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威 陳李靜 林美秀 陳歌華 陳純子
摘 要:隨著“四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創意已貫穿于經濟社會各領域,呈多向交互融合態勢。本文勾勒福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及成效,剖析存在困難和問題,提出加快福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文化創意;成效;癥結;思路建議
一、初步成效
通過推進文化創意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福建實現了文化創意產業平穩較快發展。2013年,福建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
1180億元,占GDP的5.4%,增加值增長17.7%。
(一)從總體實力看,2012年福建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居全國第7位,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費分別居全國第6位、第7位,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科研支出居全國第5位。
(二)從相關產業發展看,文化創意含量最密集的動漫游
戲、廣告設計等新興產業,近年來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均達
35%以上。2013年,福建動漫游戲總收入136.2億元,增長33%,10多家骨干企業增速超100%。福建網龍、百度91、四三九九、中國移動手機動漫基地4家企業總收入超10億元,10多家企業年收入超億元,30家企業年收入超千萬元。電視動畫片產量比增36%,居全國第3位;從事動漫游戲相關業務的企業約400家,從業人員超3萬人。兼有制造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雙重特點的工藝美術產業,成為福建文化創意產業最大主導產業,其增加值分別超過全省文化產業、十大重點文化產業增加值的40%和50%。
(三)從集約化發展看,福建81個在建和建成文化產業園區,以文化創意為核心業態的園區占42%,僅泉州8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就入駐企業1230家,福、廈、泉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正在形成。省十大重點園區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占60%,累計完成投資超過100億元。閩臺(福州)文化產業園核心區、惠安雕藝文創園、仙游工藝產業園產值超100億。形成福州海峽創意產業園、廈門龍山海峽兩岸文創園、泉州領SHOW天地創意產業園、1916創意產業園、晉江國際創意設計中心等一大批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四)從龍頭培育看,福建網龍、四三九九網絡、神話時代、印象大紅袍等一大批文創企業被列入省文化產業龍頭。福建網龍公司2013年總收入突破百億,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化企業
30強”,成為文化科技類領軍企業。
二、存在癥結
經持續推進,福建文化創意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體現在:(1)整體發展水平與先進地區仍存在差距。與北京、上海、深圳等發達地區相比,福建內容產業特別是創意及設計服務業整體實力還不強,文化科技類企業創新能力還較弱,地區之間產業同質化、定位不清、缺乏特色現象還比較普遍。(2)文化創意產業科學規劃不夠。主要體現在地區發展不平衡,廈門、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部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已較具規模,但其他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基礎比較薄弱,發展相對滯后。(3)創意產業集聚度不夠。多數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處于起步或建設階段,引進的項目不多,創意產品的含量不高,很多文化創意行業的發展規模較小,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集聚效應不突出。(4)還存在人才匱乏、專業化的服務平臺弱、產業扶持政策和技術推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三、思路建議
(1)推動工業設計加快發展,促進工業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2)加快數字內容產業發展,支持互聯網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和兼并重組,做強本土動漫品牌,做大做強軟.件企業,支持三網融合試點項目和廣電網絡改造。(3)推動工藝美術創新發展,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藝美術產業基地,建設工藝美術專業化和高端市場,培育一批工藝美術產業龍頭企業。(4)推進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創意景區、旅游文化休閑街區、旅游文化演藝產品,提升A級旅游景區文化內涵,開展鄉村旅游“百鎮千村”三年行動計劃,發展旅游新業態。(5)增強創新能力,重點培育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簡化知識產權登記手續,便利抵押登記流程,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分紅等形式的激勵機制和管理制度,深入實施文化科技創新工程。(6)建立人才支撐體系,實施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人才扶持計劃,健全人才使用、流動、評價和激勵體系。(7)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引導海峽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加大對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企業投資,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有關規定。(8)完善提升融資服務,梳理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重點企業名錄和項目資金需求,引導金融機構和各類投資基金加強對接。(9)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支持一批創意產業園區升級為省級園區,優先安排年度用地計劃指標,加快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審批,確保項目落地。
此外,還要健全工作機制,進一步落實完善文化企業上市、文化科技融合發展、銀政企合作、文化產業統計和形勢分析、重點項目協調等制度。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Z].2014.
[2] 劉桂茹,劉小新.閩臺文化產業互補性初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 (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