金姍姍
摘 要:網絡時代的發展對人們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等方面有很大的影響。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本文首先探討了網絡文化對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正面影響,其次介紹了網絡文化對中小學生思想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后提出了網絡時代對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內容。
關鍵詞:中小學 網絡 思想政治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c)-0222-01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化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方式有很大的改變,沖擊著人們的道德觀念、行為模式、價值取向和心理發展等。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正處于心理品質、行為習慣、道德情操養成的最佳時期,如何利用互聯網因勢利導改進并加強中小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對其進行創新,是當今一個重要且緊迫的課題。
1 網絡文化對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正面影響
網絡文化對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正面影響有:教育形式更加民主、教育內容更加豐富、教育對象更加主動。
(1)教育形式更加民主:網絡環境中人人平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老師可以暢所欲言,消除顧慮。例如通過建立網上論壇,教師可以發表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尋求幫助,通過提問“怎樣增強中小學生的信心?”,可以使相同的教育工作者提出寶貴的意見,學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對教師的要求,從而更好的促進中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2)教育內容更加豐富:通過利用多媒體使教學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例如在上課時教師通過播放“喬家大院”電視劇中的某個片段,使同學們由原來的想象轉化為視覺的享受,教學質量會大大提高。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快速、全面的接觸社會熱點問題,拓展其思想政治工作的視野。使不同層次的受教育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
(3)教育對象更加主動:通過利用互聯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學生的知識源由單一的教師傳授轉化為自己主動獲取各種學習資料,中小學生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不理解的問題,如“為什么現實生活中和課本中講的尊老愛幼不一樣?”通過百度等各種瀏覽器的搜索,瀏覽多方面的信息和實例后,會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更加透徹。
2 網絡文化對中小學生思想產生的負面影響
網絡文化對中小學生思想產生的負面影響有:沉溺網絡荒廢學業、網上不良信息腐蝕學生的靈魂、網上交友不慎造成心靈創傷、導致學生走上犯罪道路。
(1)沉溺網絡荒廢學業:長時間沉溺于網絡游戲,導致很多學生情緒不振、神經衰弱、視力下降,從而荒廢學業、后悔終生。例如,某中學的一個男生,原來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優的學生,很受老師同學的喜歡,自從上中學后,由于離家遠,缺乏管教,對網絡游戲很是沉迷,結果在中學學習成績下降、思想上萎靡,最終導致輟學。
(2)網上不良信息腐蝕學生的靈魂:網上既有有益的信息,又有有害的信息。中小學生缺乏辨識是非好壞的能力,因此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腐蝕。例如,某些西方國家利用網絡宣傳其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對中學生的思想發展不利。網上還有一些邪教組織發布的邪教理念以及煽動不滿情緒、破壞國家總價政策的信息。
(3)網上交友不慎造成心靈創傷:中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能力較弱,在網上聊天時,不小心把與自己有關的電話號碼、姓名、住址等個人信息透漏給網友,從而造成不法分子利用此類信息對家庭敲詐勒索,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
3 網絡時代對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內容
網絡時代對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內容包括:工作途徑的創新、工作理念的創新、教育內容的創新、教師角色的創新。
(1)工作途徑的創新:網絡時代可以通過建立心靈咨詢網站,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學生在網上接受心理調查時,干擾較少,調查的結果可以真實全面的反映學生思想動態。同時網上可以客觀的進行互動溝通,及時全面的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也可以設立網絡論壇、開發思想政治工作軟件、利用電子公告板和電子郵件讓學生自由討論交流。通過開發超文本結構的電子教材,利用現代電子技術,增強思想政治的感染力和輻射力。
(2)工作理念的創新:網絡時代改變了思想政治主客體之間信息傳遞與接收系統。隨著當前學生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對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示懷疑,甚至逆反。故當前教師應該調整自己的角色,更新工作理念,尊重學生主體意識,樹立民主化的觀念,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討論和交流。在準確把握學生思想脈搏的基礎上,利用交互性、開放型的網絡工具,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為學生提供幾種選擇來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而不是強制限制,讓他們別無選擇。
(3)教育內容的創新:網絡是一種新的交流工具,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有所拓展,將會對人們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觀念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由互聯網催生的開放和兼容、互助和奉獻、自由和共享等人格精神和人文精神應該充實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使其教育更富有成效,內涵更加豐富。例如由互聯網孕育和催生的諸如自由和共享、互助和奉獻、開放和兼容等人文精神和人格精神應該不斷地充實到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內容中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更加豐富,更加富有成效。正如清華大學張再興教授所論及的“在開放多樣的網絡信息環境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全球視野、民主觀念等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等新特點在青年學生身上表現得極為突出。因此,網絡思想教育的接受理論應當成為基本的研究課題。”
(4)教師角色的創新: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質,利用網絡正確的引導學生,從教育的說教者變成非主體性的網絡傳播引導者。不僅具備良好的品德、廣博的知識,而且具備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力。既監控網絡信息傳播,又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提高個人魅力,使自己更具有親和力和人情味,從而達到“不教而教”的境界。例如,教師可以和同學一起在網絡上就某種行為進行討論,從而通過達成共識,引導學生辨識社會現象中的是非黑白,而不是僅僅讓學生接受教師的觀點。
4 結語
網絡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也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提供了便利。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分析網絡環境下的利弊因素,利用創新積極的教學方法來實現對中小學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日后的學習進步提供思想支持。
參考文獻
[1] 鄒寧.論網絡時代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J].工會博覽·理論研究,2010,6(2):252-253.
[2] 李海鵬,劉轉寧.淺談現代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創新[J].經濟研究導刊,2011,12(1):117-118.
[3] 朱德領.網絡與思想政治工作創新[J].工會博覽·理論研究,2009,7(1):46-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