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宇
[關鍵詞]老工業振興戰略;產業競爭力;投資
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并實施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黑龍江省認真貫徹中央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各項改革積極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經濟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幾年,龍江大地如沐春風,生機勃勃,經濟騰飛,社會和諧,我們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還面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我省取得成效
從全省看,2013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382.9億元,比2003年增長了2.5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4857.3億元,增長了2.5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121.3億元,增長了10倍;公共財政收入實現1277.4億元,增長了4.1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9597元,增長了1.9倍。
從納入老工業基地規劃的7個城市看,大多數市主要指標2013比2003年增長的倍數大于全省平均水平。
GDP增長在2.2-3.5倍之間,只有伊春略低于全省水平,牡丹江、佳木斯在3倍以上。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在1.9-8倍之間,哈爾濱、大慶、伊春低于全省水平,分別是2.3、2.0和1.9倍,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增長都在5倍以上。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在6.2-16.5倍之間,只有大慶低于全省水平。
公共財政收入增長在3.8-8.7倍之間,只有大慶低于全省水平。
從7個老工業基地城市主要指標占全省比重十年變化看,不僅7個城市自身發展快,大多數指標占全省的比重也在上升,對全省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大。
七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03年的3462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13118億元,占全省比重由85.3%,提高到91.2%。
七市工業增加值由2003年的1188.3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4030億元,占全省比重由86.1%,降低到83%。比重降低主要是受大慶、哈爾濱、伊春比重降低影響,雖然減少了3個百分點,但占全省比重仍然較大,對全省工業的支撐地位仍然未變。
七市固定資產投資由2003年的760.7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8594.3億元,占全省比重由75%,提高到77%。
七市公共財政收入由2003年的140.9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781.4億元,占全省比重由57%,提高到61%。
二、矛盾和問題突出
一是經濟增速低于其他東北老工業基地省份。雖然我省GDP2004-2013年十年年均增速為11.3%,比全國增速10%高出1.3個百分點,但內蒙古年均增長16.1%,吉林增長13.1%,遼寧增長12.3%,分別高出我省4.8、1.8和1個百分點。自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十年來,我省GDP增長2.5倍,遼寧增長3.5倍,吉林增長3.9倍,內蒙古增長6倍,這也導致我省在全國GDP的位次不升反降。由2003年的14位下降至17位,下降3位,而內蒙古上升9位反超我省,遼寧上升1位,位列全國第七,吉林下降2位。相對于這三省我省發展速度較慢。
二是產業競爭力不強。2004-2013年,我省規上工業年均增速為12.9%,低于全國年均增速0.4個百分點,低于其他東北老工業基地省份更多,內蒙古年均增長22.9%,遼寧增長16.5%,吉林增長16.4%,分別高于我省10個、3.6和3.5個百分點。增速低導致發展慢,10年來,我省工業增加值在全國的位次由10位下降至22位,下降了12位,而遼寧、吉林分別上升1位和2位,內蒙古上升了11位。
我省產業競爭力不強,主要是結構不優導致的:產業結構不優,我省制造業增加值僅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0%,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大,過去十年最高72.9%,最低53.8%,去年只增長0.1%,今年上半年負增長1%,直接拉低了全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不足,僅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10.2%,還不能成為工業的新支撐點。產品結構不優,原字號比重高,我省工業“原字號、資源型”特征突出,采礦業增加值占工業60%左右,石油加工不足40%,糧食加工率只有48.6%(全國加工在60%-70%),原字號產品直接導致附加值低。所有制結構不優,國企獨大,民企不優,非公有制企業僅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36.3%。
三是可持續發展難。我省是典型的資源大省,資源型城市比重大,有9個城市列入國家資源型城市,四個煤城,一個油城,兩個林城,還有牡丹江、黑河,占全省城市數的三分之二。而且從全省來看,資源量隨著開采在不斷下降,能夠取代資源產業的新產業尚未培育起來,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難。
三、下一步工作重點
我們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搶抓機遇、真抓實干,用好用活用足政策,進一步加快全面振興的進程。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優化經濟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在產業組織結構方面,加快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強人才培訓、人才引進和人才激勵;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依托我省農業資源得天獨厚、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等優勢,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基礎設施和大項目建設,增強發展潛力。突出抓好交通和能源。在能源設施方面,要優化能源結構,盡快編制實施全省新能源發展規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天然草場恢復和保護等生態工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抓好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工作;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在民生具體問題方面,突出解決好住房和冬季取暖。(編輯/劉佳)endprint
[關鍵詞]老工業振興戰略;產業競爭力;投資
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并實施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黑龍江省認真貫徹中央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各項改革積極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經濟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幾年,龍江大地如沐春風,生機勃勃,經濟騰飛,社會和諧,我們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還面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我省取得成效
從全省看,2013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382.9億元,比2003年增長了2.5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4857.3億元,增長了2.5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121.3億元,增長了10倍;公共財政收入實現1277.4億元,增長了4.1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9597元,增長了1.9倍。
從納入老工業基地規劃的7個城市看,大多數市主要指標2013比2003年增長的倍數大于全省平均水平。
GDP增長在2.2-3.5倍之間,只有伊春略低于全省水平,牡丹江、佳木斯在3倍以上。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在1.9-8倍之間,哈爾濱、大慶、伊春低于全省水平,分別是2.3、2.0和1.9倍,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增長都在5倍以上。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在6.2-16.5倍之間,只有大慶低于全省水平。
公共財政收入增長在3.8-8.7倍之間,只有大慶低于全省水平。
從7個老工業基地城市主要指標占全省比重十年變化看,不僅7個城市自身發展快,大多數指標占全省的比重也在上升,對全省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大。
七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03年的3462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13118億元,占全省比重由85.3%,提高到91.2%。
七市工業增加值由2003年的1188.3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4030億元,占全省比重由86.1%,降低到83%。比重降低主要是受大慶、哈爾濱、伊春比重降低影響,雖然減少了3個百分點,但占全省比重仍然較大,對全省工業的支撐地位仍然未變。
七市固定資產投資由2003年的760.7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8594.3億元,占全省比重由75%,提高到77%。
七市公共財政收入由2003年的140.9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781.4億元,占全省比重由57%,提高到61%。
二、矛盾和問題突出
一是經濟增速低于其他東北老工業基地省份。雖然我省GDP2004-2013年十年年均增速為11.3%,比全國增速10%高出1.3個百分點,但內蒙古年均增長16.1%,吉林增長13.1%,遼寧增長12.3%,分別高出我省4.8、1.8和1個百分點。自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十年來,我省GDP增長2.5倍,遼寧增長3.5倍,吉林增長3.9倍,內蒙古增長6倍,這也導致我省在全國GDP的位次不升反降。由2003年的14位下降至17位,下降3位,而內蒙古上升9位反超我省,遼寧上升1位,位列全國第七,吉林下降2位。相對于這三省我省發展速度較慢。
二是產業競爭力不強。2004-2013年,我省規上工業年均增速為12.9%,低于全國年均增速0.4個百分點,低于其他東北老工業基地省份更多,內蒙古年均增長22.9%,遼寧增長16.5%,吉林增長16.4%,分別高于我省10個、3.6和3.5個百分點。增速低導致發展慢,10年來,我省工業增加值在全國的位次由10位下降至22位,下降了12位,而遼寧、吉林分別上升1位和2位,內蒙古上升了11位。
我省產業競爭力不強,主要是結構不優導致的:產業結構不優,我省制造業增加值僅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0%,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大,過去十年最高72.9%,最低53.8%,去年只增長0.1%,今年上半年負增長1%,直接拉低了全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不足,僅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10.2%,還不能成為工業的新支撐點。產品結構不優,原字號比重高,我省工業“原字號、資源型”特征突出,采礦業增加值占工業60%左右,石油加工不足40%,糧食加工率只有48.6%(全國加工在60%-70%),原字號產品直接導致附加值低。所有制結構不優,國企獨大,民企不優,非公有制企業僅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36.3%。
三是可持續發展難。我省是典型的資源大省,資源型城市比重大,有9個城市列入國家資源型城市,四個煤城,一個油城,兩個林城,還有牡丹江、黑河,占全省城市數的三分之二。而且從全省來看,資源量隨著開采在不斷下降,能夠取代資源產業的新產業尚未培育起來,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難。
三、下一步工作重點
我們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搶抓機遇、真抓實干,用好用活用足政策,進一步加快全面振興的進程。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優化經濟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在產業組織結構方面,加快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強人才培訓、人才引進和人才激勵;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依托我省農業資源得天獨厚、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等優勢,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基礎設施和大項目建設,增強發展潛力。突出抓好交通和能源。在能源設施方面,要優化能源結構,盡快編制實施全省新能源發展規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天然草場恢復和保護等生態工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抓好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工作;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在民生具體問題方面,突出解決好住房和冬季取暖。(編輯/劉佳)endprint
[關鍵詞]老工業振興戰略;產業競爭力;投資
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并實施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黑龍江省認真貫徹中央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各項改革積極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經濟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幾年,龍江大地如沐春風,生機勃勃,經濟騰飛,社會和諧,我們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還面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我省取得成效
從全省看,2013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382.9億元,比2003年增長了2.5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4857.3億元,增長了2.5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121.3億元,增長了10倍;公共財政收入實現1277.4億元,增長了4.1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9597元,增長了1.9倍。
從納入老工業基地規劃的7個城市看,大多數市主要指標2013比2003年增長的倍數大于全省平均水平。
GDP增長在2.2-3.5倍之間,只有伊春略低于全省水平,牡丹江、佳木斯在3倍以上。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在1.9-8倍之間,哈爾濱、大慶、伊春低于全省水平,分別是2.3、2.0和1.9倍,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增長都在5倍以上。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在6.2-16.5倍之間,只有大慶低于全省水平。
公共財政收入增長在3.8-8.7倍之間,只有大慶低于全省水平。
從7個老工業基地城市主要指標占全省比重十年變化看,不僅7個城市自身發展快,大多數指標占全省的比重也在上升,對全省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大。
七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03年的3462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13118億元,占全省比重由85.3%,提高到91.2%。
七市工業增加值由2003年的1188.3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4030億元,占全省比重由86.1%,降低到83%。比重降低主要是受大慶、哈爾濱、伊春比重降低影響,雖然減少了3個百分點,但占全省比重仍然較大,對全省工業的支撐地位仍然未變。
七市固定資產投資由2003年的760.7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8594.3億元,占全省比重由75%,提高到77%。
七市公共財政收入由2003年的140.9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781.4億元,占全省比重由57%,提高到61%。
二、矛盾和問題突出
一是經濟增速低于其他東北老工業基地省份。雖然我省GDP2004-2013年十年年均增速為11.3%,比全國增速10%高出1.3個百分點,但內蒙古年均增長16.1%,吉林增長13.1%,遼寧增長12.3%,分別高出我省4.8、1.8和1個百分點。自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十年來,我省GDP增長2.5倍,遼寧增長3.5倍,吉林增長3.9倍,內蒙古增長6倍,這也導致我省在全國GDP的位次不升反降。由2003年的14位下降至17位,下降3位,而內蒙古上升9位反超我省,遼寧上升1位,位列全國第七,吉林下降2位。相對于這三省我省發展速度較慢。
二是產業競爭力不強。2004-2013年,我省規上工業年均增速為12.9%,低于全國年均增速0.4個百分點,低于其他東北老工業基地省份更多,內蒙古年均增長22.9%,遼寧增長16.5%,吉林增長16.4%,分別高于我省10個、3.6和3.5個百分點。增速低導致發展慢,10年來,我省工業增加值在全國的位次由10位下降至22位,下降了12位,而遼寧、吉林分別上升1位和2位,內蒙古上升了11位。
我省產業競爭力不強,主要是結構不優導致的:產業結構不優,我省制造業增加值僅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0%,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大,過去十年最高72.9%,最低53.8%,去年只增長0.1%,今年上半年負增長1%,直接拉低了全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不足,僅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10.2%,還不能成為工業的新支撐點。產品結構不優,原字號比重高,我省工業“原字號、資源型”特征突出,采礦業增加值占工業60%左右,石油加工不足40%,糧食加工率只有48.6%(全國加工在60%-70%),原字號產品直接導致附加值低。所有制結構不優,國企獨大,民企不優,非公有制企業僅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36.3%。
三是可持續發展難。我省是典型的資源大省,資源型城市比重大,有9個城市列入國家資源型城市,四個煤城,一個油城,兩個林城,還有牡丹江、黑河,占全省城市數的三分之二。而且從全省來看,資源量隨著開采在不斷下降,能夠取代資源產業的新產業尚未培育起來,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難。
三、下一步工作重點
我們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搶抓機遇、真抓實干,用好用活用足政策,進一步加快全面振興的進程。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優化經濟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在產業組織結構方面,加快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強人才培訓、人才引進和人才激勵;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依托我省農業資源得天獨厚、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等優勢,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基礎設施和大項目建設,增強發展潛力。突出抓好交通和能源。在能源設施方面,要優化能源結構,盡快編制實施全省新能源發展規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天然草場恢復和保護等生態工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抓好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工作;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在民生具體問題方面,突出解決好住房和冬季取暖。(編輯/劉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