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強
摘 要:小學生正處在思維活躍的年齡段,他們思想單純,想象力極為豐富。但是,長期的應試教育會使學生提前喪失小孩子的天性,成為傳統教育下的失敗者。所以,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能夠充分地釋放其年齡段獨有的天性。很多知識的結果的思考是因為最開始問題的提出,因此,教師應當重視起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學到知識,還能夠讓學生的智力得到發展和鍛煉。
關鍵詞:問題意識;觀察能力;創新能力
問題意識指的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意識到一些實際難以理解或者難以解決的問題,并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索熱情等。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下面,就來探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教師重視學生基礎語文知識的學習
產生問題需要我們首先具備應有的語文基礎知識,只有學生有了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才能夠對新的知識產生好奇,產生問題。如果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不過關,那么也會對新的知識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只有教師注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才能夠為學生未來語文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1.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問題常常來源于日常觀察,因此,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自我觀察能力。小學生雖然想象能力豐富,但是小學生觀察事物的時候,往往不分層次、不分主次。這就使學生不能集中學會如何去觀察事物,雖然我們不應該過多地去干預學生的思考思維,但是教師還應該在一定程度上逐漸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觀察。如“我們應該保護小動物,它是人類的朋友”。這樣看似簡單的一句話,重點在“保護”和“人類的朋友”。如果教師不加以正確的引導,由于小學生年齡較低,這使他們很容易在一開始學習中抓錯重點。所以,教師應當正確地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文章句子的重點所在,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會往下思考,會產生“如何保護”和“為什么是人類的朋友”等這樣的問題,產生了問題就自然而然激發了學生繼續往下求知探索的欲望了。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在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打下基礎。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敢于提問
有些教師的形象太過威嚴,這就使學生不敢和教師親近,也不敢在課堂內外向教師提出問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教學中威嚴的教師形象,應該樹立和藹可親的形象,讓學生感到親切,不再畏懼。有些學生由于害羞、拘謹等原因,不敢提問,因此,教師不能等著學生去主動提問,應該在課堂上主動引導學生提問,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學著教師去質疑、去提問等。如,我們在學習《司馬光》這一課時,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司馬光的做法對不對?”“為什么有一個小孩落入水缸中,其他的孩子都慌了?”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最后再讓學生發言表達自己探究出來的觀點。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為了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思考問題,還為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不斷在教學中探索合適的教學方法,這是一項長期并且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莫文獻.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S2).
[2]高巍.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06).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