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華
摘 要:語文學科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基礎性學科,語文學習亦應是一種全景式的、多元化、多方面的學習。
關鍵詞:創設情境;擴大閱讀;指引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211-01
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只囿于課堂和課本這一狹小封閉的天地。整個小學階段,一個學生所學的12冊課文,不過三百來篇,幾十萬字,薄薄的語文教科書被視為“圣經”,即便學得再好,所得也是很有限的。新課改實施以來,閱讀雖然被提到了較重要的地位,但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相當多的小學生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嚴重脫節。課內閱讀就是“學教材”,忽視了課外作品的閱讀和積累,忽視了課外相關內容的滲透,忽視了對學生閱讀習慣、閱讀興趣的培養。這樣的閱讀費時低效,這樣的閱讀令人擔憂。因此,走出課堂,沖破束縛,走向豐富,已是當今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下面我就這一方面的的話題拋磚引玉,淺談我的認識及做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提高課外閱讀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持久的興趣和熱情,生命將會暗淡,生活缺乏靈動。對于課外閱讀,學生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引導學生走進課外閱讀的繽紛世界里。
如:我在引導組織學習了《草船借箭》后,巧借書本資源,引導興趣,有意識地向學生簡單介紹三國的形成、對峙、衰敗過程,介紹曹操、諸葛亮、周瑜等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激勵學生課后閱讀《三國演義》。結果班內掀起了一股“三國熱”,為了穩定和保持這難得的課外閱讀興趣,筆者不僅在班上表揚他們,還采取交流評價的方法,或充分利用晨會課,或利用語文課的三五分鐘時間,“一人一條新聞或者一人一個故事或者一人一段演講”等,讓學生們展示在課外閱讀中所見的大事要聞、奇事怪事、民情風俗,自然風光等,或從主要內容、寫作特點、讀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介紹推薦所喜歡的書籍。
在同學們侃侃而談間,我們的眼前又浮現出那一個個鮮活的面容,耳邊又回蕩起一個個永載史冊的名字,教室里里揮灑著一股英雄豪氣。
二、補充信息,擴大閱讀視野,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
1、利用課外信息,幫助學生理解詞語。
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課文第二自然段介紹的是圓明園宏偉的建筑,如“買賣街”、“西洋景觀”等。這些建筑到底是什么樣兒的,課文并未提及,學生也就不甚明白。我在教學此處時并未作過多講解,只是向學生出示了這樣一組相關的閱讀材料:“買賣街”又叫“舍衛城”,城內街道、店鋪、商號、旅館、碼頭等等一應俱全,但并沒有居民。皇帝要逛街的旨意一下,宮監人等立即辦成商人、手工藝人、旅客游人,頃刻之間,各處響起叫賣聲,做起各種交易,熙熙攘攘,熱熱鬧鬧,頗像個真的街市。“西洋景觀”,指在長春園內的一個景點“西洋樓”。這是一座西式宮殿建筑,建筑風格為巴魯克式,樓房石柱的柱頭柱身皆仿羅馬式,庭院中的松樹柏樹模擬歐洲幾何圖案修剪,圍墻和道路以及石雕陳設小品等也都是西洋式。這座西式宮殿建筑,占地面積達100多畝。
通過閱讀上述材料,學生不僅很自然的了解了“買賣街”、“西洋景觀”等詞語的內涵,而且激發了課外閱讀的興趣。
2、利用課外信息,深化學生的感悟
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僅靠書中的只言片語學生很難感受到“中華不振”,此時的中國別處又是怎么樣的呢?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我補充了這樣的課外資料:
1868年,上海的租界當局建了一個外灘公園。公園建成后,租界當局就派巡警在公園門口看守,不準中國人入內。一天,虹口醫院的幾位醫生想進入公園游玩,卻被巡警強硬阻擋,不準他們進入。為此,他們向上海的租界當局提出抗議。幾天后,租界當局回了一封信,只見上面冷冷地寫道:“我們并不認為中國人有進入公園的權利。”許多中國人被激怒了,他們聯名寫信向租界當局提出抗議,反對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政策,但上海的租界當局根本不把中國人的抗議放在眼里,依然強硬地答復“不準備給予中國人這項權利。”沒有多久,在上海外灘公園的門口,竟然掛出了這樣一塊刺目的牌子:“華人與狗不準入內!”。
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澳八個帝國主義國家聯合出兵進攻中國。這是侵占北京的八國聯軍。因為外國列強的侵占,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不斷加深。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搶著瓜分中國這塊肥肉。由于政府的腐敗無能,全中國人民陷入了“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的境地。 著名皇家園林圓明園被燒毀。各帝國主義國家強行在我國沿海城市租借土地。中國人民喪失主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煤礦工人在把頭的監視下勞動 ;纖夫在鞭子下光著膀子拉纖……帝國主義憑借不平條約,在中國的土地上為所欲為。
學生閱讀這些資料后,不僅深化了對課文的感悟,也不由自主地萌生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
三、指引閱讀,加強閱讀欣賞,實現文道統一的理念。
像《凡卡》這樣的課文,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距離現在一百多年,學生難以體會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教學這一課前一周,我特意引薦學生大量地讀沙皇時代的作品,如高爾基著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青少年版)讓他們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水到渠成,才學習《凡卡》,學生朗讀課文時,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對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憎恨。談學課文的感受時,有的說:“凡卡的悲慘都是當時黑暗社會制度造成的!”有的說:“我們的生活多么幸福,要是凡卡能穿越時空,來到我們中國這個大家庭該好啊!”在說話中,學生懂得了珍惜自己的美好生活,實現了文道統一的教學理念。
有人說:"一個人的語文水平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是的,語文與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廣闊,語文教育的天地也應有多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