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摘 要:目前,由于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圖像占據著人們的主要生活并且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圖像文化對當代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首先,讀圖時代讓越來越多的人用視覺來代替思想,靠感官來把握世界,從而拒絕思想和知識;其次,視覺傳達的影響力通過制造各種消費的影像與場所,迫使人們進行消費;再次,新時代出現的美的泛化與日常社會生活的審美化,對文學審美研究造成一定沖擊。
關鍵詞:圖像;知識;消費;審美
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圖像的生產、傳播和接受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圖像成為人們理解、把握世界的一種主導方式,并且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當今社會,各式各樣的圖像充斥著人們眼球,先是攝影圖片,隨后是電影、電視等,圖像產品的產量和種類越來越豐富。現代人的生活可以說與圖像共生,人們從過去的對文字閱讀的興趣逐漸轉向對圖像的迷戀,因為圖像只需被動接受,不需要像對文字一樣進行思索。在這種快節奏和重壓力的社會時代中人們越來越傾
向于接受視覺的、直觀的、不用思考的事物,較少有時間來思考,視覺文化的興起就是人類拒絕思考的一個表現,大多數人用感官來抑制思想,讀圖勝于讀文。這種圖像文化時代的到來無疑會對當代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首先,圖像的直觀性、便捷性使人們越來越習慣“快餐文化”、“視聽消費”等,高雅藝術、純文學和精英文化的市場被擠占。人們開始拒斥思想,拒絕知識,越來越多的人用視覺來代替思想,更多地依靠感官來把握世界。穩定、平和、不受刺激的無思狀態成為當代人的追求。[1]比如,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輕閱讀,很少有人愿意去讀理論性的書籍和作品。閱讀需求多以休閑、通俗讀物為主,為應付考試或就業需求的功利性閱讀明顯上升。如今淺顯易懂的圖像成為人們閱讀和關注的重點,文學的創作與閱讀在圖像文化時代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在高度繁忙的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接受更多的是便捷、直接的圖像信息而不再是文字信息,文字開始淪為影像的附庸。人們不再欣賞有深刻思想內涵的悲劇,取而代之的是滑稽熱鬧的輕喜劇。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由不再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成為一種負擔、一種謀生的工具,因此被人輕視和拒斥。人們拒斥知識的同時也拒斥思想,只注重追求感官的刺激,因為感官是抑制思想的最佳手段。追求細小、微弱、輕盈、不思的事物成為全球的趨勢,哲學的、倫理的、深刻的思想逐漸走向衰微。人們在追求人類高級的、理性思辨的、純心靈的精神需要方面顯得蒼白無力。
其次,視覺傳達的影響力被資本家利用進行資本擴張,通過制造各種色彩斑斕的圖片來刺激人們的感官,勾起人們的消費欲望,使人們不得不進行消費。[2]資本主義借助商業手段及市場機制,通過各種媒體進行視覺的刺激,如廣告、雜志等“說服”大眾認同他們的消費觀和價值觀,不得不最大限度消費他們所生產的商品。如手機的更新換代、服裝的繁復多變、電腦的層出不窮等等,新產品的出現往往帶著誘惑性和壓迫性迫使人們不得不購買最新的、時尚的物品,從而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并獲得社會的認同。人們在購買物品時往往在意的不僅是商品本身,還包括其附屬價值。視覺文化擴張成為推銷商品的一大手段,影像、設計、廣告、電影等都成了制造消費欲望不可或缺的工具。為了促進消費,這些手段大多被商業化,長此以往會降低人們的審美標準。比如,大眾傳媒所造成的視覺文化使身體成為商業影像的重要元素,在消費語境中,身體文化必然帶有濃重的消費主義色彩,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人們的審美趣味,在追求感官滿足的同時心靈卻更加空虛。在現代消費環境中,人們的精神與身體的發展并不同步,人作為個體的發展往往簡單地演化為追求感官的滿足與身體的享樂,而精神卻日漸萎縮甚至缺席。現在的流行出版物、電視、電影文化等媒體經常提供大量年輕、美麗的軀體形象,身體的展示幾乎隨處可見,這一方面促使身體成為被消費主體,促成了身體文化的興起;另一方面,身體在消費的過程中,又反過來刺激著商品的生產。[3]
當前關于演示身體和以肢體語言來作商業表演的現象層出不窮, 過多的圖像展示帶著一定的強制性和壓迫性,使視覺代替思想左右著人們。特別是在一些陷于混亂乃至于無序、失控的情況下,肉體無意義地過度展示和傾向于欲望的放縱與宣泄等,不僅難以進入真正的審美意味層,降低人們的審美標準,而且過分的追求感官刺激會造成人的價值觀的畸形發展,從而造成理性的缺席和人文關懷的喪失。尤其是當代身體文化中那些消極因素較易誤導青少年沉溺于感官世界,甚至影響到他們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取向。另外,在當今的商業電影中展示人身體的地方更多,商業攝影把人體部位有意凸顯,提取出來并且固定化、擴大化。看似是對人的展示其實更是人的喪失,用觀看者的眼光分割了被觀看者,如網絡頁面上隨處可見的匿名化的、作為商品展示的局部化、肉體化的美女圖片,從某個角度來說是帶著男權的視角對女人的肢解與割裂。肉體成為視覺欲望的滿足點,這種看與被看只是不帶情感的微觀的肉體交流,是一種非正常的文化。大部分商業影片也都受到這種影響并且傳播著這種價值觀,從而導致現代意義上的孤獨無法消解,只剩下匿名化的感官刺激。
再次,在圖像文化時代,電子媒介、視聽藝術和網絡文學的興起,造成了純文本語言藝術日漸被影視、圖像藝術所替代,文學作為一種文化,不再只屬于高雅文化,而是逐漸走向通俗化,同“大眾文化”緊密相連。文學審美活動已經不再是表現純文學和純藝術,而是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出現了“美的泛化”和“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新趨勢,對文學審美研究造成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傳統的文學體裁如詩歌、小說、散文等文體逐漸走向衰微,習慣于淺閱讀的人們很少去讀紙質文本,目前的文學作品往往與插圖、繪畫藝術、攝影圖片等多種視覺藝術結合起來,這與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和閱讀習慣的改變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文學傳播的媒介已經從單純的文字和紙質書本,變成了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媒體形式及“網絡文學”在內的視聽覺形式。文學傳播方式不再是單純的印刷體而是逐漸向電子網絡等媒體轉變。由此可見,文學審美逐漸大眾化、通俗化,電子網絡等科技的發展,引發了大眾審美文化變遷。在視覺文化時代,圖像藝術帶來的“快餐文化”和“視聽消費”受到人們的青睞,無論是廣播還是電視電影甚至是網絡文化都受到圖像文化的影響而發生變化。[4]文學已不再是單純的“美學”問題,而變成了更復雜的“文化”問題,文學的審美研究也會因讀圖時代的來臨發生很大的改變。
總之,圖像文化對當今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不可否認圖像時代的電影、電視等視聽媒體在大眾文化傳播中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發展前途,表達形式更加豐富多彩,也更為大眾所接受,但是如果偏重于追求感官刺激,就會使圖像流于淺層的精神需要而失去其價值。圖像社會出現的對傳統文化的沖突,以及所引發的理論思考,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趙之昂.無思的審美傾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53-56.
[2]常新.“讀圖時代”的鏡像[J].長白學刊,2013:138-142.
[3]謝珂.消費社會的身體文化[J].寧夏社會科學學報,2011:145-147.
[4]楊柳.圖像文化的沖擊與純文學價值的消解[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