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中提倡教師能根據具體學情巧妙引領,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在情境中體驗并理解數學。的確,課堂上如果能緊扣教學內容,把握住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等方面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數學;高效課堂;學習能力
一、疑點引導,激發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可利用操作激趣、模擬表演、舉辦辯論賽、爭當小老師、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師導興趣,真正實現變“苦學”為“樂學”的目的。
例如,在教“年、月、日”時,先講了一個故事:“小李今年7歲,他的表哥小強從出生到現在只過了三個生日,你們猜猜小強今年幾歲了?”有的學生隨口應道:“3歲。”一想又不對,小李年7歲了,表哥怎么才3歲呢?學生面面相覷。就在他們迫切需要解決問題時,我跟他們講,這里藏著一個秘密,進而引入新課。學生帶著疑問學習,學習動力更足,一節課,同學們學得津津有味。
二、學法引導,提高能力
教育家呂叔湘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時,我先用鐵絲做了一個圓,讓學生求出它的周長。學生說把鐵絲拉直就能求出它的周長。接著,我又在黑板上畫上一個圓,讓學生測量其周長,學生當時束手無策。我啟發學生把圓和正方形進行類比:正方形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周長是邊長的幾倍?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什么有關?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圓片、細線等實物,引導學生測量出必要的數據并進行計算,看是否能找出規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經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發現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節課,我創設了一系列的極富啟發性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在學習方法上進行引導,指導學生自己在實踐中一步步探究出圓周長的計算方法,逐步培養學生從想學、學會到會學的能力。
三、故事引導,突破難點
重點、難點是一節課的核心和精華所在,同時也是構建數學模型的關鍵。一節課是否成功,主要是看有沒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在教學“認識面積單位”時,學生對不同大小物體的面積計算能順利進行,但對單位的運用卻存在著較多的錯誤,尤其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與平方米的運用中,他們往往會因為面積概念的抽象難以真正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入光頭強的故事,讓光頭強運用平方米計算他的木屋的面積,運用平方厘米計算電視機的面積等,以此對小學生形成暗示,讓他們在結合課本和生活中事物的面積計算訓練,在相互的指導和提醒中實現面積計算知識的掌握和面積單位的正確運用。
四、彈性引導,拓展能力
1.視覺能力訓練
由于學習障礙學生,常不能做到視覺協調,導致他們看錯數字,頭腦里想的答案跟寫出來的不一致。因而,教師可配合家長,利用課余時間,讓這部分學生進行“給圖片著色”“剪紙”“玩拼圖”或“走迷宮游戲”等項目訓練,提高他們的視覺和手眼協調能力。也可要求學生,在逐漸縮短的時間內把一盤豆用筷子夾到碗里,增強手腕和手指肌肉的靈活性來協調視覺運作。還可以讓學生花幾秒看一幅畫,然后要求他們說出畫的內容并畫出來,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視覺記憶和加工能力。
2.計算能力訓練
計算學習貫穿整個小學階段,孩子出現數學學習障礙,往往是從計算困難開始。因而,教師可根據小學生計算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對數學學習有障礙的學生進行位數逐漸增加的加、減、乘、除運算的訓練。例如,有的學生不明白如何計算乘法算式,那怎么辦呢?這個時候不要急著直接講授幾位數乘幾位數的方法,應該先檢查其乘法口訣是否會背,背不熟練的話,要從乘法口訣復習起,接著依次復習一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等,從最簡單的計算訓練起。
參考文獻:
張一凡.如何構建高效數學課堂[J].讀寫算,2014(06).
作者簡介:賈彥平,男,1982年1月出生,就職于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榜羅鎮閆灣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