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華
摘 要:新課改形勢下,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已經被廣泛應用。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惑。對此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困惑;解決策略
新課改形勢下,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已經在初中數學學科中被普遍應用。課堂上學生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并與同學合作交流,數學綜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還有一些問題和困惑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一、小組學習的現狀及困惑
在很多數學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師雖然采用了小組討論的形式,但方式單一、分工不明,學習的過程層次性、條理性和深度都不夠,學習的有效性不強。
這主要是教師在小組學習中組織管理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成熟,具體的操作中也存在很多困惑。比如:(1)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如何設計小組的探究問題?(2)如何有序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二、針對困惑的解決策略
(一)教師如何設計小組的探究問題
總的原則是:難度適中,有階梯性,重操作性。
1.“設計的問題太簡單”例析
有教師在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時,分析討論了如下問題:“四棱
柱有幾條棱?五棱柱呢?”這樣的問題放到小組里來討論和研究,無疑浪費了時間,降低了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有探究的難度和價值。就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重新進行設計,使它具有探索性。比如,“四棱柱有幾條棱?幾個面?幾個頂點?五棱柱呢?八棱柱呢?……n棱柱呢?”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自然進入步步深入的狀態,并且通過合作探究,能夠得出普遍意義上的結論,從而達到高效學習的目標。
2.“設計的問題太難”例析
有這樣一個探究性的問題:“n條直線最多有幾個交點?”
教師將這個問題提出來,讓小組探究,很多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因為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探索性較強,而學生還達不到這樣的高度。我們可以將這個問題設計成幾個具有梯度的問題:2條直線有幾個交點?3條直線有幾個交點?4條呢?……10條呢?……n條直線呢?
3.“設計的問題較合理”例析
有教師在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時,分析討論了如下問題:“有同學在比較有理數的大小時得出這樣的結論:較大的數減去較小的數一定是正數,較小數減去較大數一定是負數。你認為他說的對嗎?為什么?”
這個問題設計得非常好。因為有不少學生常常因不深入思考而想當然地概括,結果輕而易舉地得出了錯誤的結論。這樣的問題在很多學生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所以學生會進入質疑和思考狀態,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學生很快達到“憤”“悱”的狀態,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的提示和啟發:能否用到“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和減法法則”?經老師這么一點撥,學生自然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
4.“問題的可操作性”例析
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時,要注意盡量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從實踐中得來的理論是最深刻的。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學習探索“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可以分組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活動準備:學生按小組坐好—教師布置操作任務:分組探究圓與圓之間的關系—準備學具。
(2)問題提出:將你手中的幾個圓,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擺出各種圖案,探究總結圓與圓有哪些位置關系。
(3)實施過程:學生開始實踐,各組組長負起責任,并做好記錄。教師在教室巡回走動,并注意收集學生在操作中的問題,或適時給學生一些必要的點撥。
(4)交流探究結果:第一組:圓與圓有相交的位置關系;第二組馬上補充:我們發現圓與圓還可以不相交,不相交時包括兩種情況:外離和內含。他們在發言時,還一邊說一邊做演示;第三組積極發言:兩個圓交叉得多就相交了,如果剛好挨上,就是相切;第四組也急于表達:除了他們說的三種情況,我們組還發現:兩個圓可以是同一個圓點,只是它們的半徑不一定相等,總結時,這位學生還給大家做了演示。
(5)教師總結: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包括:相交、相切、外離、內含、同心圓等。
總之,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講究策略,要有探索的價值,但挑戰性又不能太大,還要照顧到學生的動手操作。
(二)如何有序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有一個嚴密而有序的過程,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自主準備:包括學生知識方面的準備和學具的準備等。教師合作學習的專題,注意要細化合作研究的問題。讓學生明確研究的任務并合理進行分工。然后給學生一些時間去自主閱讀教材,獨立思考問題,這是合作學習的必備階段。
2.探討發現:教師要讓學生根據以下步驟完成:結合老師提出的問題和要求,聯系舊知,勾連新識,探究結論。然后積極參與組內討論,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并收集和思考其他同學的看法。這一過程鍛煉了學生收集加工和分類整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
3.重組轉化:全組學生齊心合力,在每個組員都盡情發言的基礎上,摒棄錯誤和偏差,積極整理,將個人看法轉化為集體的一致觀點。必須極力避免個別學生獨立承擔的現象,給每一個小組成員自由表達和學習的機會。
4.交流完善:各小組派代表陳述本組觀點,教師集思廣益,匯總各小組學習結果,并對各組代表提出質疑、補充和點評。
5.反思總結:引導學生養成思維習慣,反思每一次小組學習的收獲,個人表現,尤其是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下一次做得更好。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間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我們教師應多反思、多探索,使小組合作學習更趨向實效和高效。
參考文獻:
[1]張甫.淺談數學中的合作學習[J].時代教育,2007(24).
[2]曾期嫣.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1(17).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