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
【摘 要】高職高專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本文通過介紹“校園新聞”環節的具體含義、作用,從實踐教學的角度闡述了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教學中設置該環節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高專 “校園新聞”環節 實踐教學
高職高專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依靠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平臺,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將“教”與“練”有機結合,結合專業課程創建實踐平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脫節的狀況。《新聞采訪與寫作》作為新聞業務類課程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課程的教學中加強實踐性環節的力度,五分鐘的“校園新聞”環節算是一個較好的嘗試。
一、“校園新聞”環節的具體教學內容
所謂“校園新聞”,指的是利用課堂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請學生把課下收集到的新聞在課堂上分享、討論。在課程的最初階段,“校園新聞”可以是從各類媒體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許沒有“原創”,但隨著課程的深入,所發布的“新聞”必須是自己發現、觀察、采訪得來的內容。“校園新聞”不僅僅局限于“校園”,范圍可以輻射到周邊、社會。
在日常教學中,一般通過這樣的流程來進行:
第一步要求學生深入生活,仔細觀察,關心身邊的大事,留心周圍的小事,然后收集相關材料,并做好信息記錄。隨身攜帶小本、移動設備“備忘錄”、錄音設備留言、視頻拍攝影像——記錄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時將所獲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將材料拿到課堂上與師生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分析辨別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必須當堂給予點評,點評時結合課程所學理論,從新聞敏感、新聞價值、新聞角度、報道思想、采訪準備、提問技能、新聞語言等方面對“新聞”進行剖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
二、設置“校園新聞”環節的作用
實踐證明,“校園新聞”環節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養了學生的新聞敏感。新聞敏感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發現新聞并判斷新聞價值大小的能力。觀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過程需要認真思索、反復練習、不斷實踐,長期堅持下來,學生會習慣性地將客觀事物及其變動加以記錄,自然地養成思維的應變狀態。當然,培養學生“新聞嗅覺”的途徑不僅僅只局限于該環節,但它卻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口語表達準確、清晰是新聞工作者尤其是廣電媒體記者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會說話、會提問的記者面對新聞事件,能用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將信息準確無誤傳遞給受眾,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反之,則讓受眾不知所云,阻礙信息的交流。“校園新聞”環節中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新聞”,從最初不標準的新聞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聞語言,其口語表達基本功在不斷提高。
再者,調動了學生學習新聞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校園新聞”環節是新聞采寫課程每節課的教學切入點,學習的主要方式由教師授課變為課堂交流,讓學生找“新聞”、說“新聞”的模式改變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主動對“新聞”進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師適時點評、鼓勵,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聞的積極性、主動性。
最后,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實效。該環節讓學生從開始上課就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成為從思維常態到思維活躍狀態的過渡,在思維的轉承啟合中將學生引入教學,快速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從被動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合作,自主地發現“新聞”、分析“新聞”,在愉快的課堂氣氛中獲得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收獲,比單純講采寫理論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結語
《新聞采訪與寫作》的課堂教學給學生提供新聞采寫的基本理論,但教師需要改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在理論課程中加大實訓的力度。“校園新聞” 環節的實質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一種嘗試,使學生帶著真實的采寫任務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學習,從而培養其新聞實踐能力。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上將“校園新聞”環節長期堅持下來,通過連續對幾屆學生進行相關訓練,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得以增強,學生的新聞業務能力也得到訓練。
圍繞職業崗位需求培養具備相應職業能力的學生,高職高專新聞教學要求教師更加注重加強學生實踐,全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僅靠“校園新聞”環節的實施是遠遠不夠的,將理論與實際掛鉤,將課堂與現實結合,將教學與案例整合,將教室和媒體聯合,將學生和社會連接,正是我們加強實踐教學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金松林.新聞采寫能力型課堂的建構[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6).
[2]易志文.《新聞采寫》課“講—說—練”參與性教學的探索[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3]吳瓊.淺談高職高專《新聞采訪》課程的學習情境開發[J].中國科技信息,2009(23).endprint
【摘 要】高職高專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本文通過介紹“校園新聞”環節的具體含義、作用,從實踐教學的角度闡述了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教學中設置該環節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高專 “校園新聞”環節 實踐教學
高職高專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依靠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平臺,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將“教”與“練”有機結合,結合專業課程創建實踐平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脫節的狀況。《新聞采訪與寫作》作為新聞業務類課程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課程的教學中加強實踐性環節的力度,五分鐘的“校園新聞”環節算是一個較好的嘗試。
一、“校園新聞”環節的具體教學內容
所謂“校園新聞”,指的是利用課堂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請學生把課下收集到的新聞在課堂上分享、討論。在課程的最初階段,“校園新聞”可以是從各類媒體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許沒有“原創”,但隨著課程的深入,所發布的“新聞”必須是自己發現、觀察、采訪得來的內容。“校園新聞”不僅僅局限于“校園”,范圍可以輻射到周邊、社會。
在日常教學中,一般通過這樣的流程來進行:
第一步要求學生深入生活,仔細觀察,關心身邊的大事,留心周圍的小事,然后收集相關材料,并做好信息記錄。隨身攜帶小本、移動設備“備忘錄”、錄音設備留言、視頻拍攝影像——記錄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時將所獲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將材料拿到課堂上與師生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分析辨別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必須當堂給予點評,點評時結合課程所學理論,從新聞敏感、新聞價值、新聞角度、報道思想、采訪準備、提問技能、新聞語言等方面對“新聞”進行剖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
二、設置“校園新聞”環節的作用
實踐證明,“校園新聞”環節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養了學生的新聞敏感。新聞敏感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發現新聞并判斷新聞價值大小的能力。觀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過程需要認真思索、反復練習、不斷實踐,長期堅持下來,學生會習慣性地將客觀事物及其變動加以記錄,自然地養成思維的應變狀態。當然,培養學生“新聞嗅覺”的途徑不僅僅只局限于該環節,但它卻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口語表達準確、清晰是新聞工作者尤其是廣電媒體記者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會說話、會提問的記者面對新聞事件,能用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將信息準確無誤傳遞給受眾,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反之,則讓受眾不知所云,阻礙信息的交流。“校園新聞”環節中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新聞”,從最初不標準的新聞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聞語言,其口語表達基本功在不斷提高。
再者,調動了學生學習新聞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校園新聞”環節是新聞采寫課程每節課的教學切入點,學習的主要方式由教師授課變為課堂交流,讓學生找“新聞”、說“新聞”的模式改變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主動對“新聞”進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師適時點評、鼓勵,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聞的積極性、主動性。
最后,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實效。該環節讓學生從開始上課就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成為從思維常態到思維活躍狀態的過渡,在思維的轉承啟合中將學生引入教學,快速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從被動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合作,自主地發現“新聞”、分析“新聞”,在愉快的課堂氣氛中獲得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收獲,比單純講采寫理論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結語
《新聞采訪與寫作》的課堂教學給學生提供新聞采寫的基本理論,但教師需要改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在理論課程中加大實訓的力度。“校園新聞” 環節的實質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一種嘗試,使學生帶著真實的采寫任務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學習,從而培養其新聞實踐能力。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上將“校園新聞”環節長期堅持下來,通過連續對幾屆學生進行相關訓練,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得以增強,學生的新聞業務能力也得到訓練。
圍繞職業崗位需求培養具備相應職業能力的學生,高職高專新聞教學要求教師更加注重加強學生實踐,全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僅靠“校園新聞”環節的實施是遠遠不夠的,將理論與實際掛鉤,將課堂與現實結合,將教學與案例整合,將教室和媒體聯合,將學生和社會連接,正是我們加強實踐教學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金松林.新聞采寫能力型課堂的建構[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6).
[2]易志文.《新聞采寫》課“講—說—練”參與性教學的探索[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3]吳瓊.淺談高職高專《新聞采訪》課程的學習情境開發[J].中國科技信息,2009(23).endprint
【摘 要】高職高專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本文通過介紹“校園新聞”環節的具體含義、作用,從實踐教學的角度闡述了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教學中設置該環節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高專 “校園新聞”環節 實踐教學
高職高專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依靠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平臺,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將“教”與“練”有機結合,結合專業課程創建實踐平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脫節的狀況。《新聞采訪與寫作》作為新聞業務類課程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課程的教學中加強實踐性環節的力度,五分鐘的“校園新聞”環節算是一個較好的嘗試。
一、“校園新聞”環節的具體教學內容
所謂“校園新聞”,指的是利用課堂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請學生把課下收集到的新聞在課堂上分享、討論。在課程的最初階段,“校園新聞”可以是從各類媒體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許沒有“原創”,但隨著課程的深入,所發布的“新聞”必須是自己發現、觀察、采訪得來的內容。“校園新聞”不僅僅局限于“校園”,范圍可以輻射到周邊、社會。
在日常教學中,一般通過這樣的流程來進行:
第一步要求學生深入生活,仔細觀察,關心身邊的大事,留心周圍的小事,然后收集相關材料,并做好信息記錄。隨身攜帶小本、移動設備“備忘錄”、錄音設備留言、視頻拍攝影像——記錄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時將所獲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將材料拿到課堂上與師生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分析辨別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必須當堂給予點評,點評時結合課程所學理論,從新聞敏感、新聞價值、新聞角度、報道思想、采訪準備、提問技能、新聞語言等方面對“新聞”進行剖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
二、設置“校園新聞”環節的作用
實踐證明,“校園新聞”環節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養了學生的新聞敏感。新聞敏感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發現新聞并判斷新聞價值大小的能力。觀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過程需要認真思索、反復練習、不斷實踐,長期堅持下來,學生會習慣性地將客觀事物及其變動加以記錄,自然地養成思維的應變狀態。當然,培養學生“新聞嗅覺”的途徑不僅僅只局限于該環節,但它卻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口語表達準確、清晰是新聞工作者尤其是廣電媒體記者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會說話、會提問的記者面對新聞事件,能用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將信息準確無誤傳遞給受眾,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反之,則讓受眾不知所云,阻礙信息的交流。“校園新聞”環節中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新聞”,從最初不標準的新聞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聞語言,其口語表達基本功在不斷提高。
再者,調動了學生學習新聞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校園新聞”環節是新聞采寫課程每節課的教學切入點,學習的主要方式由教師授課變為課堂交流,讓學生找“新聞”、說“新聞”的模式改變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主動對“新聞”進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師適時點評、鼓勵,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聞的積極性、主動性。
最后,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實效。該環節讓學生從開始上課就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成為從思維常態到思維活躍狀態的過渡,在思維的轉承啟合中將學生引入教學,快速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從被動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合作,自主地發現“新聞”、分析“新聞”,在愉快的課堂氣氛中獲得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收獲,比單純講采寫理論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結語
《新聞采訪與寫作》的課堂教學給學生提供新聞采寫的基本理論,但教師需要改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在理論課程中加大實訓的力度。“校園新聞” 環節的實質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一種嘗試,使學生帶著真實的采寫任務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學習,從而培養其新聞實踐能力。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上將“校園新聞”環節長期堅持下來,通過連續對幾屆學生進行相關訓練,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得以增強,學生的新聞業務能力也得到訓練。
圍繞職業崗位需求培養具備相應職業能力的學生,高職高專新聞教學要求教師更加注重加強學生實踐,全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僅靠“校園新聞”環節的實施是遠遠不夠的,將理論與實際掛鉤,將課堂與現實結合,將教學與案例整合,將教室和媒體聯合,將學生和社會連接,正是我們加強實踐教學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金松林.新聞采寫能力型課堂的建構[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6).
[2]易志文.《新聞采寫》課“講—說—練”參與性教學的探索[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3]吳瓊.淺談高職高專《新聞采訪》課程的學習情境開發[J].中國科技信息,2009(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