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超 陳琳
摘 要:產學合作教育中大學生會面臨各種心理問題,文章通過對此類心理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在產學合作教育中心理問題調適的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合作教育;心理問題;調適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擴招的舉措使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種特權,高等教育的普及帶來的不僅僅是讓更多人有受教育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又一個新的挑戰:如何培養出符合用人單位用人要求的大學生?如何讓大學生在有限的崗位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就業機會?針對這一現狀各高校除了通過課堂加強培養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外,還充分利用各類校園資源通過各類活動加強大學生的交流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從而室大學生能夠從容應對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然而,脫離實際的說教式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培養需求,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這一種嶄新教育模式便被引入中國的高等教育中。
合作教育的正式提出是在二十世紀初的美國,我國在引進合作教育概念時,并不完全照搬國外的運行模式,而是根據我國的社會環境和企業的實際情況產生了一種全新的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教育模式。合作教育學習一般在暑期開展,在暑假之前在校大學生會像應屆畢業生一樣去招聘市場找單位投簡歷,應聘工作崗位。通過這樣校企聯動的培養方式,不僅大大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也為企業輸送了大批的優秀人才,真正達到了雙贏的效果。然而,初出茅廬的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心智不成熟等原因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高校在著重加強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同時,也應當對大學生在合作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健康予以關注,幫助他們排除心理障礙,順利走向社會。
1 大學生合作教育中擇業常見的心理矛盾
大學生在選擇單位時就會開始出現各種心理矛盾,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1 選理想還是選現實
大學生們往往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希望找到一份條件優越、福利待遇好、能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工作。但現實并不完全如此,不少同學面臨著諸如:放棄自己喜愛的專業、到條件差的基層工作等各種問題。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使大學生們倍感痛苦。
1.2 選輕松還是選歷練
當代大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的成長環境,養成了他們求輕松,怕吃苦的心態。很多企業在招聘實習生的時候要求能夠在車間或是廠區接受培訓,然而,大多數大學生在擇業時明確表示希望能夠應聘去管理崗位,不愿意下流水線,到基層倒三班。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天天呆在辦公室無所事事,希望能夠有所作為。這樣眼高手低的擇業心態也使得很多大學生的擇業最終以失敗告終。
1.3 選更好還是選合適
當代大學生的另一個個性特點就是有較強的自我意識,追求個人成就。那些高薪水或者具有優厚待遇的工作亦或是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工作往往都是幾十個人去競爭一個崗位。大學生總是希望找一個更好的工作,但同時也會擔心自己的能力無法勝任。如果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則又會覺得工資不夠高、工作負荷大等。因此,選擇更好的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也成為大學生擇業時的一個普遍存在的困惑。
2 大學生合作教育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2.1 焦慮
焦慮是一種復雜的情緒反應,是由心理沖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現為恐懼、不安及某些心理反應。使他們焦慮的問題主要有:自己的理想能否實現,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特長、工作環境優越的單位,到單位后能不能勝任工作。特別是一些來自偏遠落后地區的大學生,或性格內向、或成績不佳的大學生,表現得更為焦慮。這種焦慮使大學生精神上負擔過重,緊張、煩躁、心神不寧,學習上得過且過,窮于應付、反應遲鈍;生活中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2.2 自卑
自卑是自我評價過低的一種心理現象。表現為缺乏信心、缺乏勇氣,總以為自己不如別人,不敢競爭。多見于自我意識發展不健全的大學生、部分女大學生及性格內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學生。他們對前途感到茫然,害怕參與社會的競爭。
2.3 怯懦
一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過于怯懦,有一種“丑媳婦怕家公婆”的心理。有的在與用人單位見面時面紅耳赤、語無倫次,辛辛苦苦準備的“臺詞”一急之下忘得干干凈凈有的謹小慎微,害怕說錯一句話,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怯懦是膽小怕事的表現。過于緊張、膽怯會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對擇業不利
2.4 孤傲
一部分大學生自我評價過高,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孤傲心理缺乏客觀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易脫離現實、脫離群眾、以幻想代替現實。
作為一名合作教育的指導老師,我深知做好大學產學合作教育過程中的心理指導工作是一件復雜而有意義的事情。結合四年多的合作教育工作經驗,我認為可以通過老師幫助認識自我,學長介紹經驗以及學生學習自我調節這三種方式入手幫助大學生解決產學合作教育中出現的各類心理問題。
·認識自我,正確定位
大部分同學的心理沖突起源于對自我沒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是心理成熟最重要的標志之一。許多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的氣質特點、性格特點、職業興趣及職業能力傾向,導致盲目擇業。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可以充分利用職業傾向測試、職業能力測試、氣質性格與職業測試等心理測試方法,科學客觀地幫助畢業生認識自我,正確定位,從而避免產學合作教育中常見的心理矛盾。
·朋輩交流,分享經驗
在校大學生在擇業的時候,對于如何制作簡歷、自我推薦、準備面試等問題束手無策。這樣迷茫往往就會增加大學生焦慮等心理問題的產生。相對于指導老師的說教,在校大學生更容易接受來自學長學姐們的分享交流。已經順利就業的歷屆大學生無疑也是在校大學生擇業過程中最好的學習榜樣。通過學長學姐的交流,在校大學生能夠明白自我推薦是求職的第一步,如何推銷自我,展示個人獨有魅力,大有文章可做。許多大學生不知道該如何消除第一次面試時的緊張感,學長和學姐切身的體會能夠讓他們明白緊張是很正常的一種心理表現,從而幫助他們消除顧慮,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擇業中。
·多種途徑,自我調適
學校可以通過講座、心理咨詢等方式教給學生們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
(l)積極的心理暗示。
暗示會產生強烈的心理定式,并引導潛在的動機產生行為。大學生們可以經常運用一些簡短而積極的心理暗示調節情緒。如:“求職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可我決不放棄努力”、“相信自己一定會被社會接納”、“天生我才必有用種”等等,這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會鼓舞人的斗志,激發人的原動力,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
(2)宣泄法。
宣泄法是心理咨詢中常見一種方法,是指通過一定渠道把人內心深處的沖突和被壓抑的情緒發泄出來,以求得內心的平衡。大學生內心沖突往往比較強烈,并伴有苦悶、焦慮、恐懼等消極心理,學校要鼓勵他們用一定的方式進行適度宣泄,如:找朋友或老師傾訴、大哭一場、到舞廳跳舞等,學校還可以通過舉辦畢業生座談會、畢業生學習經驗交流會等形式給他們一個暢談、傾訴的機會。
(3)轉移注意法。
人的注意廣度增大,注意的穩定性則相對減小。根據這一心理現象,學校可以組織畢業生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如畢業生聯歡會,各種體育比賽等,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健康向上的活動中,不讓他們有多余的時間去考慮那些令人煩惱的事情,以良好的心態去迎接社會的挑戰。
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高校教師特別是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們的責任和使命。作為高校,只有從根本上認識到產學合作教育中的心理健康輔導的重要性,才能幫助大學生順利渡過“心理斷乳期”,以良好的心態投人到社會大潮中,接受新生活的挑戰。
參考文獻
[1]王瑞.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其對策[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2).
[2]瞿振元.大學生就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嚴薇.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其調適[J].心理健康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