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麗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然而,在三十多年經濟發展過程中,也衍生出一些社會問題。如收入差距拉大、生態環境問題、“三農”問題,文章試圖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以期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成就;問題;解決對策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開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在新時期經濟政策的指引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1)經濟規模穩步提升,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貿易規模快速提升,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出口國。(3)黃金與外匯儲備大幅增加,應對經濟風險能力顯著提升。(4)中國積極加入全球及區域經濟組織。伴隨著經濟發展的推動,中國的綜合國力也顯著提升。
二、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雖然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卻排世界九百多位。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在我國歷經30余年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也暴露了一些經濟問題,衍生出一些社會問題。
(一)收入差距擴大化。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出現了收入差距擴大化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收入差距擴大。自從中國采取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國家制定先發展沿海地區,后發展內陸地區的戰略。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形成了獨立于內陸地區的沿海經濟體。相反,中西部地區資本集聚緩慢,加之引進技術較為困難,經濟發展速度較慢。(2)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行業間收入差距擴大。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工人工資應該按照工人的勞動量來決定,即按勞分配,這樣也就不會出現行業間的工資較大落差。但目前的情況是,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在整個生產要素中處于弱勢地位,缺乏爭取工資提升的實力,而土地和資本在行業外不均等的分布,導致了過分集聚資本的行業收入高,福利待遇好。
(二)生態環境問題被人們忽視。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過分強調經濟的發展,導致生態環境被忽視。改革開放以來,各中央和地方政府紛紛采取粗放型增長的經濟政策,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顯著提高,但我國經濟規模與質量,還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國家。落后的實質是勞動生產率低,經濟效益差。在經濟發展中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使人們不重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帶來了數次生態災害。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學發展觀逐步轉變人們對待經濟增長的看法,從而使得經濟增長的概念在未來有可能與經濟發展的內涵相同,進而逐步治療粗放式增長的后遺癥。
(三)“三農”問題仍然嚴峻。“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是“三農問題”的一般說法,仔細分析起來,其實就是在說農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的問題。1985年開始,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城市收入增長速度超過了農村,最終導致了目前的城鄉收入差距較大。盡管農村收入水平是增加的,但是由于城市增加較快和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特別是實行市場化經濟將各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放開后,不少農民家庭就出現了“看病難、看病貴,上學難、上學貴”的情形。歸根結底,農民的苦是有限的收入造成的。
三、基于馬克思主義視角考量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在眾多問題之中,經濟問題是基礎,民生問題是根本。要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提高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一)實施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優化產業結構,縮小居民的收入差距。馬克思告訴我們:“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區域經濟結構不協調拉大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實施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是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其中,優化產業結構,使產業合理布局是我國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優化產業結構和和合理布局產業,不僅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能很好地縮小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動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國家要實施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優化產業結構,縮小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家園。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這告訴我們:人類和環境是共存的互動的同一體,人離不開環境。因此,我們在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也要搞好生態文明建設。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的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生態自然的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因此,我們在搞經濟建設,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必須注重保護環境,防止出現環境反人化現象,威脅人類的生存。要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的家園。
面對能源資源和環境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嚴峻形勢,在我國經濟發展處于轉型的關鍵期,我們發展的途徑一定要切實從外延式或者粗放型經濟的發展為主轉向內涵式或者集約型經濟的發展為主的路子,從數量型經濟轉入到質量型經濟上來,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業經營機制。
(三)切實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民是中國革命歷史的主力軍,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量和決定力量。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國是人口大國,任何時候都要立足于解決國內吃飯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就不可能有城鎮的發展和繁榮,也難以支撐工業化和城鎮化。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要切實解決好“三農” 問題,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胡錦濤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 問題的根本途徑。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模式,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關系,為更好的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一個良好的互動平臺,實現農民收入增長與糧食增產同步,與國民經濟發展同步。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