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的科學教育不同于小學的其他課程,科學教育課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有著較強的實用性。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材;科學素質;義務教育
小學科學課程作為一門核心課程,其宗旨在于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那么怎樣能夠使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升呢?
一、教師應當對教材進行準確把握
教材僅僅提供給教師一定的思路和模式。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當對于教材之中的邏輯結果以及一些科學體系進行準確把握,把握在教材之中出現的重點以及非重點,把握教材中的一些疑點以及難點問題。然后重組并整合一些教學內容,通過更好的內容加工教材,依照教學內容,研究有關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并設計相應的活動,使活動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習更加輕松且有趣。另外,教學活動應當以學生原本的知識為基礎,出發點在于學生困惑的地方,把握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興趣點及起點等。
二、積極準備實驗需要的器材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有非常多的實驗內容,其中包括演示、探究以及學生實驗等。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技能,并歸納相應的結論,要求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準備相應的器材以及儀器,從而能夠使試驗教學過程取得圓滿成功。
三、課堂教學結構應當精心設計
一節課效果怎么樣,有什么樣的質量和課堂結構的合理性有關。所以說,進行課堂結構的精心設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低年級的課堂教學得到優化。小學科學課堂結構的設計,出發點是整體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科特點得到突出,不但能夠符合教學的目的要求以及教學內容的需要,而且還應當與教材之中的課文要求相符合,不與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相違背。所以說,這種結構應當突出如下內容:
1.結構應當與學生的心理以及年齡特點相符合,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十分有利。
2.結構應當協調于學生的認知過程,從而能夠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對教學任務的完成以及教學知識的完善十分有利。
四、合理運用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對教學思想產生一定的制約,通常將小學科學看作一定的知識性學科,其中的任務是讓學生獲得一些比較淺顯的知識,教材的職能也是教授一定的現有知識。而在教學大綱中的規定是:科學教學的過程應當是學生獲得知識啟蒙教育的過程。在小學科學之中的要求是:學生能夠對于自然界之中的一些特征產生認知。科學課并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課程,而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讓他們獲得一定的研究情形,從而完成多種任務的過程。只有擁有靈活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
總的來說,提高科學教學有效性需要科學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總結以及完善,對于教材進行靈活運用,對學生的活動過程進行及時的合理的總結,使教學課堂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簡介:周林,男,1968年9月出生,專科,就職于山東省巨野縣南關小學,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