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燕
摘 要:在當前日益強調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氛圍下,傳統的“以教室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紙質教材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封閉式、單向傳輸的大學語文類課程教學模式,受到了來自開放的網絡環境、開放的學習理念以及開放的學習工具的嚴峻挑戰。在當前這種網絡開放性環境的大背景下,我們在講授大學語文類課程時,就必須對目前的教學內容和結構、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考核形式等一系列環節進行大膽的改革與探索。
關鍵詞: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3-0230-03
我國的大學母語教育是指以大學語文教育發展為龍頭,多門漢語言課程共同發展的教育。在大學里,對于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講,大學母語教育在狹義上可指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以及大學寫作課教學,在廣義上是指一切能夠提高學生漢語言能力的教育活動。可以說,大學語文類課程不僅僅傳授語言和文學以及寫作知識,而且它還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張揚人文精神、陶冶審美情操等多項重任,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在當前日益強調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氛圍下,傳統的“以教室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紙質教材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封閉式、單向傳輸的大學語文類課程教學模式,受到了來自開放的網絡環境、開放的學習理念以及開放的學習工具的嚴峻挑戰。在當前這種網絡開放性環境的大背景下,我們在講授大學語文類課程時,就必須與時俱進,及時對目前的教學內容和結構、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考核形式等一系列環節進行相應的改革與探索。
一、當前大學語文類課程教學現狀
然而,我國目前大學母語教育現狀如何呢?據2011年5月12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2010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指出:青少年漢語能力和漢字書寫能力正在下降和退化。在一個文化高速傳播的時代,我們的母語卻正在被淡忘,這是一個悲哀。母語教育逐漸邊緣化的現狀導致我們的大學語文類課程在教學中處于較尷尬的局面,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語文類課程地位的邊緣化。在公共課中大學語文類課程既沒有政治思想課程的權威性,也缺少英語、計算機等級考試的約束。教育政策的偏差導致了我們學生對母語學習的忽視,最明顯的就是規定學生英語不過關,大學就畢不了業,而對我們的母語卻沒有設置相應的要求門檻。所以,進了大學以后,大部分學生用絕大部分的時間來學習英語,而冷落了我們的母語學習。而今,類似《大學語文》與《大學寫作》這樣的母語教學課程,在一些大學的課程表中,似乎已經悄然淡出了。
2.大學語文類課程學習者的興趣缺失。隨著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和生存壓力的日益增強,為了在人才競爭中求得一席之地,大學生不得不努力追求自己的一技之長,在課程的選擇上以實用為主,對于母語課程的學習興趣不大。不少學生認為自己已經學了十幾年語文,還能不會說中國話、不會寫中國字?學生普遍認為語文的學習對自己的就業無實質性幫助,大學語文就是“高四”語文而已。完全將大學語文等同于中學語文,學習的熱情自然就大大降低了。大學語文類課程竟變成了“文科生不屑學,理科生不愛學”的一門課程。
3.教材編寫上的諸多問題也導致教學效果的不明顯。大學母語教育應該更加注重方法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與中學教育更多地講究知識的傳授應該有所不同。而現有教材卻沒有很好地體現出大學教育與中學基礎教育的差異,未能滿足學生對大學教育的心理預期,不能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在教學內容的豐富和整合上探索切實有效的途徑,來推進大學語文類課程教學改革,而現代信息技術與母語課程的整合,是母語教材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4.課時有限,課堂講授滿足不了學生需求。由于課時安排有限,大學語文課堂上講授的內容遠不能滿足學生強烈的閱讀和寫作實踐需求。雖說擁有圖書館和網絡資源,可以使學生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搜索到各種母語教育資源,但由于學生課后的自發閱讀和自由創作比較盲目和隨意,導致課下的閱讀欣賞和寫作訓練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而沒有一定數量的欣賞和創作實踐,課堂教學講得再精彩也是僅僅是在建造空中樓閣而已。而大學語文類課程自身的開放性與生長性,決定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引進終身教育和開放教育的思想,突出自主性與探究性,并積極對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一系列改革和優化。
二、大學語文類課程教學改革內容
針對目前高校大學語文類課程教學的現狀和問題,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層次,我們對當前的教學內容和結構、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考核形式等一系列環節進行相應的調整、設計與改革。我們嘗試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建立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以及學科相融合的教學體系,在廣闊的母語學習背景下,開展豐富多彩的課程教學及實踐活動,在不斷地學母語、用母語教學中提高學生母語綜合素養,帶動學生課外對母語的關注與探討興趣,深化和拓展學生視野,使之成為一門真正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課程。
1.優化教學內容和結構。在長期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的母語很多時候處于一種本能與自發的狀態。這種狀態下的母語學習與運用,是遠不能滿足社會對大學生的“精確而優雅”的母語運用的要求的。所以,在我們的大學生去除中小學應試教育這一沉重的枷鎖之后,大學語文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最終目標就是引導他們認識提升母語水平與完善生命品質的關系,促進其母語的運用由自發走向自覺,讓母語的學習伴隨他們終身。
當今世界的科學正朝著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趨向于多元化、綜合化。培養文理滲透、文工貫通等復合型人才已成為當前高校改革和面向21世紀教育的主流。因此我們除了要科學合理地整合閱讀、寫作等課程授課內容外,還要優化教學內容,我們的課堂也應該向社會延伸,向網絡、影視、報刊等傳媒延伸。這種教學空間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了寬松的參與機會和實踐機會,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促進個性化主動式學習,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與終身學習能力。
2.改革課程教學模式,彰顯其開放性與實踐性。教師要積極適應和調整來自開放的網絡環境、開放的教學理念和開放的學習工具等挑戰。大學語文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目標,就是要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課程體系。開放性與生長性是這個課程體系的一個顯著特點。母語學習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運用環境,樹立大語文學習觀,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引進終身教育和開放教育的思想,充分開發和利用教科書之外的母語教育資源,包括紙質的書報、雜志、影視及網絡等諸多媒體,演講、辯論及表演等活動形式,博物館、紀念館及風景名勝等諸多場所,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為母語學習教育資源,使母語學習內容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另外,教學內容注重實踐性是保證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潛力的一個重要機制。也是我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自我學習的基礎。我們的大學語文類課程要從需求出發,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除了讓大學生在文學欣賞和文學創作中感受藝術熏陶和藝術創作的快感,還要特別突出對學生創造性閱讀、創造性寫作的訓練。
3.改革教學過程,突出自主性與情境性。擁有知識面廣,興趣點多,獲得信息量大是當前大學生的顯著特點,但對某一問題的研究性學習能力不強,創新性不夠也是他們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大學生的這些特點,我們教學過程中應特別強調自主性與探究性,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在學習內容的確定上,學習活動的組織實施上,以及在學習成果的呈現上,都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最終使我們的學生在探究性和自主性學習中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母語學習與素養能得到持續提高。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學語文類課程的情境教學包括在教學過程中設置物質情境、心理情境與活動情境等等。物質情境是指為教學創設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心理情境是指為學生獲得某種愉悅和感動的情感體驗而設置的場景或氛圍;而活動情境是指通過一些教學活動的安排幫助學生把內心的情感或感悟表達出來。教學過程的情境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母語素養的提高,也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
4.改革和優化教學方法,強調其靈活性和效用性。教無定法,教學中強調各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根據學生的特點與需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在課堂教學上可采用課堂互質法、學生試講法、師生研討法、專題研究法以及音樂教學法、趣味教學法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呈現并增強教學的活潑性、互動性。
另外,課后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引導學生在讀書報告、征文比賽、名作鑒賞、角色扮演(將經典篇目改編并排演)、社會實踐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創造條件讓他們開展研究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還可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博客、微博、微信等輔助性手段,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能更快捷、及時和直接地進行探討、研究。
5.改革教學考核形式,注重多角度、全方位。大學語文類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漢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理解、欣賞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人文修養。而以往大學語文類課程以知識型的內容作為主要考核內容,容易引導學生“死記硬背”,教師也只能“照本宣科”,這顯然不是大學教育培養學生提高自學能力的本意。因此,針對目前高校大學語文類課程教學的現狀和問題,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心理發展特點,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等方面,我們認為對大學語文類課程的考核形式應該采用開放式的考核方式。
在開放式考核過程中,我們的主要遵循的原則是在評價學生時,加大平時成績的考核比重,多角度、全方位地衡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種種表現。既考慮學生的考試情況,也兼顧學生在課上和課下學習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如課堂表現考核環節,我們可以根據課堂提問、分組討論、群體討論中的表現評分,重點放在學生的參與度、創新度以及與其他同學的協調配合精神等。在課下自主學習考核環節,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以及書面表達上的創新度等全面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和寫作能力。在課外實踐考核環節上,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參與實踐環節情況、參加學院及學校各類征文比賽、大學語文節、演講比賽、話劇節等實踐活動的具體表現進行評分。
總之,開放式考核形式既可以使教師準確、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和成果,給出公平合理客觀的分數,保證了課堂教學的完成,又培養了學生對該課程持久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與終身學習能力有很好地促進作用。
三、結語
母語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傳承中華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大學語文類課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與價值。通過積極推動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優化教學內容和結構、改革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方法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使大學語文類課程真正成為既能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又能促進大學生可持續性發展,培養其終生學習能力的一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