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語文教學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在結合日常語文教育活動及課堂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主要從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及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等四個方面加以闡述,以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能力;研究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人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和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體驗到評判,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口號,強調了美育是一種重要的世界觀教育。我們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如,《記念劉和珍君》中塑造了一群以劉和珍為代表的為中國而死的愛國青年學生的形象,他們始終微笑著“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她們甚至“從容地輾轉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她們是“真的猛士”,她們視死如歸,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毫不猶豫地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在此課文中,魯迅還用尖銳的筆刻畫了反動派的兇殘,他們在殘殺了勇士們之后,更卑劣地誣蔑她們,流言中傷。
通過分析討論,借鑒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提高了學生對美丑的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們教育的對象——中學生,由于他們知識和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的想象,在想象中不斷品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秋日傍晚的江邊,楓葉片片飄落,秋風瑟瑟,一輪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主人和客人依依惜別,這時江中小船上傳來了悲傷的琵琶聲,阻止了主客雙方的腳步。
在這副憂傷、凄美的秋月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相關場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推理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中學教材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如,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作者用簡練而寓于感情的筆墨在我們眼前凸顯出故都的秋那種特有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北國的槐樹,也是種能使人聯想起秋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p>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扣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作者運用了很多的比喻句,把月光照耀下的菏塘寫得生動傳神,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
四、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闭b讀課文是體驗情感、理解課文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時也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語文能力之一。
那么怎樣誦讀課文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昵?一是范讀,老師讀,它能引發學生情感,達到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二是自讀,學生自己讀,學生自己深入課文,揣摩作者的情感,從而進一步受到作品中情感的熏陶。三是趣味讀,比如,分角色朗讀課文,甚至把情節性強的內容用表演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要求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揣摩人物性格和作品中的情感表達,由異化到同化,用自己的表演表現出來,親身體驗文章的情感。如,戲劇《雷雨》中,就可以引導學生采用趣味讀的方法,用聲情并茂的演出,親自體驗,塑造一群性格豐滿、個性鮮明而命運各異的人物形象。這樣學生在反復的推敲和表演中對周樸園的自私偽善、冷酷殘忍,魯侍萍的善良樸實、堅強自尊,魯火海的正直勇敢、堅定無私又缺乏斗爭經驗的個性特征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領悟,對課文的立意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閃光點,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開發學生的語文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能陶冶情操,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曾成平.教育實踐論[M].重慶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陸紅,女,1984年5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昆山花橋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