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綺婷
所謂學生課堂學習“兩面”行為,是一種學生在不同的課堂上,學習過程中表現不一致,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或現象的行為。這種截然相反的行為表現為班主任的課,學生積極認真,不違反紀律;上科任老師的課,學生自由散漫,出現紀律問題,甚至是伴隨著班主任出現,學生的紀律或精神面貌有所好轉,但班主任離開,問題行為再次出現。造成小學生課堂學習“兩面”行為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從班主任的管理這一方面進行論述。班主任不同的管理方式都會增加或降低學生課堂學習“兩面”行為的發生。
一、班主任專制型的管理方式是導致學生產生“兩面”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專制型的管理方式讓學生產生畏懼
專制型的教師認為,學生自己是不愿意學習的,而教師是帶著社會賦予的職責和權力來強制學生學習的。學生不但不愛學習,也不會學習,只要一放松就一定會出問題,所以對學生的要求越嚴越好,不能放過學生的任何一個小的缺點或錯誤。班主任憑借著自己的威嚴,妄想馴服學生,學生因畏懼而服從,所以就出現班主任的課學生很守紀律。但是,當班主任不在場,對學生產生威懾的力量解除的時候,學生不受約束,放松對自己的控制,容易出現問題行為,自然就會出現行為的反差,從而導致“兩面”行為的發生。
(二)專制型的管理方式讓學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專制型的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包攬一切,忽視學生獨立自主精神的培養。在制度建設上,從不考慮學生的利益和意愿,只是班主任自己說了算。規章制度對學生來說,是外部強加的,并不是他們自愿樂意去遵守的。這種強加的約束,當沒有班主任監視的情況下,并不能真正對學生起到作用。學生容易出現“兩面”行為。
(三)專制型的管理讓學生輕視其他課程的學習
一般來說,科任老師認為班級管理是班主任的工作,跟他們關系不大,自己的任務就是上好自己這門課,因此對班級的管理工作積極性不高,缺乏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沒有及時與班主任溝通,班主任也不了解學生上其他課的情況,沒形成班級教育的合力。當信息交流不順暢的時候,正是給學生“兩面”行為發展提供可乘之機。
有些班主任不重視非主科課程,隨意占用非主科課程的時間。學生總有這樣的感覺:體育課可以上語文,但語文課絕對不會上體育。長期發展,學生也就輕視了非主課的課程,增加“兩面”行為的發生。
二、改善小學生課堂學習“兩面”行為的策略
(一)班主任必須實施民主型的管理方式
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即把管理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讓每名學生都成為班集體的主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地位、人格上是平等的,師生親密無間。民主型的管理還貫穿著信任學生的原則,不論是什么事,班主任都不越俎代庖,而是根據班集體形成的不同階段、青少年身心的不同發展水平,逐步采取“扶著走、半放手”到“放開手”的方式,自己則從演員角色變成導演角色。班主任重在啟發、引導、點撥,多用指導的方式工作,更多地借助集體力量,讓班干部自治自理。既有效發揮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又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1. 民主型管理方式下,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好助手
班級管理主要工作是形成集體的核心。一個班級由幾十個學生組成,只有形成了核心并發揮核心作用,才能成為有效的集體。優秀的班干部是一個班級的“靈魂”,也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班干部能否團結、合作,能否發揮核心骨干作用,直接關系到班級管理的成效。
民主型班主任主要是根據學生的意愿和班級的需要,班干部由學生進行民主選舉。班主任對培養班干部非常重視,他們往往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計劃,把班干部培養當成班集建設中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在培養過程中從各個方面著手,全方位地培養班干部的學習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幫助班干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會學生處理好自身學習與班級工作的關系,處理好老師與同學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學生干部之間的關系。由于班干部與老師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很融洽,班干部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得到同學們支持、信任和推崇,所以他們往往是班級的標兵,成為了班集體組織管理的中堅力量,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班主任要處理好班級管理的主要矛盾,即做好班干部的選拔和培養工作。班主任既要使用,又要對他們進行培養,指導和提高他們的獨立工作能力。班主任在工作中,既要防止包辦代替,不放手,也要防止只使用不培養這兩種傾向。
2. 民主型的管理方式下,學生是班級的主人
民主型管理方式下,學生能自覺遵守紀律,能做到有沒有老師在都一個樣,學生能自律、互管,大家都以班集體為榮,為班集體爭光,每個學生都把自己看成是班級的主人。學生既是管理的客體,也是管理的主體,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自我管理、參與管理的能力。
這種班級管理由以“人治”為主轉變成以“法制”為主,即民主法制化管理。給學生權利自己制訂規則,討論行為的合理性及如何處置,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威性,學生們會樂于遵守自己制訂的規則而達到自我約束的目的。同時,學生在規則的制訂、行為的討論中進行自我教育,充分實現學生自我管理。
(二)班主任要協調班級教育力量,建立良好的教育合力網絡
科任教師同班主任一樣,也是班級的責任教師,他們主要通過自己所教課程來實現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學生在校時間有5/6是在課堂中度過的,課堂是促進學生成長的主陣地,發揮科任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顯得極為重要。因此,在學校內部應建立起以班主任為核心,由本班全體科任教師組織的班級教師集體。由于班主任以及各科任教師在年齡、學歷、經歷、學識、個性等方面各不相同,所以對學生的要求也有不一致之處,這會讓學生無所適從,甚至會造成學生對教師的兩面態度。所以,班主任要經常主動地向科任教師介紹班級和學生的情況,如學生的變動,班干部的任免,學生的獎懲等;要經常向科任教師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了解他們的思想品德和學習情況;要及時反映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意見和要求。班主任還要定期與任課教師共同商討教育學生的方法和措施,同時還要積極爭取科任教師參與班級活動,如主題班會、家長會和各項課外活動,以密切師生聯系,增強師生感情。要積極與任課教師統一思想認識,統一教學要求,爭取科任教師為班級工作出謀劃策,形成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人人都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人人都做學生的表率,形成教育合力。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