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關于我國物權變動模式選擇的實證分析

2014-11-19 21:32:24王俊峰
卷宗 2014年10期
關鍵詞:實證分析

摘 要:物權變動模式之中,債權意思主義出現最早,物權形式主義在理論體系建構方面最為成熟,債權形式主義最接近日常生活經驗。在《物權法》明確區分原則之后,債權意思主義被摒棄,在后兩者之中確立一種物權變動模式的研究,亟需在一定的前提下進行,否則缺乏交集的論辯將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于是,以實踐論辯邏輯和社會經驗兩個角度作為切入點所展開的思考,成為實證分析我國物權變動模式的一種重要途徑。(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關鍵詞:物權變動;實證分析;實踐論辯

在《物權法》頒布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從指導司法實踐的立場出發認定該法持債權形式主義立場。然而,在我國民法形式層面上的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從學術體系的成熟角度來看卻難稱完善的背景下,支持物權形式主義的學者孫憲忠、田士永、葛云松所進行的法律解讀也均有其道理,面對這種雙方僵持不下的狀況,從法學方法論角度出發,立足于邏輯分析的語境并采取經驗觀察的視角對于問題的真正解決至關重要,于是,我國民事立法的物權變動模式選擇有必要建立在對相關前提加以梳理的基礎之上,下文的實證分析將從實踐論辯邏輯和社會經驗兩個方面展開。

1 實踐論辯邏輯層面的基礎

法學理論結合實踐所進行的分析以至于論辯,需要在怎樣的理論支撐下才能實現在一個平臺上有效地展開,這就涉及到物權變動模式在實踐論辯 方面需要怎樣的前提的問題。

1.1 摒棄自然主義和直覺主義

債權形式主義反對物權形式主義的一類論據就是“過于抽象而脫離生活語言”以及由此造成的“理論對生活的凌辱”。二者可以統一歸結為“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這就涉及了論辯理論中的自然主義觀點。因為上述論據暗示著在將物權變動模式上升為立法規范時,“正義”可以通過“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來替換,而根據英國學者摩爾的觀點,凡認為“善”、“應當”這樣的規范性陳述均可以通過描述性的經驗陳述來加以界定的,都應被稱為“自然主義”。類比于德國法學家阿列克西在《法律論證理論》一書中的例子,如果將“正義”定義為“為大多數人所接受”,那么,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正義”均可以通過“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來替換。而在提出下述問題時:“債權形式主義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但債權形式主義是否也是正義的?”如果描述性陳述的界定方式是正確的話,該問題可以等價替換為“債權形式主義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但債權形式主義是否也為大多數人所接受?”這儼然成為毫無意義的命題,同時也就意味著“正義”的內涵與“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內涵是不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說,債權形式主義在論辯過程中所運用的自然主義經驗性定義命題方法訴諸此類證據因武斷而不足取。

債權形式主義反對物權形式主義的另一類論據是“物權合意本身是理論的虛構”,這反映了典型的直覺主義。直覺主義理論訴諸直白的證明來完成,認為只要這個證明得到支持,就無需其他任何論述。也就是說,論證可通過一個直白的證明得到證立。基于每個人在直白的證明過程中所持主觀性的差異,其理論疏漏是顯而易見的:無法為論證提供客觀的標準和規則。債權形式主義將物權合意定性為“理論的虛構”,是以一個標簽的形式將物權合意標記為“脫離實踐的空洞理論”,這種做法本身恰恰是脫離實際的。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早期分工的局面,一經完全確立,一己勞動的生產物,這只能滿足自身欲望的極小部分。他有大部分的欲望,須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余勞動生產物,交換自己所需要別人勞動所生產的剩余物品來滿足。” 譬如在古希臘,“英雄時代開始出現的對畜群和奢侈品的私人占有,引起了單個人之間的交換,使產品變成了商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交換的日趨頻繁,“隨后就出現了貨幣,即其余一切商品都可以與之交換的普遍商品。”[1] 可見,原始人類由于技術水平落后而活動范圍受局限,在不存在遠期交易的條件下,其交易形式尚局限在以物易物或以幣易物為形式的“物權合意”基本層面上。債權形式主義所采取的直覺主義論證方式也是站不住腳的。

上述兩例在證明過程中的紕漏均由債權形式主義應用不恰當的方法反駁物權形式主義所致。這種方法所反映的自然主義與直覺主義論辯思想,在論證過程中訴諸不具備可證實性的主觀依據,也就談不上其真實性和正確性,這在未來的論辯中是亟需摒棄的,否則,在關于物權變動模式問題展開論辯的過程中,如有一方運用此類論證方法,將會使論辯誤入歧途而無法進一步深入,

1.2 建構理性的法學論辯平臺

摒棄自然主義和直覺主義與建構理性的法學論辯平臺是一脈相承的。前者為后者掃清障礙,為后者的有序進行奠定基礎,如果沒有前者的順利實現,則后者無從論及。但也決不能滿足于對自然主義和直覺主義的摒棄,因為如果不藉此機會實現對理性法學論辯平臺的建構,將勢必還會出現其他的論辯問題。

建構理性的法學論辯平臺,首先應實現對概念的明確。在進行比較法研究過程中“敘述這種生活關系或利益沖突時,必須擺脫法學上教條主義的先入之見和自己文化上的關聯,必須使用‘中立的概念。”擺脫先入之見的影響,使用“中立的”概念是展開理性論辯的前提,而在就物權變動模式問題進行論辯時,諸如“理論對實踐的凌辱”等語則難稱“中立”;由于沒有預設物權變動意思表示的獨立性這一物權形式主義觀點為前提,則“物權變動”較之“物權行為”更為客觀中立。

其次,關于證立方法,一個證立(過程),如果以旨在改變他人信念的事實陳述為理由,那么就是理性的;如果它訴諸其他適合于影響人的手段,那么就是非理性的或勸導性的。支持物權形式主義的學者較多地運用理性的方法,而支持債權形式主義的學者較多地運用勸導性的方法,這成為二者在最終態度上產生分歧的根源之一。方法運用上的差異與兩派觀點的自身特點有關,物權形式主義以概念體系建構見長且支持該觀點的學者多受德國理性法熏陶;債權形式主義則基于為多數國家立法所印證的經驗優勢,從其理論立場出發對日常生活經驗進行解讀。是以,欲實現對二者態度分歧的清晰認知,需要由分析其方法論入手。

概念體系建構優勢傾向于訴諸理性方法,而經驗優勢傾向于訴諸勸導性方法,兩種方法作為改變對方信念的不同工具而各有其道理,但也由此導致了兩派觀點對峙而難分勝負。法學的理性本質要求法學方面的實踐論辯需要建立在理性論辯平臺之上。對于諳于理性方法的一方來講,其從事理性論辯的障礙不大;對于占據經驗優勢的一方來講,與直接訴諸于經驗的勸導性方法存在本質差別的是,其所掌握的有說服力的經驗事實論據需要通過上升為理性認知來產生邏輯證明力,從而實現對理性方法的運用和理性論辯規則的遵從。可見,就物權變動模式探討而言,理性論辯平臺作為一個基本前提來提出不僅十分必要,而且也具備可操作性。

1.3 遵守共同的實體規則

正如法律實體上的理念需要訴諸于程序之中,程序的方法論價值也需要與實體法理念相互銜接。對于實踐論辯平臺這一非形式邏輯法學方法構造而言,也是如此。在接受上述法學方法論的基礎上,開始面臨的是能否遵守共同的實體規則問題。旨在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其根本價值在于協調不同主體間的利益糾紛。而民法界關于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爭議,也是圍繞包括出賣人、買受人以及第三人等主體的利益展開的。于是,論辯的實體規則本質上就是關于利益衡量的規則。

首先,以標的物存在且已交付或登記為前提。這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標的物存在,其二是標的物已交付或登記,即交易已然完成。

在第一個方面,物權形式主義模式不主張所有權返還請求權,認為物權行為具有獨立性和無因性,不受債權行為無效的影響;而債權形式主義模式下,所有權返回請求權的基礎在于標的物的存在。如果標的物不存在,所有權因失其客體而無法獨立存在,也就不可能涉及所有權返還請求權的問題,于是,債權形式主義與物權形式主義的根本差異性無從顯現,關于物權變動模式的探討也因此而失卻其必

要性。

在第二個方面,如果沒有交付或登記標的物的外觀形式,就意味著沒有發生物權變動,這樣即使已然發生有效的債權行為,也無從論及債權行為與物權變動的關系問題,于是,關涉債權行為與物權變動之間關系的物權變動模式自然沒有探討論辯的余地。

其次,以第三人惡意為前提。這也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第三人的存在,一個是所存在的第三人主觀為惡意,即明知出賣人非標的物所有權人或在標的物是否歸出賣人所有的認知方面存在重大過失。

關于前者,如果僅有出賣人和買受人雙方而不存在第三人,當交易存在爭議,賣方要求買方返還利益時,不同物權變動模式的差異僅在于所有權返還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請求權的不同主張,二者在利益衡量的角度來看差別不大。只有當第三人存在時,在交易完成后,才涉及出賣人是否享有優于第三人的物權主張問題。債權形式主義從保護出賣人利益角度出發,認為出賣人因享有所有權返還請求權而具有優于第三人的地位;物權形式主義從交易安全角度出發,認為買受人基于交付或登記所享有的所有權具有公示意義,故而不應賦予出賣人以所有權人地位。

關于后者,在第三人善意的情況下,物權形式主義所主張的物權行為理論與債權形式主義下的善意取得制度所發揮的作用相互重疊,二者均傾向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實際社會效果基本相同。只有當第三人惡意而無法適用保護善意第三人原則時,才涉及出賣人是否可以其所有權人的地位優于作為債權人的第三人或作為惡意買受而提出物權主張的第三人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債權形式主義認為應賦予出賣人以所有權人地位以避免其承受買受人破產的風險;而物權形式主義認為維護交付和登記在物權公示方面的價值和保護動態交易安全方面的意義,較之出賣人的利益更值得保護。

可以說,上述是物權變動模式問題論辯在實體方面的兩個最基本前提。任何關于這一問題的論辯都應該以其為基礎和核心而無從回避。如果繞開他們而以其他前提為基礎,將最終導致論辯嘩眾取寵卻毫無意義。

從實踐論辯角度來研究物權變動模式,科學的方法論前提是建構理性的論辯平臺,而從這個意義上講,債權形式主義亟需摒棄其訴諸直覺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慣常做法,物權形式主義基于其理論建構的嚴謹性特質而更具說服力。然而,由于物權變動模式的研究對象是人們的市場交易行為,這種行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研究無法忽視對社會經驗方面前見的考察,因此,下文將主要結合外國立法沿革與我國傳統交易習慣兩方面社會經驗對物權變動模式問題加以探討。

2 社會經驗方面的前見

各種物權變動模式的商業交易作為在商品經濟背景下的人類行為,是由不同類型的文化所決定的。盡管人們在自由市場中可選擇的行為具有若干可能性,但由于其所屬國家的文化背后的“是非的標準和價值的觀念限制了個人行為的選擇”,于是,“在同一文化中育成的個人,在行為上有著一致性。”這種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行為趨同性,使得針對我國物權變動模式的研究亟需建立在對我國交易觀念和習慣經驗的總結基礎之上。與此同時,比較不同國家的市場交易,又可以發現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所以對相對成熟的法治國家的相關立法沿革進行考察也有相當的必要性。因此,法治先進國家的立法沿革與本土文化背景下的交易觀念和習慣,這兩方面經驗對于我國當下物權變動模式的確立都是不容忽視的必要前提。

2.1 各國立法沿革之考察

與“較諸立法的技術因素,其政治因素的影響更為強大”的第一部有關物權變動模式的法國民法典相比,在政治環境未因承受沖擊而發生重大變化的德國,其民法典的制定過程并沒有融入過多的政治考量,而根本上是基于理性法與民族精神立場分歧之上的論辯。在這樣的情形下,將較為充分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像物權變動模式這樣的技術層面問題研究才成為可能。在大陸法系中,嚴謹的立法技術成為德國民法的鮮明特征,也是其留給繼受法國家的寶貴經驗,這一點同樣體現于物權變動模式及其與其他制度關系之中。德國文獻普遍認為,薩維尼是“物權合同”概念的第一人,其提煉該概念的做法旨在缺少法律基礎的所有權轉讓問題。然而,德國學者雅克布斯的新發現顛覆了這一觀點,在薩維尼使用物權合同的名稱之前,胡果在為建立私法體系進行思考的基礎上,已然對物權合同幾近完整的內容進行過研究并將該理論成果發表。由是觀之,薩維尼所提出的物權合同抽象性,作為物權合同理論的發展不過是其延續,而非為解決缺少法律基礎的所有權轉讓問題的理論創新。這一點可以由薩維尼在關于物權合同抽象性論述中舉錢款轉讓為例的事實得到佐證。這樣看來,先前學者們所認同的由薩維尼提出物權合同的目的論觀點可能只是人們由現代司法實踐的需要出發而對這段史實所產生的誤讀。以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區分和物權行為無因性為基本構成的物權形式主義是在概念法學影響下法學家運用體系化思維的立法產物,符合了民法典結構上邏輯嚴謹的要求。于是,同為法律行為的下位概念,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相互區分以至于相互獨立,在德國民法典中債權和物權相互區分并各自獨立成編的背景下,給人以邏輯清晰、體系嚴謹之感。但作為法學家立法而非民眾生活演進的產物,物權形式主義由于欠缺在民間自然形成的過程而使得后現代主義背景下的繼受法國家難以產生法感上的認同。

而以市場交易商事習慣為基礎通過判例這種普通法方式來推動立法,是英美法系的特點,這種立法方式所取得的成果在法感上較易為人們所接受。英美的物權變動模式,籠統而言,是依當事人之間的“確定議價”而發生標的物移轉的模式。于是,英美模式似乎與依債權合意實現物權變動的法國債權意思主義模式頗為一致,即他們都認為“財產的移轉受債權合意的直接影響且不要求物權移轉具備實際交付行為,而與德國法不同”。但他們之間存在著質的差異:“根據英國法和美國法,合同是在合同相關方之間創設或意圖創設法律義務的一項協議,而并不產生創設財產權的效果”;而另據法國法,合同作為債權合意的外在表現,其結果是直接創設財產權。

可見,英美物權變動模式在財產的移轉受債權合意的直接影響且不要求物權移轉具備實際交付行為方面,與法國法相一致;但在合同創設義務而非財產權的效果方面,又與德國法具有共性。

到了1992年,荷蘭民法典的修訂可謂比較法方面廣泛研究的重要成果,其立法理由書220個腳注中“120個涉及下列國家的制定法、法院判決及其解釋:奧地利、比利時、英國、法國、德國、瑞士、匈牙利、意大利、葡萄牙、瑞典、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國家、加拿大、美國、南美和日本。”荷蘭民法典采納了德國法的體系結構以及諸如法律行為等法律術語,但并未認同物權行為理論。根據《荷蘭民法典》第86條,無權處分的受讓人可以善意取得不動產以外標的的所有權,這與《德國民法典》第932條原則上賦予所有無權處分受讓人以所有權而以非善意無法取得所有權為例外的規定有所不同。可以說,債權形式主義是荷蘭民法典在廣泛研究總結兩大法系立法經驗的基礎上所作出的立法選擇,而基于民法典的體系是一個不斷發展與開放體系的認知,荷蘭的做法對同為大陸法系國家的中國在未來規定物權變動模式時所提供的借鑒意義不容小覷。

綜合上述對他國在物權變動模式方面的立法沿革考察,在近現代民事立法體系不斷發展和開放、不同法系之間在技術層面交流范圍日漸豐富的背景下,對物權變動模式的比較研究,不應局限于大陸法系,而應在廣泛參酌兩大法系歷史上在立法上的經驗與教訓基礎上,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內容。

與他國民事立法沿革相比,我國大陸僅在局勢動蕩的清末至民國時期存在過短暫的法典化民事立法。這兩部民事法律在物權變動模式方面沿襲了德國的物權形式主義立法,但不可忽略的事實是中國雖然在歷史上制定了很多具有較高水平的法典,但傳統的中國社會卻不是一個由法律來調整的社會。而且,這些成文法典對于民事行為的處理要么不作任何規定(例如契約行為),要么以刑法加以調整(例如財產權、繼承、婚姻)。于是,與其考察我國在物權變動模式方面的立法史,不如通過對歷史上民商事交易習慣進行切實的體認來實現對我國實際情況的準備把握。

2.2 我國交易習慣之體認

自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實現長期統治的朝代——漢朝,書面契約已開始得到廣泛應用,而建立在自我強制的契約規定、解決爭執的習慣、宗教強制及法律強制等基礎之上的制度有力地強制這些契約的履行以有效地約束當事人。不過源自國家的強制履行力只有在中間人代表國家間接地介入契約訂立之后,才能因得到官方的認可而獲得最大程度上的支持。當時行政與司法合一的行政體系特點,也使得司法官員能夠強制履行大量的私人契約。如果以近現代債權行為與物權變動的視角來考察當時的交易活動,上述事實意味著在行政權力有效保障司法執行力的情形下,物權合意無法獨立存在而只能隨著債權行為的有效確立而當然發生。可見,古代制度層面中的物權變動模式與我國目前語境下的債權形式主義相近。

而在具體實踐中,真正意義上的交易活動也僅存于同等階級的主體之間,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更多是由前者對后者進行以地租、高利貸等形式的單向榨取,進而大大壓縮了現代意義上在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物權變動的空間。這些小規模的交易活動又以自我消費為目的,物權變動的即時性和隨意性頗為顯著,從而較少以中長期協議的形式來進行約定,即使偶爾在交易過程中簽訂部分協議,對這些協議遵守的信用,不是來自于西方意義上的傳統契約精神,也不是宗教信仰、違約成本等方面的壓力,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這種對可靠性的信任和依賴源于長期的共處和共同的經驗所歷史養成的高度契合。于是,一般民事主體之間的交易不需要國家政府通過“禮”治制度體系對于契約的強制履行,而且也缺乏其發揮作用的空間。客觀條件的局限導致以農民為一方或雙方主體的交易活動大多表現為以貨幣為媒介的以物易物形態發生于周期性的集市中,偶爾甚至會允許賒賬現象的存在。于是,在古代交易實踐中所達成的協議對于物權變動是具有決定性的約束意義的,這樣的物權變動模式本質上也與債權形式主義相近,那么,這種物權變動模式與近現代意義上的債權形式主義又存在怎樣的差異呢?

由于民商事習慣意義上物權變動模式的形成首先與其社會背景密切相關,根本上又離不開特定社會的主流思想價值,那么,在交易活動充分進行下形成的民商事交易習慣就有賴于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體系,而其背后的思想價值基礎一定是以人人平等為核心的,如荷蘭等先進法治國家,與之相對照,我國古代的物權變動模式的適用范圍是極其有限的,但這一切已經發生改變。

時至改革開放背景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以宗族形式的傳統復雜親屬結構已被肢解為家庭形式,這對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體系的“差序格局”構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然而,表親、姻親乃至于鄰里鄉親的紐帶仍在延續,這種延續性在農村較之城市體現得尤為明顯。于是,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現代化發展對原來復雜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仍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傳統消費文化和交易習慣時至今日在大部分的農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和延續,其因與傳統倫理道德體系相契合而不重視以制度倫理為內核的契約價值;而與此同時,城市所外在表現出來的消費文化和交易習慣雖已為西方現代商業文明所全面滲透,但在內在文化心理和道德層面上卻陷入了“差序格局”的局部解體又未充分形成“團體格局”的窘境,以致于頻繁出現假冒偽劣這樣不受傳統倫理價值束縛卻又悖離現代契約精神的案例。

針對社會變革的問題,著名歷史學家高華曾指出:“體現了歷史傳承性的社會變革可減輕社會轉型必然帶來的文化脫序和社會震蕩。但對傳統的借助必須有一個質的規定的限度,一旦越過某種界限,大量傳統中的消極因素就可能對現代性因素構成阻滯,最終吞噬現代性因素。”[2] 而以法律為基本框架的社會制度,作為文化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其得失的評價乃至于定論是無法脫離其特定的社會背景的。于是,社會、文化與法律三者間應然的相互契合關系,決定了高華先生關于社會變革的一般觀點也適用于物權變動模式這樣的特殊領域研究。傳統的禮法秩序和差序格局道德體系在歷史上為維護民事交易行為提供了有效的價值支撐,使人們將口頭承諾和書面契約視為倫理綱常的延伸而理所當然地予以履行;當來自西方的強勢文化潮流如水之歸下般地對傳統秩序體系形成猛烈沖擊的時候,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與物權變動模式相關的法律作為一種制度建構,如何與社會文化實現同步契合卻又不致因脫離人們的傳統文化和民事習慣而淪為具文是物權變動研究的重要課題,而探究這一課題的基本前提恰在于上述所涉及的認清傳統道德體系和現代契約精神的各自價值。可以說,只有將現代誠實守信的商業精神融入到我國傳統道德觀和倫理秩序價值中后,才能實現我國現代誠信交易制度的真正確立,進而確保物權變動的安全有序進行。

3 結語

就我國物權變動模式的研究而言,首先從實踐論辯角度來看,應意識到債權形式主義訴諸自然主義和直覺主義的策略首先應當摒棄,繼而建構理性的論辯平臺并遵守必要的共同實體規則,據此,物權形式主義建構更為嚴謹,也更具說服力;然而,從社會經驗角度來分析,由對各國立法沿革的考察到我國交易習慣的體認,可以發現債權形式主義模式與我國傳統的物權變動模式較為接近,從文化心理和傳統倫理上均更易為我國民眾所接受。而與此同時,在步入后法律體系時代的我國,結合向“人人自覺守法”的實質法治狀態轉型的迫切要求,其關鍵的切入點恰在于逐步改變制約法治環境良性發展的“嚴法寬行”法制傳統。在此背景下,對于作為我國物權法律制度組成部分的物權變動模式的確立,理應將以我國文化心理和交易習慣為核心內容的社會經驗方面作為首要的考量因素,這也從民事立法的一個側面呼應了著名社會學家熊培云在《重新發現社會》一書中的重要觀點,“如果我們看到中國人在努力為生活立法,我們就看到了中國的進步。”[3] 于是,綜合實證分析實踐論辯邏輯的基礎與社會經驗的前見來看,對于我國物權變動模式而言,較為合理的選擇應為債權形式主義模式。(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注釋

[1]實踐論辯,是指為尋求正確性標準而對規范性命題所進行的論證過程。

[2]“大部分”的限定,意在排除相當于甚至超過一般城市商業化水平的江浙等發達地區的農村。

[3]嚴法寬行,是指立法內容完備而嚴苛,但在司法實踐中,卻往往將“人情”和倫理等因素作為第一要素加以考量,使得法律效果大打折扣,進而悖離立法原意并違背立法初衷的現象。

參考文獻

[1] 參見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30-458;葛云松.物權行為:傳說中的不死鳥——《物權法》上的物權變動模式研究[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7 (6):102-118;田士永.物權行為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435-445.

[2] 參見[德]羅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論證理論[M].舒國瀅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43。正義一詞的位置在替換為“公平”或“合理”等語詞時,情況亦同。

[3] [英]亞當·斯密.國富論[M].郭大力、王亞南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18.

[4]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9-130.

[5] [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較法總論[M].潘漢典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6.

[6] 參見[美]查爾斯·L·斯蒂文森.倫理學與語言[M].姚新中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156-157.

[7] 費孝通.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M].臺北:風云時代出版公司,1993:105.

[8] [德]薩維尼.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M].許章潤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42.

[9] 參見[德] 霍爾斯特·海因里希·雅克布斯.十九世紀德國民法科學與立法[M].王娜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74、188、189.

[10] 參見[德] 霍爾斯特·海因里希·雅克布斯.十九世紀德國民法科學與立法[M].王娜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2.

[11] G. A. Zaphiriou.The Transfer of Chattels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M].London:The Athlone Press,1956:5.

[12]G. A. Zaphiriou.The Transfer of Chattels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M].London:The Athlone Press,1956:7.

[13] [荷]亞瑟·S·哈特坎普.湯欣譯.荷蘭民法典的修訂:1947—1992[J].外國法譯評.1998 (1):70.

[14] 參見[美]德克·布迪,克拉倫斯·莫里斯.中華帝國的法律[M].朱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4.

[15] 參見[美]宋格文.天人之間:漢代的契約與國家[A].李明德譯.載高鴻鈞、賀衛方、[美]高道蘊.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14.

[16]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8.

[17] 參見費孝通.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M].臺北:風云時代出版公司,1993:112.

[18] 高華.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教訓[J].戰略與管理.1995 (4):7.

[19] 參見費孝通.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M].臺北:風云時代出版公司,1993:262.

[20] 熊培云.重新發現社會[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136.

作者簡介

王俊峰(1985—),男,遼寧鞍山人,大連海事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民法學、國際私法學及法學方法論。

猜你喜歡
實證分析
P2P網絡借貸犯罪實證分析
我國電力產出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實證分析
經濟師(2016年10期)2016-12-03 07:33:55
國外綠色投資經驗及啟示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7:25:21
合伙企業法律風險實證分析
新常態下民眾政治信任差異實證分析與對策設想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5:11:29
安徽省勞動就業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建材家居專業商場稅收風險管理淺析
電子服務質量與顧客忠誠的關系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23:37:20
本土會計師事務所與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比較分析
經營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15:42
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的實證分析
經營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41: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日韩|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日韩黄色在线|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www| 亚洲婷婷六月|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亚洲激情99|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国产成人免费|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免费在线观看av|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精品主播|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亚洲天堂啪啪| 任我操在线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屏|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亚洲无码37.| 欧美午夜小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免费|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亚洲无码91视频|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成人网|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国产男人天堂|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欧美97色|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婷婷伊人五月|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亚洲视频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