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實用主義教育主張,迎合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他認為傳統教育是被動的學習,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學校與社會相脫節,起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要使教育與變化的社會相適應,就必須大力推行現代化教育,因為現代化教育是主動地學習,所以要以兒童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在“做”中“學”,學校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
關鍵詞:人的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社會
一、推行教育現代化,必須把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融為一體
教育作為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主要承擔兩種社會職能:一是傳遞社會生產、生活知識和經驗;二是培養下一代,全面提高一代代新人為推進社會發展而服務。教育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的這一共同使命,就決定了兩者具有共同的本質特征。
實踐證明,只有把教育與社會緊密結合在一起進行協調運作,教育現代化才能順利推進,才能在社會現代化的宏觀背景中演奏出最新最美的樂章。而使兩者相得益彰、和諧發展的共同主題則是人,分析一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失誤不難發現,那些只是物不是人,只重制度不重觀念的努力,最終都不能取得好的結果,有的甚至導致失敗。
二、人的觀念要從傳統教育轉變到現代教育方面來
我國某些地方在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之初,在一些教育現代化示范學校和鄉鎮,所到之處可謂富麗堂皇,設施一流,但在他們的介紹中聽到的只是他們的投入數字,而不是怎樣利用此設施如何教育,在他們扳著指頭計算他們的總投入時,完全忽視正在上課的老師和學生。
正如一位家長懷疑孩子太善良不是好事一樣,在當今社會條件下,太多的教育觀點與社會經濟生活相掛鉤,太善良就是軟弱,太獨立就是叛逆等,其實我們還是依循傳統的觀念把自己的所謂對善良的認識強加于孩子身上,而沒有認識到善良是一種社會標準,是一種社會的判定。
在我國,我們把真、善、美當作教育的最高追求,認為它是人性的最高體現,是人的現代化的最佳表現。中國古代儒家就形成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教育思想,這種思想是對人的最大尊重。“羞恥人心,義之端也”,一個人知道害羞,他就會講義氣,講社會道德?!笆欠侵?,智之端也”能判斷是非,這就是智慧的開端。這是人類社會對善惡、對文化、對教育的要求,它要求人們按社會的規則來教育孩子。我們所說的對人的現代化教育不單單是指對其進行現代化知識的教育,也是對善的認識以及利用社會道德規范來判定人的善惡,
三、孩子需適應社會嗎?人的現代化只是針對孩子嗎
一個家長曾經問過著名的學者陳綬祥教授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教育他適應這個社會嗎?”陳教授回答是:“你讓他適應哪個社會?他適應他成長起來的那個社會?!笔堑?,讓孩子適應他能成長起來的那個社會,這就是教育,這就是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目標?!笆陿淠?,百年樹人”,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要有一百年的眼光,雖然社會是不斷變化,但教育是相對穩定的,尤其是中國具有幾千年的文化底蘊,其教育原則也是相對穩定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把孩子教育成依賴這些基本原則來處世的人。這就要求每一個父母對教育的原則應該有認識、有信仰、有信念,依賴這些原則,不然的話就不能成為一個教育者,就只能在忙忙碌碌中隨心亂變的世界中追趕某些方面的時髦,而是還不停地拿基本的教育原則來解說那些時髦的變化。
四、孩子要有責任心嗎?人的現代化是對社會承擔責任的再現
現在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做任何勞動,孩子對家里的事不聞不問,到了外面更是眼中無人,這種現象在當今的中國是比較普遍的,也是令人擔憂的。我們要讓他們明白他們也應該有責任,這就要從小教會他們承擔任務,讓他們有責任心,比如說完成指定作業就是他們的責任等。只要經常這樣說,犯了法,要受到懲罰,不勞動就沒有飯吃。如此長久下去,就會灌輸了負有責任的觀念。
盡到自己的責任,是保證我們正常生活的重要一環,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一環,抽象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沒有用的,浪費時間,浪費力氣,只有讓他們自己認識中國文化的偉大之處,只有靠我們對他們進行教育引導,才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質。
教育現代化的實質就是人的現代化,而實現現代化又是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追求的目標,所以要使素質教育得到切實的體現,只有三者共同協作、齊心協力,才能教育適應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簡介:龐莎莉,女,1974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豐縣歡口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