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周樹人、寫作文是時下廣為流傳的“三怕”,目前文言文教學是學生學習的攔路虎,學生對文言文學習苦不堪言,心生畏懼。結合教學過程中的淺顯認識,從調動學生興趣和改變課堂常規教學入手,總結了一些讓學生愛上文言文的經驗,贅述如下。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興趣;切入點;視頻;常規形式;手段多樣
我們都知道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然而
實際的高中文言文教學耗時長、難度大、收益小,真可謂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在于我們老師過于勤懇,生怕漏掉一個知識點。課堂上老師幾乎是逐字逐句解釋,稍好一點的是,先讓學生通譯一部分,老師點撥重點詞句,或是先點撥詞句,再讓學生通譯文段;課下再花費大量時間背這些支離的知識點。可是高考對文言文的考查是采用課外文言文的語段,所以,久而久之,學生對文言文課堂學習很畏懼,甚至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很反感。
今年有幸帶領學生一起學習選修《史記》內容,我就想借助《史記》讓學生在45分鐘之內更主動、更有效地學習文言文,成為文言文課堂的主人,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以下幾點做法,望同仁們不吝賜教。
一、課堂的切入點很重要
例如,《信陵君竊符救趙》,這篇課文盡管故事性強,但篇幅長,文言知識點多,可引導的內容多,怎樣才能讓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了解文本內容:(1)信陵君為什么要竊符救趙?(2)怎樣竊符救趙的?學生在課堂上粗讀課文很快就找到“與趙勝的特殊關系”“告別侯嬴時侯嬴獻計,重用朱亥”這幾部分,這樣學生的探究欲望就被調動起來:侯嬴是誰,朱亥又是誰。
二、靈活運用多媒體
以前總能在課堂上逮到幾個津津有味的偷偷讀課外書的學生,而這幾年,我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多讀書,他們還不愿意,總是要求看看視頻或是讓我說說。所以,我與“時”俱進,也把一些影片,電視講堂搬到課堂上。在學習《趙氏孤兒》這篇文章時,由于節選部分文字很少,內容也好理解,所以,我讓學生比較電影版和史記版中的程嬰。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很認真地研讀司馬遷筆下的程嬰,進而還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表達能力。
光有熱情,事情只成功了一半,得讓學生的興趣持續下去,做教師的就不能循規蹈矩,要打破常規授課流程。高中課程緊,語文在很多人眼里又是多一節少一節無關大礙的,所以,語文課堂的時間有限,有必要根據文本內容難易安排教學內容、課時,確定教學形式與講課流程。以《飛將軍李廣》為例,以李廣得名“飛將軍”入手,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不在話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一個如此勇武,又戰功赫赫的大將軍為什么“無尺寸之功得封邑”,學生細究課文,就會找到答案:心胸狹隘“斬霸陵尉”“殺已降”“受梁王授將軍印”以及逞個人英雄主義等。師生就把這一部分作為課堂學習的重點,進行探討。其他部分可以采用學生合作探究方式,或以練習形式解決,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因文而異,靈活采用多種形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新課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睂W完《荊軻刺秦王》這篇課文,我試著讓學生完成這樣的作文:(1)假如你和荊軻同時代,針對“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寫一篇新聞報道,并對這篇新聞發表新聞評論;(2)根據司馬遷的敘述,把《荊軻刺秦王》改成小說。學生研讀了荊軻刺秦王的來龍去脈后,寫起作文來也必然會得心應手。這樣一石二鳥,寫作的情趣也調動起來,我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課堂內外結合。功利化的使然,高考畢竟考的是課外文段,學生再有興趣,也是以提高分數為目的,所以,要不失時機地結合課外文段,遷移課內,延伸課內知識,教授《垓下之戰》時,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司馬遷對項羽、劉邦的態度,我又選取了一些片段作為補充。在學習其他篇章時,有時候也會穿插一些和課文故事相關的成語故事,或是戲曲故事。這樣無形當中也就介紹了掌握一些文言詞語義項的方法了。
學習文言文,可以說切入點非常多。我們做老師的任重而道
遠,我們要多花心思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幫助學生找到解決的辦法,才是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錢國利.高中文言文詞語歸納教學探討[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4(04).
作者簡介:姜曉靜,女,1976年5月出生,本科,現就職于山東省威海市乳山第六中學,研究方向:文言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