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愷迪 王亞璽
摘 要 目的:探討短程團體輔導促進留守兒童主觀社會支持的效果。方法:同時對采用相等對匹配設計分組的14對留守兒童進行團體輔導及不做處理,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后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得分差異,并在輔導后進行自我主觀評價、團體活動反饋和開放性團體效果的評估。結果: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主觀支持維度上存在著顯著差異;實驗組被試在團體輔導前后,其主觀社會支持各維度得分均明顯增加,對照組被試則無顯著變化。結論:針對性強、團體氣氛好的團體心理輔導對于促進農村留守兒童主觀社會支持感受具有實效性和普適性。
關鍵詞 留守兒童 主觀社會支持 短程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留守兒童”是年齡在16周歲及以下的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需要其他監護人的農村兒童。一些研究認為,留守兒童在人際關系緊張或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適應性差和情緒失調等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存在焦慮或偏執的傾向。
在本研究中,把社會支持定義為個體能感受到、察覺或接受的來自所在的社會網絡成員對其的關心或協助,可以分為主觀支持(又稱領悟社會支持)、客觀支持(實際社會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客觀支持是個體在面臨壓力時接受的實際幫助行為;主觀支持是一種情感體驗,是個體對社會支持的信念以及期望和評價。很多研究者相信,相比于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更有實在意義。因為主觀情感體驗雖然不是客觀現實,卻是心理的現實,是影響人們行為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1 內容設計
基于上述理論,本研究根據留守兒童特點,以“提高社會支持領悟力,促進學生積極成長”為目標,設計“留守兒童主觀社會支持團體輔導”方案。主要內容包括:(1)為使兒童今后建立良性的人際關系,著重培養留守兒童的換位思考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為其適應社會打基礎;(2)引導留守兒童進行正確的自我認識,提升他們對家人、監護人及朋友等的信念,提高主觀社會支持的領悟水平。在操作技巧上,以團體動力、人際溝通理論、合理情緒法和認知療法為理論依據,從社會認知的角度對留守兒童進行短程團體心理輔導,矯正社會支持感低的兒童對社會支持信息的解釋及領悟,改變他們對客觀事件的看法和信念,提高其對社會支持的感受度,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從河南新鄉某縣抽取4所鄉(鎮)、村小學共615名小學生高年級(五六年級)農村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刪除數據不全和奇異數據后有效問卷為507份,其中留守兒童294名,非留守兒童213名,男生314名,女生193 名,年齡范圍11~13歲(12.09?.79)。
在調查的留守兒童中,通過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施測,把主觀社會支持總分分為三組:高分組(前27%)、中分組(中間46%)和低分組(后27%),以主觀社會支持總分、性別、年齡為指標,采用相等對匹配設計模式進行配對,篩選出14對主觀社會支持水平相當、年級與性別相同的留守兒童作為本實驗被試,實驗組、對照組各14人,7名男生7名女生。
2.2 研究工具
(1)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本量表由肖水源編制,共10個條目,三個維度: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社會支持利用度。該問卷在國內使用較為普遍,具有較高信度(0.89-0.94)。本研究根據小學高年級(五六年級)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改動了一些條目內容,修改為11個條目。修改后的量表也具有較高的信效度,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74。
(2)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此量表共12個條目,反映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支持總程度,得分越高表明得到的總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可以用于測定個體所感受到的來自家庭、朋友或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因素分析后可把社會支持分為三個維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
(3)自編問卷。用來了解被試的年齡、性別等人口學資料,留守類型、托養方式和留守態度等留守情況,以及父母情況、重要他人等家庭環境。
2.3 實施過程
本研究一共分兩部分進行。首先使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及自編問卷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四所小學兩個年級的學生的社會支持及人口學變量、留守狀況等,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情況以及影響因素進行相關分析,為以后學校培養學生,教育部門制定政策提供理論依據。第二步進行準實驗研究,用相等對匹配設計模式把被試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進行團體輔導,對照組進行不施加任何干預,結束后分別對其實施前測、后測。通過統計分析探討短程團體輔導對留守兒童主觀社會支持的影響。
實驗過程:實驗組在日常教學的基礎上,實施為期4周的團體心理輔導,每次90分鐘,前兩周每周兩次,后兩周每周一次;對照組只進行日常教學。團體輔導整體結束后使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對兩組學生實施后測,記錄其主觀社會支持水平,對比兩組前測、后測差異。每次輔導課結束時讓實驗組成員填寫單元回饋表,了解他們對團體輔導的評價。整體輔導課程結束后填寫總回饋表,了解成員在團體活動中的收獲和評價。
3 結果分析
3.1 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社會支持差異
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主觀支持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3),而在整體社會支持、客觀支持及利用度的差異不顯著。這說明留守兒童的主觀支持水平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而整體社會支持、客觀支持及其利用度雖低于非留守兒童,但并不顯著。
3.2 團體輔導對留守兒童主觀社會支持的影響
表1為實驗組、對照組的被試主觀社會支持前、后測得分及其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實驗組被試的主觀社會支持各維度得分在團體輔導前后明顯增加,對照組被試則無顯著變化。兩種不同的實驗處理使兩組在主觀社會支持總分、朋友支持維度上存在極顯著差異(p<0.001),在其他支持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家庭支持維度則無顯著差異(p>0.05)。
4 討論
農村留守兒童在社會支持各個維度上的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兒童,這說明父母是小學留守兒童的重要支持來源,由于留守兒童和父母親子分離,失去了部分父母的關心和支持,其社會支持水平會低于非留守兒童。另外,長期分離可能使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得內向、退縮,或者好動富有攻擊性,缺乏安全感,對他人信任感低,所以使得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支持的感知、獲得與利用受到影響。但是,由于家庭里其他監護人的支持會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缺乏父母支持造成的影響,研究中留守兒童的整體社會支持、客觀支持及利用度并沒有顯著降低。
對團體活動過程進行評估和質性分析表明,在團體活動中團員的投入度較高,每次團體主題也符合團員的需要,整個團體的氣氛較為輕松,團體信任與坦誠的氛圍逐次增加,使團員可以暢所欲言、有所收獲。團體方案設計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 楊筱筠,李萍,于云輝,蓋旭紅,蘇靜靜,孫振寶.自尊團體輔導在基層部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預防醫學論壇,2008(2).
[2] 邢靜南.短程團體輔導對提高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職業圈,2007(22).
[3] 向群英.貧困大學生抑郁心理團體輔導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07(10).
[4] 馮怡,徐東娥,丁鈺.護理人員團體輔導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7(5).
[5] 鄢呈玥,蔣宇.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初探[J].社會心理科學,2007(Z1).
[6] 關一航.通過團體輔導對在押罪犯抑郁癥進行心理矯治[J].理論界,2005(12).
[7] 彭賢,姜曉芳,張鳳華.兩性交往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6).
[8] 陶傳譜.貧困大學新生SCL-90和EPQ評定結果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6).
[9] 孔德生,張靜.貧困大學生人格類型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1).
[10] 辛勇.貧困大學生自尊與社會支持、應付方式的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5(10).
[11] 趙建平,葛操.初中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 雜志,2006.14(2):132-135.
[12] 全宏艷,龍芬,洪冬美等.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領悟社會支持的關系[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2):150-152.
[13] 張琪.論構建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體系[J].新西部,2010(5).
[14] 帥曉玲.重慶市巫溪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9(24).
[15] 李志凱.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 志,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