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洋
摘 要:近年來,新的教學模式積極倡導老師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而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一節數學課往往是由一個個問題在支撐整個課堂教學。提問設計好了,這堂課至少成功了一半。課堂提問還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互動活動,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
關鍵詞:數學課堂;問題設計;有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299-02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提問的好壞關鍵是問題的有效性。筆者在教研活動中連續聽了兩節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三年級數學課,兩位教師的課堂提問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案例描述
案例一:
師:我們找了這么多長方形和正方形,他們有什么特點呢?(師板書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師:他們有幾條邊,幾個角?
生:齊聲答,有四條邊,四個角。
師:猜猜看,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征?
生1:上邊和下邊相等,左邊和右邊相等。
師:上邊和下邊、左邊和右邊叫對邊。(板書 對邊相等)長方形中較長的邊叫“長”,較短的邊叫(生齊聲搶答:叫短)
師糾正為“寬”
師:長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
生:四個角相等,都是直角。
師:我們怎么來驗證一下呢?四人一組,可以折一折,用線、尺子量一量。(學生動手操作,然后指名匯報)
同樣方法教學正方形的特征。
案例二:
師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認識嗎?生答是長方形和正方形
師舉著長方形:你怎么認出這是長方形的,長方形有什么特征嗎?生搶答。
師:這些特征只是我們用眼睛看到的,對不對,要我們去證實,等會兒我們收集被證實過是正確的長方形特征,四人小組合作,看哪小組證實的特征最多、想出來證實的辦法最多。注意做好記錄。
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然后匯報展示:
生1:我們通過這樣對折(邊說邊演示 ),發現長方形兩條長邊相等,這樣對折,發現兩條短邊也相等。
生2:我們通過對折,發現四個角相等。(演示)
生3:我們通過尺子測量,也證明兩條長邊相等,兩條短邊也相等。
生4:我們用三角尺的直角量出長方形的角都是直角,而且相等。
……
師:長方形中較長的邊叫“長”,短邊叫“寬”。記住了嗎?
師:請一個同學小結一下長方形的特征。
師:長方形的長和長相等、寬與寬相等,我們簡單說就叫“對邊相等”,怎么理解這幾個字?
師:各人用我們剛才的方法,證實正方形有什么特征,記在本子上。
指名匯報
師:我們剛才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能對照特征,找一找我們教室里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哪些面是正方形。
學生紛紛尋找。
案例評析
看了這兩個片斷,讓我想到:新課程標準確定數學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片斷一如:他們有幾條邊,幾個角?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征?從問題提出的層次性分析來看,該問題是填空式的提問,層次的展開主要針對知識點的各個要素,沒有深度;從問題的開放程度分析,案例中的問題談不上開放,更談不上從本環節中去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提問所產生的實際效果來看,雖然案例中的教學已達到了一定的教學目標,但是明顯傾向于應試,沒有關注到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不符合當今《新課標》所倡導的新理念:“給學生留有較大空間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積極地探索;在創造性地使用教學材料的基礎上,使學生開放性地主動學習……”。而案例二里的問題,對學生的知識、動手操作、情感態度等都有不同層次的提高。由此,我對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產生了一些粗淺的思考。
思考一:問題設計應當具有思考價值,即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和廣度。
大家都知道,問題越大,解決問題就會越復雜,學生的思考空間就會越大;問題越小,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越簡單,當然學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較小,課堂生成就少。我們提倡提“大問題”,是從發展學生的思維出發的。片斷二中的一個問題:“你怎么認出這是長方形的,長方形有什么特征嗎?”就包含了片斷一中的三個問題,但是留給學生的思考空間就相對大些。當然,我們設計問題空間時,要考慮小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數學學科的特點。
思考二:要關注“三維”目標的全面達成。
問題的設計要從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入手,關注學生“三維”目標的達成,例如片斷二里這段話:“這些特征只是我們用眼睛看到的,對不對,要我們去證實,等會兒我們收集被證實過是正確的長方形特征,四人小組合作,看哪小組證實的特征最多、想出來證實的辦法最多。”就具有較好的啟發誘導性、對學生具有挑戰性,使學生有調動自己“技能”儲備的愿望、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鍛煉自己“意志”的體驗,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一種科學認真的學習態度。
思考三:教師在課堂提問中還必須具備教學機智
當提問環節出現問題時,能夠臨危不亂,及時對問題加以調整和修改,變換問題的層次,如片斷一:師介紹長方形中較長的邊叫“長”,較短的邊叫(生齊聲搶答:叫短),老師僅僅就學生的錯誤答案加以糾正,是否可以抓住契機,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思維品質加以引導。
總之,有效的問題設計應從學生原有知識實際和思維水平出發,提出有一定啟發性、思考性、方向性、邏輯性的問題。緊緊圍繞這些問題,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組織學生商議,讓學生在主動獲取、深刻理解和掌握應用知識的同時, 訓練和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動手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