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潮 彭元明 馬宙 陳建杰
摘 要:通過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創建本質安全型企業,提升了中核陜西鈾濃縮公司員工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營造了具有陜鈾特色的安全文化;提高了鈾濃縮行業裝備的本質安全度;確保了中核陜西鈾濃縮公司發展戰略規劃和生產經營目標的實現,為市場提供了優質產品,提高了企業的信譽度,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管理創新 科技創新 本質安全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b)-0182-02
積極探求安全管理的創新[1]是時代賦予中核陜西鈾濃縮有限公司的歷史使命。中核陜西鈾濃縮有限公司在持續保持良好安全業績的基礎上,將創新的理念貫穿于整個安全管理工作的始終,積極推行安全標準化管理,堅持走技術創新路線,努力創建本質安全型企業,并通過實際運用創新管理手段,實現公司長期、穩定的安全生產形勢。
1 打造本質安全型企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質安全,就是通過追求企業生產流程中人、物、系統、制度等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諧統一,使各種危害因素始終處于受控狀態,進而逐步趨近本質型、恒久型安全目標。本質安全型企業[2]具有四大基本特征,即人、物、系統的安全可靠性及制度規范、管理科學。
安全是企業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是企業實現最大經濟效益的基礎。陜鈾公司在保持良好安全業績的基礎上,將創新理念貫穿于整個安全工作始終,積極推行安全標準化管理,堅持走技術創新路線,努力創建本質安全型企業,實現長期、穩定、安全生產。
2 以安全標準化建設為抓手,推進安全管理創新,打造優良安全文化
陜鈾公司安全發展目標是建立本質安全型企業,要求不論在什么環境中都要保證人身、設備安全及系統可靠、制度規范。陜鈾公司以管理創新為突破口,推動安全標準化建設[3],實現企業本質安全為總目標。
2.1 識別人因導致隱患、事故產生的機理,建立人因事故防范模型
著名的安全科學家海因里希研究分析,88%的安全事故由人的不安全行為引起;美國杜邦公司統計分析,96%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為引起的;我國研究結果表明,85%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為引起的。研究數據表明,消除事故的一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
陜鈾公司堅持“兩個強化、兩個落實”的安全管理指導思想,以“四個0”為抓手,推行全面責任管理、全面風險管理和JYK一體化管理,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保證在復雜系統進行多專業、多工種協調配合作業時確保安全。
2.2 重點對標,著力推進十項標準化,形成安全科學管理機制
事故零目標是陜鈾公司長期不懈的追求,陜鈾公司以URANCO公司等國際先進鈾濃縮企業為標桿,以對標管理為契機,遵循實用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突出抓好十項標準化,形成安全科學管理機制。
(1)管理制度標準化
陜鈾公司于1999年、2007年、2009年先后通過了質量、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質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制度體系。推行管理制度標準化以來,陜鈾公司管理制度同比實施前減少265份,進一步強化了制度的執行力。
(2)風險預控標準化
結合生產實際,歸納、提煉出300多項典型作業,從防人身傷害、防設備損壞、防環境污染三個方面,做到“上醫治未病”,指導和規范企業安全風險分析與預控工作,達到標準化作業。
(3)安全培訓標準化
按照標準化培訓認證程序,把與安全生產有關的規程、制度、標準編制了標準化的培訓大綱、輔導教材和試題庫,強化持證上崗理念,提升了員工安全技能水平。
(4)安全職責標準化
在陜鈾公司,每一位員工都有自己的崗位規范,崗位規范中明確了具體的工作標準和安全職責。
(5)作業環境管理標準化
通過開展6S活動,在工作場所設置專用的風險區域劃分警示標識,圖文并茂、直觀形象,規范生產現場作業環境管理,指導員工作業行為,營造安全文化氛圍,廣受歡迎。
(6)運行管理標準化
提出了運行管理總目標:建立一套規范的運行管理體系,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運行及管理隊伍,養成一種良好的操作素養和行為規范。明確運行管理考核目標,抓好運行現場管理,抓好運行紀律的三抓管控措施。提高各崗位運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避免因人的失誤造成異?;蚴鹿?。
(7)檢修管理標準化
以風險控制為核心,對設備修前安全準備、修中安全控制、修后評價驗收進行全過程規范。陜鈾公司要求在編制檢修方案時,必須同時對作業風險進行辨識,明確責任人。通過科學的維護修理,確保設備受控:一是使運行設備處于受控狀態;二是使檢修設備處于規范狀態;三是使備用設備處于完好狀態。
(8)應急管理標準化
修訂完善了《核事故應急計劃》,涵蓋405-1A等核設施,制定了15個應急實施程序以應對不同場所的潛在事故,保持應急體系的協調性、一致性、科學性和實用性。
(9)建設項目安全監督標準化
依據國家工程項目建設安全設施“三同時”有關要求,制定了《陜鈾公司工程建設安全管理規定》,明確業主、總包、監理等相關方的安全責任,保證工程建設安全、有序開展。
(10)安全評價標準化
對照《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在中核集團公司、中國核燃料有限公司組織和指導下,參與編寫安全生產標準化《考核評級標準》和《考評細則》,對各單位的安全管理、生產設備和作業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對標整改。2013年,通過了國家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認證。
3 突出抓好四個層次建設,打造陜鈾特色安全文化
陜鈾公司是涉核企業,在安全管理創新過程中突出抓好理念、制度、行為、物質四個層次建設,形成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陜鈾特色安全文化。endprint
3.1 “核無小事”理念根深蒂固,安全培訓體系全員覆蓋
陜鈾公司從總經理到一線員工“核無小事”理念根深蒂固。每年“安全生產月”由總經理電視講話啟動,主管領導帶隊參與安全活動,安全宣傳、教育、提醒隨處可見,已形成常態和習慣。
建立了科學、完善、有效的安全培訓長效機制,公司總經理、主管領導和安全管理部門人員參加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組織的安全管理資格培訓和復審培訓;特種作業人員100%持證上崗;新員工進廠須經“三級”安全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公司計劃在未來2年內,再安排5人參加國家注冊核安全工程師、6人參加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的培訓取證,進一步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
3.2 推行風險抵押金,實行領導分片包干班組,強化過程和現場安全管控
每年初與各單位簽訂《安全環保責任書》,明確各單位應承擔的安全管理職責以及單位領導和安全員風險抵押金金額。為確保這一制度落到實處,由公司以文件形式發布,作為年終安全績效考評的依據。班組如發生事故,連帶考核分片包干領導的管理責任。這項制度強化了作業項目開工前的準備狀態檢查,將可能存在的隱患消除在作業前,實現事前預防。
4 以“辨危、知危、控危、消危”為主線,技術創新,構建本質安全基石
4.1 科學識別物因導致隱患、事故產生機理
陜鈾公司生產的工作介質是六氟化鈾,工藝系統需高度密封性和清潔度,需長期、安全、可靠運行。出現任何工藝技術、生產設備的缺陷、落后、故障或檢修維護不到位等情況,均會給企業的安全形勢帶來巨大壓力。因此對公司來講,確保設備安全是消除隱患、事故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企業安全發展,實現本質安全目標的基礎和基石。
4.2 實現危險源、危險點管理動態化、常態化
陜鈾公司高度重視危險源辨識工作,強化作業方案中危險源辨識和風險控制措施的審批。每月發布“安全生產四點控制檢查大綱”,充分考慮到安全生產季節性特點,將消防、洪汛等季節性較強的安全因素納入“檢查大綱”作為事故多發點進行管控。各單位結合“檢查大綱”,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對危險源、危險點實行動態化、常態化管理。
4.3 以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為切入點,實現企業本質安全
國家安監總局安全生產科技“十二·五”規劃強調要加快企業安全技術裝備升級,推進安全科學技術進步,大力實施“科技興安”戰略。陜鈾公司從三個方面以技術創新與進步來推進企業本質安全:
(1)夯實技術管理基礎,提供創新與進步起點
做好扎實的生產工藝技術基礎管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在生產實踐中,通過發現存在的不完善之處,尋找改進的切入點,為技術改進提供起點。經過革新升級后的工藝技術,能更好的指導企業安全生產,為職工提供更可靠、安全的工作環境。
(2)技術改造與創新結合,實現設備本質安全
如果說科學的工藝技術為從業人員提供安全“軟”件的話,那么安全可靠的設備為從業人員提供“硬”件保障。而根據生產實際,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設備更新換代及技術革新,是實現設備本質安全的根本途徑。
液化均質是鈾濃縮企業重大風險點,陜鈾公司雖然一直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操作規程和檢查試驗規程,本質安全度也有較高保證,但仍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為此,陜鈾公司實施液化均質系統安全技術改造,加強了廠房的密封性和各系統的密閉獨立性,保證在意外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減少放射性物質向廠房和外環境釋放,降低事故影響后果。
(3)安全生產科技應用、改造、創新,提升安全監管監察能力
為提高事故應急能力,陜鈾公司投資5200多萬元實施事故應急響應能力工程,使核設施應急響應系統能力齊全、運行有效。投資5800多萬元改進實物保護工程,使核材料、核設施實物保護滿足國家法規要求,提升企業安全監管監察能力,為實現本質安全發揮積極作用。
5 結語
通過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創建本質安全型企業,提升了員工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安全標準化管理制度;營造了具有陜鈾特色的安全文化,安全績效穩步上升;提高了鈾濃縮行業裝備的本質安全度;確保了陜鈾公司發展戰略規劃和生產經營目標的實現,為市場提供了優質產品,提高了企業的信譽度,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李榮融.現代安全管理理念和創新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 孫玉峰.本質安全型煤礦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3] 王新泉.安全生產標準化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