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軍
摘 要:小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從“創新情境,激發激情;入境精讀,感悟情感;積累運用,培養能力等方面去發展學生語感能力。
關鍵詞:語感能力;激發興趣;積累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307-01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其核心就是語感。語感又是言語主體(人)對語言客體的直覺能力,屬于心理智慧技能的一種,具有迅速、準確、穩定的特點。培養學生優良的語感是解決語文教學科學高效的必經之路。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要注意其相關因素,譬如語言環境,語言知識,語言妙用等。學生語感可以通過語感積累和語感分析來完成。如,蘇教版小語第二冊教材第一單元的課文教完之后,我感到撲面而來的是濃濃春意:回味第一單元的課文,眼前便會展現梅花山上的片片紅云、春光蕩漾的湖光景色。教學這單元的幾篇課文,我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去進行,才能有助于小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
一是創設情境,激發激情
兒童的思維的特點常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時教者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情境,讓春光伴隨著課文展現在學生的眼前,這樣可以把學生一下子帶到課文的情境中去,激發起學生愉悅的情緒,調動起學生學文的激情,同時也增強了語言感知的形象性,為文章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學習《太湖的風》,可由熟悉的民歌《太湖美》引入課文,隨著課文的配樂朗讀,用投影出現太湖邊的紅花綠樹環抱的小村莊和煙波浩渺的太湖,好像把學生帶到了太湖邊,激發了學生在優美的環境中去學習語文。學習《春筍》一課時,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看一個學生穿著筍娃娃的淺褐色的外衣,沐浴著陽光破土而出和茁壯成長的情景,讓學生初知課文大意,感受筍芽成長的愉快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對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產生了美感,激發了激情。
二是入境精讀,感悟情感
在精讀課文時,要把“入境”與“精讀”結合起來,借助情境,品味語言文字的內涵,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習《太湖的風》第一自然段,可先讓學生觀察太湖邊美麗的景色,再一邊想象美景,一邊美讀課文,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春風的輕柔、春光的美麗、春天的可愛。《春到梅花山》中“盛開的梅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像藍天下的片片彩云。”這一句寫得形象美麗。可以讓學生對照圖讀課文,想象梅花山的遠景是什么樣子,你能感悟到梅花山的美麗的景色嗎?并比較句子:盛開的梅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像藍天下的片片彩云。盛開的梅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像彩云;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品讀,體會到句子的思想感情和表達的形象性:“片片”寫出梅花是一片一片地點綴在山上,而不是孤立的一片梅林;“藍天下”,讓人想象到麗日晴空下,藍天與紅梅相互輝映的絢麗。這樣,學生置身于春光中學文,把觀察、想象、朗讀、感悟結合起來,就能領悟到意境的美和語言的美,語感能力得到訓練。學完了這幾篇課文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用自己的語言不拘一格的來表達對春天的可愛,再寫成片片小小的短文,互相賞閱和交流,感悟自己的情感。
三是積累運用,培養能力
這一單元的課文,文字優美生動,課課都要求背誦。學生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一定會積累不少描寫春天的詞匯。因此,學完這一單元,教師可以下意識的圍繞“春”設計一次綜合練習,去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比如,讓學生找出這一單元里含有“春”的詞語,讀讀、寫寫的訓練;看這一單元描寫了哪些景物,讀讀背背描寫這些景物的句子;匯報一下在《課外補充閱讀》教材中讀到的有關春天的詞、句、篇、章,去引導學生運用文中一些詞語練習說話;指導學生觀察春天的景物,用“春”說一兩句話或片段,并鼓勵學生運用學過的詞句,如“盛開、清香、新綠”等去寫成通順的短語。這樣,使學生積累的語言進一步內化,并在運用中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提高學生語言的表達和運用,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