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職高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差,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而教師在課堂數學中采用的依舊是“概念定理—例題—練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對解題進行簡單的模仿,不僅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提高,反而壓抑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本文僅就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課堂教學;培養;思維品質
學習數學,離不開思維,數學的生命在于思維。斯托利亞爾在《數學教育學》一書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他在列舉數學教育目的時把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放在第一位。當前,國內外數學教學改革的總趨勢表明“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正成為中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而思維品質是衡量思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在教學中,數學老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維品質,這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創設應用情景,激發認知興趣
數學來源于實際又服務于實際。學生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將學生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解決現實世界的各種問題中。例如,在均值定理一節的教學中,設計下面的實際應用問題,引導學生從中發現關于均值的定理及其推論。
某商店在元旦前進行商品降價酬賓銷售活動。擬分兩次降價,有三種降價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a折銷售,第二次打b折銷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b折銷售,第 創設應用情景,要貼近生活。在課堂教學中,結合課堂的授課內容,通過這樣的應用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認知興趣,并聯系相關知識,通過數學建模使應用問題數學化,為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供有利的條件。
二、采取變式教學,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過紛繁的現象發現問題本質的思維品質。它集中體現在進行具體思維活動時善于深入地思考問題,抓住其本質和規律。我們在對某一問題進行教學或復習時,若僅僅是就題論題,不易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體系與認知結構,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①、②聯立,解得x=3,y=-3,所求對稱點為(3,-3)。
上述解法,學生大都能接受。但我們的教學不能就此而止,我們還可以按題目進行合理變式,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
變式1.光線通過點A(2,3),在直線l:x+y+1=0上反射,反射光線過點B(1,1),求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所在的方程。
變式2.以點A(-3,3)發出光線l射到x軸上,被x軸反射,反射光線所在直線與圓C:x2+y2-4x-4y+7=0相切,求光線l與反射光線所在直線方程。
變式3.△ABC的頂點A的坐標為(1,4),∠B與∠C的平分線的方程分別為x-2y=0和x+y-1=0,求BC所在的直線方程。
變式4.和直線3x-4y+5=0關于x軸對稱的直線方程。
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對其發散、變通、挖掘、演變,培養學生應變、求異、探索的能力,啟迪學生綜合運用。這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大有裨益。
三、運用多種方法,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善于根據事物發展變化的具體情況,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思路,找出符合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教給學生解答一道題并不難,但是要真正讓學生解決好一個問題,掌握好一種好的思維方法,一種有效的思維策略就不是很容易。我們在解題之后,不但要梳理各種解法的思維,還要加深對題目本質的深刻理解,從中獲得高水平的思維訓練,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四、營造探究氛圍,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思維的創造性表現為創新、獨特、有豐富的想象力。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體現,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的傳授,無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而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形成。在課堂上,教師應為學生營造探究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體驗數學,發現數學問題,從而自行獲得和運用知識,啟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分析,由于AD⊥BC,所以翻折后AD⊥BD,AD⊥CD。這樣AD就與平面BCD內的兩條相交直線垂直。由此可以得到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接著又提出,若折痕AD只與桌面上一條直線垂直,能否足以保證AD垂直桌面?AD與桌面的任意兩條直線垂直,能否足以保證AD垂直桌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透徹理解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通過實踐操作,營造探究氛圍,一個抽象的數學定理就能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
五、整理知識結構,培養思維的系統性
思維的系統性,它與片面性和單一性是相對立的,我們在認識和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能只是把視線只盯住一點、一線、一面上,而是擴展思維的空間范圍。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很好、全面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思維的系統性,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對知識點進行整理:
(1)集中思維與發散思維進行整理,如常見對稱問題的四種類型:點關于點成中心對稱;線關于點成中心對稱;點關于線成軸對稱;線關于線成軸對稱進行集中復習。
(2)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進行整理,如命題和反命題的四種形式,指數函數與對數的對比教學。
(3)類比思維與辨析思維進行整理,如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橢圓與雙曲線性質的辨析教學。
通俗地講,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每逢遇到問題,總要“想一想”,這種“想”,就是思維。它是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并轉化為理性認識及解決問題的。我們常說的概念、判斷和推理是思維的基本形式。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培養高品質的思維是我們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參考文獻:
[1]趙順川,張志曉.談數學課堂“課題引入”教學設計[J].中學教研,1998(09).
[2]王敏杰.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嘗試[J].數學通報,2004(07).
[3]馮菊英.發揮基本題的教學功能高中數學[J].教與學,2005(06).
作者簡介:翁浩春,男,1978年11月28日出生,本科,研究方向:數學教學及興趣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