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弢
摘 要:計算機專業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操作性的課程,想要學好這門專業課程必須加強計算機的實踐操作,不斷提高實踐操作能力。而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國當前計算機教學中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計算機教學的有效性,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針對小組合作學習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認真地探討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應用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時代,為了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計算機課程教學已成為我國當前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教學內容,而傳統的計算機教學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使得學生對于計算機這一課程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表面層次。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那么在計算機教學中必須采用有效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小組合作學習無疑一條有效途徑。
1 進行合理科學的分組,開展小組學習交流
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學生的而進行分組,同時積極引導個小組成員推選出一名小組代表,由各小組代表來領導自己的組員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目標及各項小組學習活動,也可以讓每個組員輪流擔任小組代表,以這樣方式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領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作為小組的代表必須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維護自己小組的活動秩序,督促組員積極互動,相互探討學習,快速有效地完場學習目標[1]。例如,教師在講解《建立個人資料庫》這一課程時,教師首先可以以每組5~6人的方式將學生分成各個小組,由小組成員選出自己的代表,然后教師可以將自己建立的個人資料庫發給每組學生,給他們作為參考,并要求小組代表帶領督促各組員來完成這項學生目標。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領導能力,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2 在計算機教學中適當輔助小組合作學習過程
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因而必須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促進小組合作學習能夠順利高效的完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生水平將學生分成不同水平層次的各個小組,可以將學習能力較好的與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合理搭配在一起,這樣在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便可以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同時,教師應該實時監督各小組成員的動態,防止出現有小組成員掉隊以及某一小組成員脫離組員的狀況發生,對于已經完成學習任務的小組,教師應該及時對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同時,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案[2]。例如,教師在進行《編輯工作表》這一教學內容時,可以設計出不同的難度的學習任務,并提供相應的材料,由各小組成員自由選擇學習任務,并及時給學生反饋評價的結果。通過這樣輔助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快速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確保小組合作學習能夠順利有效地進行。
3 在計算機教學中設計適合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
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打破傳統教學的理念與教學模式的束縛,不斷進行創新,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結合起來,根據計算機教材的相關內容,設計出適合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充分體現計算機的教學目標。通常情況下,教師首先應該對教材的相關內容進行一定的講解,然后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一步探索計算機知識[3]。例如,教師在進行“word的相關操作”這一內容的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然后再進行一定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到word的一些基礎操作。然后,教師可以發一個word文件的樣例給學生,要求學生自己親手制作一個相同的word文件,此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這項學習任務。鼓勵并引導小組成員之間積極探討交流和學習,如果有學生遇到困難,可以引導部分小組成員進行網上搜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部分小組成員則繼續展開探索。通過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探索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計算機課程教學已成為我國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教學內容,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需要每個學生自主動手操作才能有效地掌握這門課程的要點內容。否則,只能學到一些基礎的計算機理論知識,沒有實際作用。因此,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對學生進行合理科學的分組,開展小組學習交流,并適當輔助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以及設計適合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不斷提高學生計算機的實踐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黎燦龍,黃海濱.“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計算機課堂有效教學中的應用[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98(01):66-68.
[2]青輝陽.“任務驅動—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初探——中職計算機應用軟件類課程教學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89(03).
[3]胡青玲.巧借“游戲”使課堂“動”起來——“游戲教學法”在計算機課中的運用與研究[J].職業.2011,86(30):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