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古詩因其內容的博大精深、形式的精悍雋永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一塊瑰寶。幾千年來代代詠誦,歷久彌新。但在古詩教學中,往往存在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望詩生厭的現象。究其原因,除了古詩表達的內容、形式與學生所處年代相隔甚遠外,更主要的是一些陳舊僵化的教學方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古詩;教學
要讓學生愛學古詩,學好古詩,就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古詩教學的新思路。下面我就古詩教學的創新談幾點看法:
一、淡化教師地位,突出學生主體
“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這句話在課改如火如荼開展的今天是深入人心的。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已自覺或不自覺地貫徹了這一理念。但在古詩教學中,卻很少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許多教師受傳統古詩教學觀念的影響,片面地認為古詩課就是釋譯課,就是將古詩的意思全盤端出,讓學生被動接受。因此,要讓學生愛學古詩,學好古詩,就必須更新觀念,淡化教師地位,突出學生主體。這雖然談不上是什么創新,卻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那么,在古詩教學中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首先,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應相信學生,大膽讓學生學習古詩,不要一手操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如下模式中學習古詩:初讀——(可指讀,亦可教師范讀,旨在讀準字音初步感知詩意)——自讀(大膽質疑,找出不懂的地方并討論交流)——釋疑點撥(教師根據學生討論情況對重點詞、句及有關古詩背景作釋疑點撥)——品讀欣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品味詩中精妙之處,欣賞詩中刻畫的意境,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其次,采取多樣的教學手段。詩是無形的畫,詩是無聲的音樂。古詩的博大精深之處就在于用寥寥數筆刻畫出包羅萬象的意境。
1.畫詩:詩畫同源,小學古詩中有許多是描寫自然景色的。如《絕句》《山行》《詠柳》等。教學這類古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吟詩一邊作畫,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畫可以不好,只要能感悟到詩中的意境即可。
2.演詩:這一方法適用于敘事類的古詩教學。如《題西林壁》《小兒垂釣》《回鄉偶書》等。教學這類古詩時,可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古詩改編成課本劇演一演。在演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豐富人物語言,準確揣摩人物的表情、動作、神態。通過表演,加深古詩的理解。
3.議詩:許多古詩用簡短的語言揭示深刻的哲理。如《題西林壁》;有的則揭露一個社會問題,如《蠶婦》。教學這類古詩時,教師應注重引發學生討論。如教學《題西林壁》時,讓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你有過這種類似的經驗嗎?這其中飽含著什么哲理?”
二、淡化理解,突出誦讀
古詩往往韻律優美,意存高遠,適合誦讀。但許多學生卻體會不到古詩的這種美。主要原因是許多教師在古詩教學中過分強調古詩詩意的理解,遇詩必字字注解,句句分析,甚至讓學生死記硬背古詩的注釋。其結果是將古詩教學引入煩瑣、晦澀的死胡同,學生看到的是一篇有些蹩腳的白話文,而不是韻味十足的古詩。
其實,古人讀書往往不求甚解。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就講到“好讀書不求甚解”。人們在日常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也往往有“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經驗,古詩更是如此。因此,小學生學古詩不必要求太高,只要“意會”,不必“言傳”。我們的語文教學正是要使學生在大量的識字、閱讀的“模糊”理解中,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對古詩有所“意會”呢?誠然不是靠教師逐字逐句的分析、講解,而是要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地誦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郭沫若在談及幼年學詩時說:“兒時囫圇吞棗地背了許多唐詩,當時并不解其意,然而入腦了,年長事更,逐漸明之、解之。融于心,調度于筆?!痹诠旁娊虒W中,教師要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誦讀??梢韵戎笇W生感知式地讀,然后指導學生內化式地讀,最后指導學生表現式地讀。
三、突出課外延伸
當前,語文教學改革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增大讀寫的量。從目前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古詩來看,數量有所增加。但從弘揚古詩文化、增強古詩對青少年影響的角度來看,課文中古詩的數量仍然偏少。而且間隔時間較長,很多學生學習了新古詩,忘了舊古詩,古詩對他們的熏陶感染并不明顯。因此,古詩教學很有必要突出課外延伸,增大課外閱讀古詩的數量,鼓勵學生背誦一些課本外的古詩。并且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賽詩會,比一比誰背的古詩多;詩歌朗誦會,比一比誰朗誦古詩最有感染力。
另外,古詩教學還應注重“讀寫結合”。古詩想象豐富,構思巧妙,語言凝練,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教學古詩時,應引導學生學習古詩中的寫作方法。如《絕句》這首詩,作者按照從上到下的空間順序,用寥寥數筆依次描寫了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西嶺、白雪、泊船等景物,而且文字精練,一個“鳴”字就讓一只在柳枝上歡唱的黃鸝活靈活現。教學這首古詩時可讓學生討論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并且讓學生試著用簡練的語言描寫一處景物。再如《游子吟》這首詩,作者通過一件母親“臨行密密縫”的衣服,抒發了對母親的無限思念和感恩之情。這種寫法以小見大,構思巧妙,對學生寫作有一定的啟示。教學這首古詩時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想象,把這首詩改成一篇反映母子情深的作文。
參考文獻:
黃冠明.教小學生將古詩改寫成記敘文的嘗試[J].教育評論,2001(05):81.
作者簡介:羅玉蓮,女,1977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塔前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