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部、中宣部大力宣傳拓展新形勢下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徑,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學生基于自身的優勢和地位必然將成為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國內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志愿服務研究包括:高職院校學生服務現狀的研究;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意義的研究;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實踐性研究。
【關鍵詞】志愿服務;高職院校;研究綜述
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還是相當快的。共青團中央于 1993年實施的“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直接推動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興起。隨后各高職校志愿者活動迅速發展起來,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成立了各自的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及相應的社團組織,高職院校志愿者服務的廣泛性得到了夯實。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對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校學生在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因此,本文對高職校學生志愿服務的相關理論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期對高職學生志愿服務的理論深入和實踐完善有所裨益。
一、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現狀的研究
對于高職校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學界看法比較的一致。大家一致認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比較端正,熱情十分高漲。但是針對目前高職校學生志愿服務的情況,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一)活動內容淺層次,活動形式單一化。未能結合職校專業特長充分地開發、挖掘職校的潛能,把工作深入下去。
(二).管理缺乏系統化、規范化。學校沒有較完善的活動制度,活動的開展缺乏計劃性、針對性,被動色彩較濃。主要表現在:招募隊員隨意性大,缺少正常化的培訓。
(三)活動各環節未能有機結合。從目前情況看,各項活動基本停留在活動本身,未能很好地把培訓、立項、反饋和總結表彰結合起來,形成一整套制度,形成規范,這樣既不利于活動成果的鞏固,也不利于活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二、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意義的研究
學界關于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的意義,主要是分為對學生和對學校兩個層面來進行的:
(一)對于學生而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更好的促進其職業生涯的發展。周穎瑩在《高職院校志愿服務與職業能力的培養》一文中就指出志愿服務可以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變得更加的自信;志愿服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生通過參加志愿者活動,在為他人服務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熱情與創新活力得到了激發,在豐富生動的社會實踐中,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自主學習和刻苦鉆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培養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最后,志愿活動是學生參與社會專業化實踐的橋梁,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對職業道德的養成也有很大的幫助。李春曉在《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實踐意義及發展初探》一文中指出志愿服務可以喚起為他人服務的雷鋒意識,強化學生的專業水平,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志愿服務活動是新時期教育學生的有利載體,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王運泉在《志愿服務: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一文中就指出: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具有密切而深遠的聯系,不斷提升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服務活動,既是高職院校的職能,又是其義務和責任。只有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功能才能得以實現,其自身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其次,志愿服務為學生搭建了學習和實踐的平臺,密切了學校和社會的聯系。文章指出用志愿服務這種形式,可以低成本為學生參與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搭建平臺,可以有效的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彌補學生工作經驗的不足,提升在校學生的動手能力,達到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目的。最后高職院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可以改善教學,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文章指出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存在教學和實踐、書本和實踐脫節的現象,通過志愿服務活動,為高職院校第一時間了解就業市場的反饋,及時改進教學工作中的不足,更好的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徑。
三、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實踐性研究
既然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改變呢?學者們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研究:江浩在《高職青年志愿服務特色及長效機制研究》一文中就認為要想真正的把志愿服務在高職校中推廣開來,必須要建立長效的機制。具體來說,他認為應該包括以下措施:依托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高職院校專業志愿服務發展,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應該著力于“專”,為社會提供高水平的專業志愿服務,體現鮮明特色;充分發揮黨團組織作用,建立專業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作者指出通過建立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和是把黨支部建在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上,擴大專業志愿服務的覆蓋面,推動高職專業志愿服務活動全面持續開展。同樣是認為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但是劉永欽在《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長效機制初探》中則指出:當前,探索構建一套科學而有效的機制促進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健康持續發展,要從學校上層的設計支持開始,抓好大學生志愿者的激勵培訓機制和志愿者組織的建設,通過與校外合作廣泛建立志愿服務基地、提供志愿服務平臺。具體來說,作者認為激勵機制主要是從學校政策、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這幾個方面入手,全面調動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和質量。
新時期高職院校的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研究,既是一項意義深遠、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有機統一的系統工程。將志愿者活動貫穿于高職院校的學校建設之中是研究的關鍵所在。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研究的面是很廣泛的了,但是在深度上還有待挖掘。本文僅對高職校學生志愿服務的相關理論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期對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的理論深入和實踐完善有所裨益。
基金項目:本文為作者負責的2012校級課題《常州衛校護生志愿服務意識教育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朱承(1983.12- ),男,碩士,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