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陳麗明+徐振
摘要: 新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一個主要矛盾是資金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而金融的發展對解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資金需求至關重要。本文通過構建回歸模型分析了金融結構、金融效率、金融規模及金融貢獻率四者變化對城鎮化建設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當前金融結構與城鎮化建設負相關,不利于城鎮化建設,其他指標的改善則有助于推動我國的城鎮化建設。
關鍵詞: 金融結構;金融效率;金融規模;城鎮化建設
引言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當前,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已引起廣泛關注,但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目前,各方研究人員對城鎮化的資金需求預測較多,如王文鄢認為,人口城鎮化的成本在每人8萬元-50萬元不等,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指出,“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達到6.91億,城鎮化率51.27%,如果未來城鎮化以每年0.8-1.0個百分點的速度推進,到2020年前后中國城鎮化率將超過60%”,據此估計,未來全國將有4億-5億農民全面實現市民化,若以人均10萬元的成本進行推算,則至少需要40萬億-50萬億元的資金。而且,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事業建設的建設周期及償還周期長、經濟效益有限,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多渠道籌集資金,充分發揮金融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杠桿作用至關重要;同時,新型城鎮化建設也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如金融結構的調整、銀行存貸利率的進一步市場化等,由此可以看出,新型城鎮化建設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同時也有助于金融業的進一步發展。
1 相關文獻綜述
近年來,金融對城鎮化建設的支持問題已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而國外諸多學者對金融發展理論的貢獻為這一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如格利和肖、戈德史密斯、麥金農等,其中,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的《金融結構與發展》中提出了“金融相關率”指標。20世紀90年代后期,斯蒂格利茨、赫爾曼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金融約束理論”,這些都為以金融發展為基礎的相關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國內許多研究人員對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的相關問題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城鎮化建設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對城鎮化建設中金融支持的現狀及原因的分析來展開,分析認為金融發展與城鎮化之間是互動的,應進一步完善這種互動機制,如王世偉(2011)、伍艷(2005)等;二是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的模式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城鎮化建設投融資的角度展開,研究人員均認為應當創新融資渠道,實現融資模式的多樣化,如曹君麗(2013)、唐曉旺(2012)分別從公私合營項目融資和投融資機制創新的角度進行了研究,三是對金融與城鎮化建設之間的實證分析,如鄭長德(2007)對我國金融中介的發展和城鎮化的關系做了實證分析,認為我國經濟貨幣化程度是我國城鎮化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而城鎮化也影響著我國金融中介的發展;黃勇、謝朝華(2008)利用非結構化的向量自回歸模型、約翰森協整檢驗及格蘭杰因果檢驗,認為我國銀行貸款和城鎮化建設之間有明顯的因果關系。
總體來說,研究人員對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的研究文獻較多,研究成果對解決現實問題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實證研究中重視金融規模方面的指標,而相對忽視了金融結構及效率方面的指標,在此,文章在總結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相關指標的完善,分析了金融發展對城鎮化建設的影響。
2 實證分析
2.1 指標選取 本文在分析中,采用城鎮化率(URB)來表示城鎮化建設水平,選取金融結構(FST)、金融體系效率(FEF)、金融規模(FSC)、金融對城鎮化建設投資的貢獻率(FDE)四個指標表示金融發展對城鎮化建設的影響。其中金融結構指標用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年底貸款余額占金融機構總貸款余額的比重來表示,主要是反映大銀行主導下的金融體系對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影響;金融體系效率指標用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來表示,即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值來表示;金融規模指標在此用金融中介比率表示,所用公式為(M2+L+S)/GDP來表示,其中,M2表示金融系統的貨幣存量,L表示金融機構的各類貸款,S表示金融市場中的有價證券,由于這部分數據獲取較為困難,在此,M2用貨幣供應量M2(不含流通中貨幣M0)表示,L用金融機構年底貸款余額表示,S用有價證券及投資表示;金融對城鎮化建設投資的貢獻率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國內貸款占金融機構年底貸款余額的比重來表示。
樣本分析的時間跨度為1995年-2011年,所用數據來源于各年的《中國金融年鑒》及《中國統計年鑒》,文中提到的金融機構包括中國人民銀行、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信用社、財務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
2.2 指標的統計性描述 文中選取的各指標數據的統計性描述如表1所示。
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當前城鎮化率相比發達國家同時期的發展水平,仍處于低水平;金融結構指標值較高,說明當前我國的金融體系受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主導;金融效率及金融規模指標值均較高,說明這兩個指標提升空間有限,更多的是內部結構的調整;金融貢獻率指標值較低,提升空間較大。
2.3 回歸分析 根據前文的分析,文章建立如下線性回歸模型:URB=C+β1FST+β2FEF+β3FSC+β4FDE
并利用Eviews6.0進行了回歸分析,回歸方法采用最小二乘法。具體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表中結果可以看出,金融結構指標(FST)與城鎮化率反相關,但相關系數不大,說明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年底貸款余額占金融機構總貸款余額比值的提升不利于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即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主導下的金融體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升,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是政府主導型,限制了金融行業的自由競爭,城鎮化建設難以實現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地方政府城鎮化建設投資的積極性受挫。其他三個指標均為正相關,且相關系數相對較大,說明金融效率、金融規模、金融貢獻率的改善有助于提升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水平。這其中,金融貢獻率的相關系數最大,說明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對城鎮化建設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金融結構指標反映的五大商業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則具有阻礙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大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對城鎮化建設的促進作用。endprint
3 政策建議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當前的金融效率、金融規模、金融貢獻率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而金融結構則對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針對上述結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3.1 結構性改善金融體系,優化金融結構,提升金融對城鎮化建設投資的貢獻率。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根據經濟學中的 “納瑟姆”曲線,城鎮化水平在30%-70%的區間為快速上升期,達到70%后趨于平穩,我國2012年的城鎮化率為52.27%,而扣除流動人口,實際的城鎮化水平不到40%,說明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在長時期內將處于快速發展期,這就需要有穩定的資金來源,金融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造血、輸血功能和杠桿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當前大銀行主導的金融結構必須進行結構性改善,鼓勵和促進中小銀行及民營資本進入,消除行業壟斷,實現整個金融結構的優化,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3.2 優化金融服務,提高貸款質量,改善金融效率。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不斷拓寬客戶資源,尤其是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中小微企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對于解決進城農民的就業、確保其穩定生活及其實現市民化有重要作用,因此,金融機構要適當發展中小微企業作為客戶資源,為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制訂全面、貼身的服務方案。同時,實現權力的適度下放,進一步科學合理地劃分信貸管理權限,減少中間環節及信息遺漏,做到“服務于民,服務于企業,服務于新型城鎮化建設”。
3.3 進一步推動金融深化與發展,擴大金融規模,增強綜合競爭力。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其金融需求有別于以往的各類企業及項目的需求,這就要求金融機構不斷實現金融深化與發展,在需求中尋找市場,創新金融產品及金融工具,實現金融產品與工具的多元化及多層次性,努力實現金融服務手段的創新、擔保方式的創新、融資產品及模式的創新。通過不斷的金融深化與發展,挖掘金融財富,增強競爭力,更好的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信貸資金需求,推動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唐曉旺.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創新研究[J].管理學刊,2012(5).
[2]鄭長德.中國的金融中介發展與城鎮化關系的實證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07(3).
[3]黃勇,謝朝華.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效應分析[J].理論探索,2008(3).endprint
3 政策建議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當前的金融效率、金融規模、金融貢獻率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而金融結構則對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針對上述結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3.1 結構性改善金融體系,優化金融結構,提升金融對城鎮化建設投資的貢獻率。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根據經濟學中的 “納瑟姆”曲線,城鎮化水平在30%-70%的區間為快速上升期,達到70%后趨于平穩,我國2012年的城鎮化率為52.27%,而扣除流動人口,實際的城鎮化水平不到40%,說明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在長時期內將處于快速發展期,這就需要有穩定的資金來源,金融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造血、輸血功能和杠桿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當前大銀行主導的金融結構必須進行結構性改善,鼓勵和促進中小銀行及民營資本進入,消除行業壟斷,實現整個金融結構的優化,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3.2 優化金融服務,提高貸款質量,改善金融效率。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不斷拓寬客戶資源,尤其是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中小微企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對于解決進城農民的就業、確保其穩定生活及其實現市民化有重要作用,因此,金融機構要適當發展中小微企業作為客戶資源,為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制訂全面、貼身的服務方案。同時,實現權力的適度下放,進一步科學合理地劃分信貸管理權限,減少中間環節及信息遺漏,做到“服務于民,服務于企業,服務于新型城鎮化建設”。
3.3 進一步推動金融深化與發展,擴大金融規模,增強綜合競爭力。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其金融需求有別于以往的各類企業及項目的需求,這就要求金融機構不斷實現金融深化與發展,在需求中尋找市場,創新金融產品及金融工具,實現金融產品與工具的多元化及多層次性,努力實現金融服務手段的創新、擔保方式的創新、融資產品及模式的創新。通過不斷的金融深化與發展,挖掘金融財富,增強競爭力,更好的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信貸資金需求,推動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唐曉旺.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創新研究[J].管理學刊,2012(5).
[2]鄭長德.中國的金融中介發展與城鎮化關系的實證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07(3).
[3]黃勇,謝朝華.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效應分析[J].理論探索,2008(3).endprint
3 政策建議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當前的金融效率、金融規模、金融貢獻率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而金融結構則對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針對上述結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3.1 結構性改善金融體系,優化金融結構,提升金融對城鎮化建設投資的貢獻率。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根據經濟學中的 “納瑟姆”曲線,城鎮化水平在30%-70%的區間為快速上升期,達到70%后趨于平穩,我國2012年的城鎮化率為52.27%,而扣除流動人口,實際的城鎮化水平不到40%,說明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在長時期內將處于快速發展期,這就需要有穩定的資金來源,金融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造血、輸血功能和杠桿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當前大銀行主導的金融結構必須進行結構性改善,鼓勵和促進中小銀行及民營資本進入,消除行業壟斷,實現整個金融結構的優化,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3.2 優化金融服務,提高貸款質量,改善金融效率。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不斷拓寬客戶資源,尤其是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中小微企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對于解決進城農民的就業、確保其穩定生活及其實現市民化有重要作用,因此,金融機構要適當發展中小微企業作為客戶資源,為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制訂全面、貼身的服務方案。同時,實現權力的適度下放,進一步科學合理地劃分信貸管理權限,減少中間環節及信息遺漏,做到“服務于民,服務于企業,服務于新型城鎮化建設”。
3.3 進一步推動金融深化與發展,擴大金融規模,增強綜合競爭力。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其金融需求有別于以往的各類企業及項目的需求,這就要求金融機構不斷實現金融深化與發展,在需求中尋找市場,創新金融產品及金融工具,實現金融產品與工具的多元化及多層次性,努力實現金融服務手段的創新、擔保方式的創新、融資產品及模式的創新。通過不斷的金融深化與發展,挖掘金融財富,增強競爭力,更好的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信貸資金需求,推動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唐曉旺.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創新研究[J].管理學刊,2012(5).
[2]鄭長德.中國的金融中介發展與城鎮化關系的實證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07(3).
[3]黃勇,謝朝華.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效應分析[J].理論探索,200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