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平
摘 要:法是治國之本、安邦之基。國家要實現法治化,就必須有社會公眾對法律的尊重、認可和接受。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全民素質已經跟不上日益發展的經濟,尤其是作為國家未來建設者的當代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是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遠的。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大學生自身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普遍不容樂觀,在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要通過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校園法制環境和進行有效的法律觀念教育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法律素養。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提高途徑
1 法律素養的內涵
現代大學生與過去相比,見識更廣,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更多,接受能力也更強,所以大家當然地認為現代大學生的法律素養一定會更強。然而,實際情況則不然,很多大學生雖然在其他方面增強不少,但法律素養卻沒有像其他方面那樣增強得很快。為了了解大學法律素養的相關情況,我們有必要對法律素養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指大學生這一群體對于掌握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運用法律能力的高度統一和綜合體現。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一個內涵豐富的集合性概念,其包含的內容可大致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1)法律知識。法律知識是指大學生在學習和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對法律的認識和經驗的總稱,包括基本法律知識和專業法律知識。基本法律知識是指作為普通的社會公民所應具備的法律常識,包括一般的法律基本理論知識和我國主要的部門法知識。而專業的法律知識是指與大學生所學專業密切相關的一些法律知識。(2)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是指大學生這一群體對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念、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法律意識是一個多層面多要素的“網絡系統”,其結構可分為兩個層次: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體系。法律心理是指大學生對法律現象表面的、直觀的感性認識和情緒,是法律意識的初級形式和階段。而法律思想體系是法律意識的高級階段,它以理性化、理論化和體系化為特征,是大學生對法律現象進行理性認識的產物,是大學生在對法的認知、評價和理解的基礎上,對法律所產生的信任與尊崇,并以之作為其行為準則。(3)法律能力。法律能力是指大學生在長期的法律知識學習和法治實踐中形成的,運用法律來規范和指導行為,解決矛盾沖突,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追究違法行為的能力。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守法能力、用法能力和護法能力三個方面。對在校大學生而言,著重是要培養他們的守法能力,促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2 當代大學生法律素養的現狀
通過對法律素養內涵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法律素養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和法律運用能力,這三個方面是綜合的,缺一不可的統一體。只有培養了學生的這三種能力,才能說一位學生有較高的法律素養。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法律素養,除了法學院學生和專業法律院校的學生外,其他高校的學生,特別是理工科高校的學生,法律素養相對較低。因為高校的不同,學生的法律素養呈現了不同的水平。以下概括當代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幾種現狀:
2.1 對法律的概括意識較強且具有理想化色彩
當代大學生飽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潤澤,自發產生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制觀念;知識和信息的大量積累,使大學生能夠站在較高的立場上對社會現實進行深層次的理性思考,關注國家的大政方針、社會發展,關注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規。但緣于法律課時的限制、理論和實踐的差距,大學生對國情又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加之思想上的理想化和不成熟,使他們的法律觀念雖積極但帶有理想化色彩。一旦不能通過理想化的法律解決問題時,就會對現行法律產生諸多質疑和不信任,而逐漸失去對現行法律的尊崇。
2.2 對法律的認知、運用能力缺失
有些大學生的法律觀念、法律行為正確而積極,能夠結合我國的社會現實,對法律現象得出客觀、理性的結論,也能拿起法律武器積極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有的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致使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和損害。高校大學生缺乏法律素養案例數不勝數:作為學過法律知識的大學生,當自己與他人簽訂合同時,不看合同內容就急匆匆地簽下自己名字;作為大四畢業生時,還不知道三方協議的效力,想違約后不支付違約金,還認為自己沒有約。這些案例都是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缺乏的很好的例證。
2.3 社會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關注度不夠
近年來一升再升的大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告示:校園并不平靜,大學生們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一些所謂的富二代,官二代。他們不知道創業的艱辛,過著富足的生活,沒有憂慮,沒有生活上困境的擔憂,自然也無法體會窮人家孩子的疾苦,在他們看來,錢就可以擺平一切。可是這個世界上,有多少東西是用錢沒法買的呢,比如愛,比如青春,比如時間,比如友誼,比如生命。但是我們卻不能忽視當代大學生道德和法律的缺失,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大學生為什么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是教育本身的問題還是社會不良風氣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的,我們不能說我們的教育不存在任何問題。在配套的教育措施和師資力量不能及時跟上步伐的時候,學校教育難免有缺失之嫌,一味的狠抓“應試教育”和“專業技巧”,對于涉及到人格修養或品德操守的教育卻被束之高閣。
另外,除了學校之外,家庭教育的不足,家境殷實,孩子性格內向、孤傲,父母的溺愛,養成了家里的“小皇帝”類型,缺少有關人性和起碼的道德水準的教育,以至于在面對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時無法正常的選擇。
3 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法律素養
3.1 改進傳統法律教育方式,融合校園文化活動,增強法律理性
首先,學校要高度重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不斷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法律修養,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法律實踐機會和實踐平臺,使其課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其次,要加強學校法律教育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法律教育與法律實踐的有機結合,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法律思考、法律實踐的機會。
3.2 依法規范學校的管理行為,加強科學教育、樹立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家赫欽斯呼吁:“教育應是主體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發揮人性,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其目的是人性,而不是人力,教育不應成為可悲的經濟工具”。大學教育應是知、情、意并重,使個體的精神道德和科學知識平衡發展的教育。因此,大學教育應重視人文教育,使科學教育人文化,在課程設置中增開一些人文課程,增加學生的人文知識,提升學生的道德精神價值,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到生產生活實際中去,參加生產勞動、社會調查、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在實踐中進行創造和創新,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德育功能,促進個體心性的完善,把文化素養升華為心理品質,將個人的發展融入到社會發展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獻身精神。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品位、有情操、有高尚人格的人。
3.3 加強法律實踐和模擬體驗
現場體驗、法律實踐(如:場景模擬、訴訟角色模擬、協商、談判訓練、法庭辯論、社會法律意識調查等方式)的效果都遠遠勝過抽象的理論說教,法律實踐活動會對學生遵紀守法意識產生極大的確定力,幫助大學生在復雜多樣的社會生活中明確的是非觀念,使他們能夠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主動抵制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為他們順利走向社會、實現自身價值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4 結語
總的來說,要提高當代大學生法律素養,就應在校園里營造出法律的氛圍,促使大學生在成長中學會自覺地尊崇法律權威,自覺地關注所有的法律,自覺地把守法內化為自己的一種責任和義務,有效避免自己游離于法治之外、主體意識缺位的問題,從而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悄然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讓學生們知法、懂法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