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小蕾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變教師布置為學生自主選擇,變機械重復為靈活多變,變單一的知識學習為綜合訓練,變個體操練為集體交流。
關鍵詞:作業設計;課程改革;個體差異;分層設計
六年級是小學生涯中的重要階段,為了能順利通過畢業考試、升學考試,教師和家長通常都會給學生布置許多的考卷來做。然而,反復做考卷,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六年級的語文作業,不在多,而在精。我認為六年級語文作業設計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語文作業的興趣愛好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們在設計作業時,應該注重趣味性,讓學生一看到就想去做。比如,在教學國標本六年級下冊《長江之歌》時,我就布置了學唱《長江之歌》的作業。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也樂于去做此項作業。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他們不僅能感受到音樂帶給他們的美,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字帶給他們的美,更重要的是,課后的背誦作業,也在完成此項作業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真是一舉三得啊!
二、“遠近高低各不同”——分層設計作業,尊重個體差異,提高學習效率
作業設計要考慮分層,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跳一跳夠得著摘到屬于自己的“果子”,獲得成功的體驗。比如,在教學國標本六年級下冊《孔子游春》時,我針對班級學生的特點分層布置了作業。基礎不扎實的學生,只要求熟讀課文。中等生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深入體會課文,能在書上略作批注。優秀的學生要求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能說明原因,能在書上詳加批注。這樣一來,基礎不扎實的學生通過完成作業,提高朗讀水平,并進一步理解課文。中等生的朗讀已經不存在問題,所以通過完成作業,他們能深入理解課文。優等生在完成此次作業時便內化了文字。
三、“萬紫千紅總是春”——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學生對于作業,總是處于被動接受任務的境地。一般來說,學生總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聰明一些的學生能完成得較好,不夠用功的學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辦法。在新課標下,如何改變過去作業的不足之處,調動學生的作業積極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自己挖掘自己的學習動力。如,國標本六年級下冊第八課《三打白骨精》的課后練習第四題:“你還知道《西游記》中的哪些故事?與同學交流交流。”我讓學生收集《西游記》中的故事,給學生一節課,與全體同學共享故事情節。學生有的拿來原著讀,有的根據原著和電視劇中的情節,自由發揮,有的如評彈演員一般邊講邊做動作,聲情并茂,引來同學們的喝彩。選擇作業,這使學生有了熱情參與的期望。
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變教師布置為學生自主選擇,變機械重復為靈活多變,變單一的知識學習為綜合訓練,變個體操練為集體交流,激發學生作業的熱情,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把作業延伸到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延伸到了相關的知識領域。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