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教學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應該以開放的模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獨立學習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自主參與訓練,自己讀書,自己思考,自由表達,才能使語文課堂上的古詩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學生;自主;古詩
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古詩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從小學語文教學來看,古詩教學是其中的一個基本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對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閱讀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古文與現代文的差異,使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而新修訂大綱又明確地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那么,從古詩教學的角度來說,古詩的教學任務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使學生終生受益。因此,在教學中,我探索著“自主學習”的古詩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力求提高古詩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下面,我就小學語文第三冊《贈汪倫》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古詩教學中“指導——自主學習”的嘗試,主要步驟如下:
一、課前查詢,知詩人
課前布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贈汪倫》是小學二年級語文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古詩。作者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白游覽涇縣桃花潭時,當地人汪倫常用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全詩語言自然質樸,明白如話,感情真摯,詩意極濃。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感情之間的距離,以及古詩抽象、精煉、含蓄的特點,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于是,我讓學生各自去查詢當時的寫作背景資料。學生有的到網上查詢,有的去圖書館查詢,有的請教家長,有的從詩書上找……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是“先學”的體現。
二、系統歸納,溫故引新
上課伊始,出示李白畫像,接著提問:“從入學到現在你們都學過李白的哪些作品?課外還讀過他的哪些詩?”自然引出新課。這樣,便將課內與課外緊密聯系起來,對李白詩作了較為系統的歸納小結。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新大綱十分重視口頭交際能力的培養,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所以,我不按照常規由老師來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而讓學生根據自己搜集來的資料來介紹。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效果更好,學生在介紹杜甫及寫作的時代背景時,便培養了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及聽說能力,使其明白了題目的意思,同時又為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了準備。
三、學法遷移,自讀自悟,質疑討論明詩意
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切實過好“認讀關”是“學習主題構建”的良好前奏。讓學生先掃清字詞障礙,讀通、讀順全詩。做法:首先,指導學生根據文中注釋及字典講解詞義,然后教給學生方法,如,“連詞解句意”“調換詞序解句意”等方法,讓學生自己運用這些方法來理解詩句。同時把還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標注出來,最后上臺匯報自學情況。此時教師抓住“踏歌”這一學生難于理解的詞語,通過兩組節奏不同的兒童歌曲幫助學生領會“踏歌”的藝術形式。
這個環節中,訓練學生理解古詩的方法,培養自主、合作精神。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劃出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后,再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多讓學生交流、評議。整首詩重點字詞的理解到整首詩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讓學生自讀自悟出來的。而我只起到組織、指導、點撥的作用,幫助學生總結出理解重點字詞的幾種方法:查字典、聯系詩句、看課后注釋、和同學交流……“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所以,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開發學生學習的潛能。
四、情境表演,時空延伸,想象誦讀悟詩情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主要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先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放聲朗讀幾遍,再加以引導,入情入境:“想不想當一回李白和汪倫,再現他們分別時的感人場面?”此時,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都被調動起來了。大屏幕上出現了一葉扁舟停岸待發,大詩人李白衣袂飄飄,風流倜儻的場面。這時請學生選擇合作伙伴,自由表達。教師鼓勵學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說真話,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別不知何時相見?”“兄長,你就要坐船離去了,今后不知何時才能見面,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十里桃花‘玩家酒店啊!”“汪倫兄,我也不想走啊!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謝謝你多日來對我的款待。”
五、名詩誦讀,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傷別離,古代的離別詩或纏綿凄婉,或開朗豁達,你喜歡哪種呢?請朗誦一首給大家聽。引導學生朗讀一組描寫送別的詩作:
1.詩人高適在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身懷絕技卻無人賞識的音樂家董蘭庭……
出示《別董大》(齊朗讀)
2.元二是王維的好朋友,王維借酒為他餞行,送友人西出陽關……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齊朗讀)
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地點,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詩句,心底流淌著的卻是同一份美好的情感。孩子們,讓我們閉上眼睛,一起將這美好的友情連同這美妙的詩句永遠地留在我們的心中……(配樂齊背誦古詩《贈汪倫》)
本環節在學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礎上,通過拓展學習又回到文本,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再用音樂的陶冶,讓文本思想感情與音樂產生共鳴,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此環節還要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朗讀和背誦在詩的教學中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這首詩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情感豐富,語句簡練,瑯瑯上口。古詩的這些特點都要讓學生欣賞、體會。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品味。我播放了幾首樂曲,讓學生選擇一首合適的給詩歌配樂,然后進行朗讀。我只對學生在詩的節奏和重音方面進行指導,師生共同總結朗讀古詩的方法。這樣,變著法子,換著方式讓學生讀,學生在一次次不同層次的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美的教育。
指導——自主學習是學生主體教育思想在教學領域的反映,是有效學習的方式,我們只有把語文課堂教學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積極促進學生學習形式的改變,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才能讓學生在古詩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才能使語文課堂上的古詩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1]崔增亮.小學古詩教學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余文森.大夏書系:有效教學十講.華東師范大學,2009.
[3]余文森.有效教學的案例和故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潘春花,女,1985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廈門市蓮龍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