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海霞 黃廣清 朱正秋
【摘要】 目的 對凝血功能測定在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意義進行分析和探討。方法 176例惡性腫瘤患者作為觀察組, 同時選取同期8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對兩組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以及凝血功能等進行檢查。結果 與健康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患者的TT以及PT延長明顯,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水平顯著升高,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對于健康對照組而言, 觀察組患者的APT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惡性腫瘤患者的高凝狀態進行觀測的時候, 檢測惡性腫瘤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 惡性腫瘤;凝血功能;D-二聚體水平
現在惡性腫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而且其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血栓形成是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大量的研究證實, 導致惡性腫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晚期惡性腫瘤合并高凝狀態, 現在普遍重視對高凝狀態的預防和處理[1]。因此對于高凝狀態的判斷尤為重要, 本文針對凝血功能測定在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意義進行分析和探討,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本院在2013年9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6例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在這些患者當中有16例患者被明確診斷有栓塞、血栓, 其中包括4例肺栓塞、4例腦梗死以及8例靜脈栓塞。其中女78例, 男98例, 患者年齡21~81歲, 平均年齡60歲。同時選擇同期的8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其中女32例, 男48例, 年齡22~78歲, 平均年齡54歲。
1. 2 方法 對健康體檢者以及惡性腫瘤患者的清晨空腹血進行收集, 送實驗室進行檢查, 然后對其中的D-二聚體水平、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以及凝血酶原時間(PT)各項指標進行檢測。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D-二聚體水平以及凝血功能的比較結果如下。相對于對照組患者而言, 觀察組患者的TT以及PT等延長的十分明顯, 而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水平則升高的比較明顯,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對于對照組而言, 觀察組患者的APT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患者在TT(18.01±2.21)s、APTT(28.32±5.19)s、Fib(4.99±2.01)g/L以及PT(12.08±1.92)s等指標上相對于未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患者在D-二聚體水平(2.31±4.81)mg/L方面相對于未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者要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凝血和抗凝血機制在健康人的體內會一直保持在動態平穩的狀態, 而包括纖溶系統活性的高低、凝血因子的增減以及血小板的變化等, 血液成分的改變會對這種平衡產生一定的影響。現在惡性腫瘤不斷升高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 直接促進了腫瘤相關血栓事件發生率的不斷提升, 人們也開始逐漸的重視腫瘤侵潤、轉移與高凝狀態的之間的關系。在臨床上需要對惡性腫瘤患者的凝血狀態進行密切的觀察[2]。
由于受到化療藥物的影響, 在惡性腫瘤的病程進展過程中, 腫瘤細胞以及深靜脈置管會將具有促凝活性的癌促凝物以及組織因子釋放出來, 再加上單核巨噬細胞、血小板、內皮細胞以及腫瘤細胞等血細胞的相互作用等, 使患者機體內的正常的纖溶、抗凝以及凝血系統的平衡受到了逐漸的破壞, 因此患者體內會有纖溶、抗凝以及凝血的異常情況出現, 患者容易合并高凝狀態 [3]。在本次研究當中, 相對于對照組患者而言, 觀察組患者的TT以及PT等延長的十分明顯, 而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水平則升高的比較明顯, 與相關文獻結果一致。作為內外源性凝血的共同途徑, TT的延長屬于抗凝物質在不斷的增多的表現。作為促凝物質的底物, 血漿纖維蛋白原是一種糖蛋白, 主要生理功能是作為凝血因子Ⅰ直接參與體內凝血過程, Fib最后可以形成纖維蛋白, 纖維蛋白的變化與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Fib在血漿當中含量的逐漸提升, 就會促進患者血液凝血功能的逐漸增強。作為一種交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 D-二聚體水平能夠作為患者體內纖溶亢進以及離凝狀態的標志物, 繼發性纖溶活性增強的直接反映就是D-二聚體水平的逐漸增強, 在這種情況下, 患者的機體就會處于高凝狀態。在本次研究當中, D-二聚體水平在惡性腫瘤患者身上具有顯著的提升, 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患者具有更高的D-二聚體水平, 因此異常活躍的繼發性纖溶活性和凝血現象存在于發生血栓的腫瘤患者身上。
綜上所述, 在對惡性腫瘤患者的高凝狀態進行檢測的時候, 檢測惡性腫瘤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具有一定臨床指導意義, 二者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高凝狀態, 可以指導臨床干預, 減少血栓形成, 降低死亡風險。
參考文獻
[1] 常春霞, 陳洪.惡性腫瘤相關凝血功能紊亂與抗凝治療. 國際腫瘤學雜志, 2008, 35(9):677.
[2] 喻曉潔, 胡小青, 羅兵.化療對卵巢癌血漿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水平的影響. 實用癌癥雜志, 2009, 24(1):87.
[3] 吐爾遜阿衣, 卡米拉. 婦科腫瘤患者D-二聚體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新疆醫學, 2013, 22(13):291-295.
[收稿日期:2014-08-25]endprint
【摘要】 目的 對凝血功能測定在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意義進行分析和探討。方法 176例惡性腫瘤患者作為觀察組, 同時選取同期8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對兩組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以及凝血功能等進行檢查。結果 與健康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患者的TT以及PT延長明顯,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水平顯著升高,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對于健康對照組而言, 觀察組患者的APT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惡性腫瘤患者的高凝狀態進行觀測的時候, 檢測惡性腫瘤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 惡性腫瘤;凝血功能;D-二聚體水平
現在惡性腫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而且其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血栓形成是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大量的研究證實, 導致惡性腫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晚期惡性腫瘤合并高凝狀態, 現在普遍重視對高凝狀態的預防和處理[1]。因此對于高凝狀態的判斷尤為重要, 本文針對凝血功能測定在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意義進行分析和探討,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本院在2013年9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6例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在這些患者當中有16例患者被明確診斷有栓塞、血栓, 其中包括4例肺栓塞、4例腦梗死以及8例靜脈栓塞。其中女78例, 男98例, 患者年齡21~81歲, 平均年齡60歲。同時選擇同期的8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其中女32例, 男48例, 年齡22~78歲, 平均年齡54歲。
1. 2 方法 對健康體檢者以及惡性腫瘤患者的清晨空腹血進行收集, 送實驗室進行檢查, 然后對其中的D-二聚體水平、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以及凝血酶原時間(PT)各項指標進行檢測。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D-二聚體水平以及凝血功能的比較結果如下。相對于對照組患者而言, 觀察組患者的TT以及PT等延長的十分明顯, 而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水平則升高的比較明顯,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對于對照組而言, 觀察組患者的APT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患者在TT(18.01±2.21)s、APTT(28.32±5.19)s、Fib(4.99±2.01)g/L以及PT(12.08±1.92)s等指標上相對于未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患者在D-二聚體水平(2.31±4.81)mg/L方面相對于未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者要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凝血和抗凝血機制在健康人的體內會一直保持在動態平穩的狀態, 而包括纖溶系統活性的高低、凝血因子的增減以及血小板的變化等, 血液成分的改變會對這種平衡產生一定的影響。現在惡性腫瘤不斷升高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 直接促進了腫瘤相關血栓事件發生率的不斷提升, 人們也開始逐漸的重視腫瘤侵潤、轉移與高凝狀態的之間的關系。在臨床上需要對惡性腫瘤患者的凝血狀態進行密切的觀察[2]。
由于受到化療藥物的影響, 在惡性腫瘤的病程進展過程中, 腫瘤細胞以及深靜脈置管會將具有促凝活性的癌促凝物以及組織因子釋放出來, 再加上單核巨噬細胞、血小板、內皮細胞以及腫瘤細胞等血細胞的相互作用等, 使患者機體內的正常的纖溶、抗凝以及凝血系統的平衡受到了逐漸的破壞, 因此患者體內會有纖溶、抗凝以及凝血的異常情況出現, 患者容易合并高凝狀態 [3]。在本次研究當中, 相對于對照組患者而言, 觀察組患者的TT以及PT等延長的十分明顯, 而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水平則升高的比較明顯, 與相關文獻結果一致。作為內外源性凝血的共同途徑, TT的延長屬于抗凝物質在不斷的增多的表現。作為促凝物質的底物, 血漿纖維蛋白原是一種糖蛋白, 主要生理功能是作為凝血因子Ⅰ直接參與體內凝血過程, Fib最后可以形成纖維蛋白, 纖維蛋白的變化與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Fib在血漿當中含量的逐漸提升, 就會促進患者血液凝血功能的逐漸增強。作為一種交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 D-二聚體水平能夠作為患者體內纖溶亢進以及離凝狀態的標志物, 繼發性纖溶活性增強的直接反映就是D-二聚體水平的逐漸增強, 在這種情況下, 患者的機體就會處于高凝狀態。在本次研究當中, D-二聚體水平在惡性腫瘤患者身上具有顯著的提升, 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患者具有更高的D-二聚體水平, 因此異常活躍的繼發性纖溶活性和凝血現象存在于發生血栓的腫瘤患者身上。
綜上所述, 在對惡性腫瘤患者的高凝狀態進行檢測的時候, 檢測惡性腫瘤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具有一定臨床指導意義, 二者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高凝狀態, 可以指導臨床干預, 減少血栓形成, 降低死亡風險。
參考文獻
[1] 常春霞, 陳洪.惡性腫瘤相關凝血功能紊亂與抗凝治療. 國際腫瘤學雜志, 2008, 35(9):677.
[2] 喻曉潔, 胡小青, 羅兵.化療對卵巢癌血漿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水平的影響. 實用癌癥雜志, 2009, 24(1):87.
[3] 吐爾遜阿衣, 卡米拉. 婦科腫瘤患者D-二聚體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新疆醫學, 2013, 22(13):291-295.
[收稿日期:2014-08-25]endprint
【摘要】 目的 對凝血功能測定在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意義進行分析和探討。方法 176例惡性腫瘤患者作為觀察組, 同時選取同期8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對兩組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以及凝血功能等進行檢查。結果 與健康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患者的TT以及PT延長明顯,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水平顯著升高,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對于健康對照組而言, 觀察組患者的APT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惡性腫瘤患者的高凝狀態進行觀測的時候, 檢測惡性腫瘤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 惡性腫瘤;凝血功能;D-二聚體水平
現在惡性腫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而且其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血栓形成是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大量的研究證實, 導致惡性腫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晚期惡性腫瘤合并高凝狀態, 現在普遍重視對高凝狀態的預防和處理[1]。因此對于高凝狀態的判斷尤為重要, 本文針對凝血功能測定在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意義進行分析和探討,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本院在2013年9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6例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在這些患者當中有16例患者被明確診斷有栓塞、血栓, 其中包括4例肺栓塞、4例腦梗死以及8例靜脈栓塞。其中女78例, 男98例, 患者年齡21~81歲, 平均年齡60歲。同時選擇同期的8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其中女32例, 男48例, 年齡22~78歲, 平均年齡54歲。
1. 2 方法 對健康體檢者以及惡性腫瘤患者的清晨空腹血進行收集, 送實驗室進行檢查, 然后對其中的D-二聚體水平、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以及凝血酶原時間(PT)各項指標進行檢測。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D-二聚體水平以及凝血功能的比較結果如下。相對于對照組患者而言, 觀察組患者的TT以及PT等延長的十分明顯, 而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水平則升高的比較明顯,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對于對照組而言, 觀察組患者的APT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患者在TT(18.01±2.21)s、APTT(28.32±5.19)s、Fib(4.99±2.01)g/L以及PT(12.08±1.92)s等指標上相對于未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患者在D-二聚體水平(2.31±4.81)mg/L方面相對于未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者要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凝血和抗凝血機制在健康人的體內會一直保持在動態平穩的狀態, 而包括纖溶系統活性的高低、凝血因子的增減以及血小板的變化等, 血液成分的改變會對這種平衡產生一定的影響。現在惡性腫瘤不斷升高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 直接促進了腫瘤相關血栓事件發生率的不斷提升, 人們也開始逐漸的重視腫瘤侵潤、轉移與高凝狀態的之間的關系。在臨床上需要對惡性腫瘤患者的凝血狀態進行密切的觀察[2]。
由于受到化療藥物的影響, 在惡性腫瘤的病程進展過程中, 腫瘤細胞以及深靜脈置管會將具有促凝活性的癌促凝物以及組織因子釋放出來, 再加上單核巨噬細胞、血小板、內皮細胞以及腫瘤細胞等血細胞的相互作用等, 使患者機體內的正常的纖溶、抗凝以及凝血系統的平衡受到了逐漸的破壞, 因此患者體內會有纖溶、抗凝以及凝血的異常情況出現, 患者容易合并高凝狀態 [3]。在本次研究當中, 相對于對照組患者而言, 觀察組患者的TT以及PT等延長的十分明顯, 而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水平則升高的比較明顯, 與相關文獻結果一致。作為內外源性凝血的共同途徑, TT的延長屬于抗凝物質在不斷的增多的表現。作為促凝物質的底物, 血漿纖維蛋白原是一種糖蛋白, 主要生理功能是作為凝血因子Ⅰ直接參與體內凝血過程, Fib最后可以形成纖維蛋白, 纖維蛋白的變化與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Fib在血漿當中含量的逐漸提升, 就會促進患者血液凝血功能的逐漸增強。作為一種交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 D-二聚體水平能夠作為患者體內纖溶亢進以及離凝狀態的標志物, 繼發性纖溶活性增強的直接反映就是D-二聚體水平的逐漸增強, 在這種情況下, 患者的機體就會處于高凝狀態。在本次研究當中, D-二聚體水平在惡性腫瘤患者身上具有顯著的提升, 發生栓塞的惡性腫瘤患者具有更高的D-二聚體水平, 因此異常活躍的繼發性纖溶活性和凝血現象存在于發生血栓的腫瘤患者身上。
綜上所述, 在對惡性腫瘤患者的高凝狀態進行檢測的時候, 檢測惡性腫瘤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以及Fib具有一定臨床指導意義, 二者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高凝狀態, 可以指導臨床干預, 減少血栓形成, 降低死亡風險。
參考文獻
[1] 常春霞, 陳洪.惡性腫瘤相關凝血功能紊亂與抗凝治療. 國際腫瘤學雜志, 2008, 35(9):677.
[2] 喻曉潔, 胡小青, 羅兵.化療對卵巢癌血漿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水平的影響. 實用癌癥雜志, 2009, 24(1):87.
[3] 吐爾遜阿衣, 卡米拉. 婦科腫瘤患者D-二聚體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新疆醫學, 2013, 22(13):291-295.
[收稿日期:2014-08-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