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艷
摘 要:作業設計是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主要載體。教師布置適當的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語文作業設計的探索對于教學實踐的深化和教學理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置;豐富內容;多樣類型
新課標強調:語文的學習要面向生活,應該積極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那么我們在設計作業的內容時,就應該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力求把課本上的語文轉換為學生生活中的語文。既要注意語文聽說讀寫各種能力的綜合,也要注意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突出開放性,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作業內容應掃描更多的生活領域,盡量涉及學生關心的話題,接近他們的生活內容,吸引學生參與,說出心里話,克服作業對學生心理的壓力,盡量避免學生粗制濫造甚至抄襲,提高作業效率。只有發自學生內心的聲音,才能切實鍛煉思維、增長智能。
一、語文作業設計要內容豐富
1.課前擴展性作業。此類作業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前,結合文章內容,查找并閱讀相關資料(上網查尋、到圖書館借閱書籍,開始時老師可以向學生推薦相關的網址、需要查閱的書名,時間長了以后,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查找各種信息資料),搞好課前預習。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況,閱讀作者的一些作品,并作必要的復制粘貼,整理成“摘抄”筆記。如學習老舍的《貓》之前,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上網下載作者圖片認識作者,查找作者資料和作品,并閱讀其中你最感興趣的一篇或與本文有關系的一篇文章;查找其他作家寫的關于貓的作品并閱讀,試著發現其異同。學習《太陽》,我設計題目如下:上網了解有關太陽的知識及與此相關的九大行星的知識,了解太陽和人類的關系及人們是如何利用太陽能為人類服務的。在學習《大倉老師》之前,請學生找找以前學過的寫老師的文章,并思考這些文章反映了老師的什么品質,及與本文的異同之處。并到課外閱讀中找找寫老師的文章,加以交流。布置這樣的作業,使學生學一而知面,能更好地回顧與積累知識。課前擴展性作業,還可以讓學生在初識課文后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并嘗試探究解決。這種問題可以在課上交流,也可放到課外共同找資料解決。因為這些是學生自己提出的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就有股熱情,會想辦法利用各種渠道來解決疑問。當然兒童自發的探究會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探究方法也是粗糙的,但是對兒童來說,他能從中獲得滿足與快樂,這對兒童來說就十分有意義、有價值。如學生在學《我躺在波浪上看書》一文前,通過課前預習,就很想知道死海到底有多大?海水的主要成分有些什么?據科學家估計,死海正面臨死亡,這是怎么回事?這些問題的提出來自學生,也靠學生自己解決,但趣味十足,故學生也樂于研究。
2.課后延伸性作業。學習了課文,理解了相關內容,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延伸性的閱讀有關資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語文作業的內容之一。學了《飛向月球》后,我讓學生去查找我國最新研制的宇宙飛船,了解最新航空技術,說說這種技術的先進之處及強大的威力。感興趣的同學還可找找國外的最新航空動向,并與國內的作比較。學生在這樣的探究性尋找中真切感悟到航空技術的先進與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實力。只有祖國實力強大了,才不會所受到外來力量的侵犯。如學了《趙州橋》后,讓學生去找一找另外一些古老的有名橋梁,比較它們與趙州橋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同時也可讓學生找一找現代城市立交橋的有關資料。作業中,學生提出了“迎仙橋”“八字橋”“廣寧橋”“光相橋”等眾多古代橋梁名稱,并列出了其各自不同的特點。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古代橋梁的建筑特點,而且也知道了現代橋梁的先進性、多用性、科技性,擴展了學生的知識范圍。這樣的作業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3.積累性作業。知識就是積累,學習語文尤其需要知識的積累。新課程目標要求積累自己喜歡的各類成語、俗語、諺語、詩句、格言警句,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等。我讓學生準備幾個本子,分門別類摘抄一些名句、古詩、成語、名家名篇等,以課本為主,以課外讀物為輔。比如為了豐富學生的古詩句儲存量,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增加文化積淀,我讓學生積累各類古詩句,如描寫花、鳥、山、水、雨、雪、風、月、春夏秋冬四季、別情、思鄉情、親情的詩句等。這類作業可以充實學生的語言素材,加厚文化底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等,從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同時我還舉行一些優秀作業展覽、名句接龍、說成語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積土成山,風雨生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在這樣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積淀,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奠定能力。
二、語文作業設計要類型多樣
經過教學實踐,我設計了以下幾種學生感興趣的、符合素質教育需要的、以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為主的多元化作業類型。
(一)閱讀與寫作
1.模仿寫作。借助范文指導小學生進行仿寫,能激發小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發展創造思維能力。在仿寫時,要精心選擇具有明顯特征且具有價值的精彩片斷。
2.聯想寫作。要求小學生根據原文的敘述,合理推敲故事的發展趨向,這樣形式的練筆,能夠培養小學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小學生的想象引向縱深。如《濫竽充數結尾寫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逃走,像這種濫竽充數的人逃跑后又會怎樣呢?這就給小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對此,可讓小學生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續寫。
(二)課外閱讀
新課標強調:培養小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注重課內和課外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立足課內,注目課外,拓展性布置課外閱讀作業,開闊小學生視野,幫助小學生積累語言,提高小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1.開展預習性的課外閱讀。讓小學生圍繞課文內容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探究性的閱讀。這樣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識,幫助小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識,又在閱讀、加工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參與了閱讀實踐。
2.與課文內容結合開展課外閱讀。這種閱讀是在小學生學完課文后,延伸性地閱讀有關資料,參與語言實踐。這些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從小學生心理特點入手,將語言文字,內化為自己的言語表達需求,使小學生在閱讀中產生強烈的表達欲,從而實現語言與精神共生的目的。
“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布置課余作業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創新。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人而異,設計有效的語文作業。讓語文作業成為學生增加知識,增長才干,豐富生活的向導,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學習空間,真正減輕了孩子的課業負擔,激發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發展他們的個性,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和素質,為新課標下的語文學習增添活力,增加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