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彩霞
【摘 要】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提高大學生生涯規劃意識,明確生涯發展目標,實現職業成功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通過調查遼寧省部分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的狀況,認為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過程中需要在組織管理、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教學效果方面進一步完善,并探討了高校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校 職業生涯規劃 課程建設
2007年,國辦發〔2007〕26號文件明確提出“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的要求,教育部制訂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2008年,教育部發文要求所有高校開設就業指導必修必選課,課時不少于38學時。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生涯規劃意識,提高生涯規劃能力,明確生涯發展目標,為未來的職業成功打好基礎。本文結合遼寧省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的狀況,探討了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遼寧省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調查
2010年6月遼寧省教育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通知》(遼教辦發201078號),要求各高校從一年級開展職業發展教育,不少于26學時。文件還對遼寧省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展提出了具體要求,出臺了職業生涯規劃教學課程標準。經過幾年的建設,遼寧省高校職業生涯課程建設日益規范。為了解遼寧省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情況,本文對遼寧省10所高校申報全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示范課程情況進行了調查,對其主要內容分析如下:
1.基本信息
從基本信息分析,遼寧省高校最早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時間是1996年,最晚開設的是2011年;10所院校中7所院校為必修;學分在0.5—1之間;學時在8—32之間,其中8學時的有2所學校,18學時的有2所學校;有6所學校班級規模以大型為主;有8所院校的職業生涯課程開在第一學年。
2.教學方法與手段
從教學方法看,各學校教學在教學過程都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采用最多的依次為小組研討占90%,案例分析占80%,課堂講授占60%,情景模擬占60%,錄像觀摩占50%。從教學手段看,高校教師采用較多的教學手段依次為多媒體占70%,職業測評占70%,網絡信息平臺占40%,在線課堂占30%。從課外教學方法看,采用較多的方法依次為專家講座占50%,職場人物訪談占50%,企業調研占30%。從社會實踐課堂看,有4家學校強調了實踐基地建設,采用較多的課外實踐方法為參加實踐,占80%。
3.師資隊伍
從師資隊伍看,各高校教師骨干教師為6—25人,調查的120位教師中,招生就業處指導教師28人,其余為各學院的教師,其中1所大學工商管理教師占58%。教師職稱結構中,講師所占比重較大為45.8%。教師學歷結構中,碩士所占比重較大為83%。學校都加強了師資培訓的力度,90%的學校教師都有各種職業資格證書,其中具有國家級職業資格指導師證書的有60多名,GCDF全球高級職業規劃師14人,80多名教師參加過各級各類職業生涯培訓。
4.建設規劃
明確每年計劃投入職業生涯課程建設的學校有4所,90%的學校設置了就業指導教研室,1個學校建立了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基地,50%明確說明學校出臺了系列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管理文件。
二、調查結論
從對遼寧省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狀況的調查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高校已經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要性,絕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調查也表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組織機構需進一步專業化和規范化
從調查看大多數高校都設置了就業指導教研室,有明確的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的規范文件和投入。但是高校設置的就業指導教研室大多在招生就業處,少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部門,而招生就業處是行政部門,不是專業教研室,平時繁雜的行政事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業研究的開展。同時,由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涉及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知識,需要不同部門、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參與,進行專門的研究和管理。因此,建立專業化和規范化的就業指導管理部門就顯得非常重要。
2.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的專業化、職業化背景需提高
從調查看,高校專職從事職業生涯教學的教師較少,大多數為兼職,多數教師為輔導員,而非心理學和管理學的專業教師。而且有很大一部分老師的研究專業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并不相關,這就使得老師們在從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工作時感到力不從心,表現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雖然做了很多準備工作,但是卻不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由此可以看出,師資力量更為專業化、職業化是更好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關鍵環節。
3.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效果有待提升
大多數高校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開設了必修或選修的課程,但是課時少,上課時間不規范,因此,并沒有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絕大多數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都采取了各種講座的方式來推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但是多數活動關注的是知識的傳遞、職場人物的展示、形式多樣信息的提供,而學生真正參與體驗的較少。有的學生雖然參與了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社團活動等,但是由于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學生并不能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把實踐與職業發展相對接,因此,從實踐中提升就業能力的認識和感受并不深刻,對生涯發展指導的效果就會打折扣。
三、加強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的措施
1.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為目標導向
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教育一直以考試升學為導向,學生的目標就是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至于為什么要考上好學校的目的不明確。上了大學以后,由于高校基本是自我管理,許多學生由于沒有自己的理想,考上大學,等于失去了目標,不知道大學應該怎樣度過。因此,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其在認識自我、了解自我的基礎上,通過對社會就業、行業、職業和崗位的發展和要求的了解,明確個人的職業乃至人生發展目標,制定詳細的大學發展計劃和職業規劃,并在不斷的實踐中修正和提高,對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對大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義。endprint
2.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組織
從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際看,參與的部門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行政組織,即教務處、招生就業指導處、團委等組織。職業生涯規劃要變成規范化的課程,必須由教務處把其納入學生培養計劃;職業生涯規劃實踐教育比理論更重要,這就需要各學校的招生就業指導處、團委等組織參與,學校可以根據職能部門的特點明確其職責,如招生就業指導處與企業管理者聯系緊密,可以開展企業家講壇活動;團委可以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與專業相結合,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組織開展各類大賽活動等。
二是專業教學組織,即就業指導教研室、人力資源管理教研室、心理學教研室參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是傳遞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和知識的基本載體,建立專業化的教學組織機構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成立專業教研室,建立課程負責人制度,由課程負責人負責具體的課程建設工作,通過專業的教師授課和指導向學生傳授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理念和知識。
3.建立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
從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發展看,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知識互補,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師隊伍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理論教師隊伍。即專門從事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教學的教師隊伍,這部分教師主要是要向學生講清楚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知識,這部分教師原則上要求具有較強的心理學、管理學等理論功底和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
二是專業教師隊伍。職業生涯規劃內容中對職業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每個專業有專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這是一般理論授課教師無法掌握的,因此,結合專業特點進行專業的指導就非常必要。現在有的學校開設了新生導航課、對新生進行專業的介紹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使專業教育正規化、常規化,需要建立一支熱愛本職、關心學生、責任心強的老師為學生開設專業導航課程。
三是企業專家隊伍。校園中的理論和專業教師能為學生傳授基本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專業知識,但是對職業成功的理解和成功人士的激勵示范作用是教師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的,這就需要建立一支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專家隊伍,他們可以是企業家、成功的職場人士、成功的校友等,學校可以通過企業家講壇的形式使其制度化,定期邀請他們到校為學生做職場勵志講座,通過現身說法啟發激勵學生。
4.構建功能互補的課程體系
根據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特點,開發第一理論教學課堂,第二校內實踐課堂,第三校外實踐實習課堂。
第一理論教學課堂應盡快實現課程設置規范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該至少開設二門課程即專業導航、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專業導航在第一學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在二學期開設,原則上為所有學生必修,只有這樣才能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落到實處,使學生真正受益。
第二校內實踐課堂要通過各種學生組織廣泛開展各種實踐活動。要充分利用校、院學生會組織,有條件的可以設置專門的職業生涯發展部門,還可以在學生中建立職業生涯工作室、職業生涯社團和協會,以各種組織為依托,更多地開展實踐活動。
第三校外實踐實習課堂。要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與企業合作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可以通過專家訪談、企業實習實踐等方式讓學生真正融入社會,了解現實社會的需求,發現自身的長處和不足,不斷在實踐中修正自己的目標,為自己將來就業做充分的準備。
5.提供全方位的咨詢服務網絡
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夠使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得到增強,但是,在制定規劃和實施規劃時,會遇到許多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學校要健全以學生為主的全方位、立體化服務,幫助學生解決各方面的職業規劃和發展問題。
高校應建立功能廣泛的網絡服務體系。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全部教學文件要實現網絡化,便于學生及時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知識;政府或學校應建立全面的免費的測評網絡為學生提供心理、個性和職業測評指導;建立成功職場人士的宣傳網絡,分享職場成功經驗,最終實現課程的普及、自助和實時的服務。
高校還應該提供個性化的職業指導服務。學生的普遍問題可以課堂解決,個別學生困惑的問題就需要個性化的服務。學校可以通過建立職業咨詢中心、工作坊和就業基地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專門個體和團隊的指導和服務。學校也可以和專業咨詢機構合作,請專業咨詢機構為學生提供指導和服務,專業咨詢機構能把握社會各行各業對大學生的就業需求信息,可以更好幫助學生擴大就業面,開拓就業市場。
【參考文獻】
[1]遼寧省教育廳組編.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M].遼寧大學出版社,2011.
[2]李名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述評[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0.
[3]徐玉蓉.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服務網絡體系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1.
[4]梁明.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現代營銷,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