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重視“三貼近”原則,即教學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也體現了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課堂教學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于是,中學思想政治課越來越強調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的統一,生活現象與學科知識相結合。以如何上好《經濟生活》為例,從創設生活情境角度,談一談生活情境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運用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故事情境;問題情境;時政情境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中學政治課教學需要我們堅持三貼近原則,立足課堂,放眼社會,心系生活,為課堂教學創設生活情境,營造濃郁的生活氛圍,最終實現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恰當的生活情境創設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實現教學的正遷移,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實現三維目標。
一、故事情境激發興趣——知識目標的實現
教育心理學認為:情境教學會注意到如何去激發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參與,并與有意識的心理活動相統一,能減輕和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更好地把學生的內在潛能發揮出來,進入到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現代心理學認為:人處在積極樂觀的情境中會產生愉悅的情感,興趣自然而然就被激發出來。故事情境創設可以說是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比較有成效的一種教法,可以是學生周邊的生活故事情境,也可以是社會生活故事情境。并且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一個趣味故事,也可以是特色廣告、名言警句等,特別是多媒體教學工具的運用給教師提供了便捷。它尤其考驗教師敘事的基本功,若教師闡述故事情境聲情并茂,就能吸引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生不知不覺地產生學習興趣,調動求知熱情,積極主動發動思維,更快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教師在創設故事情境時盡量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如在《經濟生活》“影響價格的因素”一框題,我選用了趙麗蓉和鞏漢林表演的《打工奇遇》小品作為主線貫穿始終。采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播放視頻資料,學生看完小品激發興趣的同時,引出思考問題:趙麗蓉老師最后送給商家老板鞏漢林的“貨真價實”四個字,體現了本課的哪些知識點?學生經過捕捉資料信息,發動思維,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展開問題討論。如知識點“影響價格的因素首先是價值”,然后圍繞“價值”概念展開理論知識探討,學習知識點:1.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以及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2.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本節課從現實生活故事情境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學生求知熱情高漲,樂于探究,更輕松愉悅地掌握知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了生活為主線的理念。
以一個故事情境設計一系列的相關生活情境,教材的各個知識點寓于其中,貫穿整堂課的始終,使得教師的預設更有條理、更加明晰,整個課堂預設流暢,有利于學生把握好課堂脈絡,深入思考,發散思維,自主探究,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從而大大提高他們的聽課效率,更好地實現知識目標。
二、問題情境引起探究——能力目標的實現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與問題通常是聯系在一起的,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當我們感到需要弄清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時候,就能發動自己的思維。思維因問題而發動起來即發現問題,深入思考問題就是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就是思維的目的。所謂問題情境創設,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精心預設課堂,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正是在問題情境中,學生引發求知熱情,不斷探究問題,由問題發動思維,點燃了思維的火花。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指導者,鼓勵、支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適當點撥,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表達、動手、團隊協作等實踐能力也得到提高,從而實現了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教學目標實現認知與過程并重,知識與能力、方法并重。
如在《經濟生活》“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的教學時,我以高一學生王某春節時候探親為主線,把科學發展觀這個抽象的知識點生活化,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發現生活—情境分析,理解生活—情境回歸,參與生活。1.王某探親第一站:上海寶鋼任職的叔叔家,師生互動,交流合作,通過分析寶鋼發展之路的得與失,得出知識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2.王某探親第二站:農村老家看爺爺奶奶,通過其回農村老家的見聞及感
受,得出結論“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3.王某與去寧夏支教回來的表哥交流,了解西部發展現狀,得出國家的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4.教師總結發言,提問學生:“談談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我們國家有哪些舉措是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實際上就是運用了教材知識來回答自己所聞所見的社會生活主題,挖掘出了生活化的資源,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學生在課堂上有話說,也能說了。
三、時政情境升華情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該更多關注社會時政素材的引入,把社會熱點問題或學生的生活與政治課理論知識教學有機結合,更加關注材料的教育意義,發揮政治課堂應有的教育功能,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承擔社會責任。
教師可以抓住政治課教材內容與時政重點熱點的結合點,適時地引入時政教育的內容,創設時政情境,升華情感,實現價值觀目標。如通過央視《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欄目的一些專題節目,讓學生更多了解國內外重大事件、基本國策和重大方針政策、當代重大科技成果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重大成就等等,及時地引入課堂。這樣我們的課堂不僅體現了時代感、生活性、實用性和趣味性,而且還提升了教學內容的內在價值,真正實現了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如在《經濟生活》“新時代的勞動者”教學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國當前的就業形勢,更新就業觀念,提高依法維權意識,并加深對黨和政府實施的就業政策的理解,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基礎,我選用了如下時政情境:材料一,2012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就業形勢嚴峻,就業任務重的數據分析。材料二,2012年,北京市將調整大學生村官待遇,以及全市城鎮新增就業率和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數據,然后設計問題:“為什么要就業”“材料反映了怎樣的就業形勢?試分析出現這種形勢的原因?”“從國家和個人角度探究怎樣才能擴大就業?”由于問題關系每個人,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學生樂于思考,勇于思考,交流探究。最后在學生討論回答基礎上總結教材知識的同時,結合當前“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以及社會現實狀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意識,增強學生依法維權的意識,以及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這節課還給學生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未來人生道路上繼續思考終身學習的問題。這樣,學生不僅學習了教材知識,而且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以及對人生、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真正實現三維目標。
總之,高中政治課教學切忌“填鴨式”的滿堂灌,教師教學需要遵循教學規律,激發教育機智,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完成科學預設。還需要教師發揮指導作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去分析、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完成課堂教學的生成。在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中,發現生活,理解生活,參與生活,回歸生活,發現學習的有用、有趣,從而更好地、更準確地理解運用教材的理論知識,促進三維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張玉芳.現代教育研究[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02.
[2]孫鳳山.現代教育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高美亞.一以貫之走向3E.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旬,2011(8).
[4]梅其蕉.情境教學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思想政治課教學,2011(7).
作者簡介:林妙英,女,1983年8月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二中,研究方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