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峰
摘 要:精神形態隱性教育方法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細化,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運用隱性精神教育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大學精神、文化藝術等都是其載體。藝術院校以其形象、感性等專業教育特色為精神形態隱性教育法提供了研究的參照。這個參照反過來對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關鍵詞:精神形態; 隱性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5-0092-03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對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自覺運用隱性課程理論,注重開發利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采用多樣化形式,使受教育者在無意識間獲得思想道德影響的教育方式。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兩個基本類型。物質形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校園的物質環境為載體;精神形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精神和文化藝術為載體。精神形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法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細化,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運用隱性精神教育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藝術院校的專業教育與大學生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更容易被良好的校園精神形態潛移默化地正向促進、導向、約束、規范和教育。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形態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形態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形態之一,是以精神元素為載體進行間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相對于物質形態而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形態主要包括隱性課程、隱性校園文化和隱性社會文化等。
隱性課程。也即潛隱課程或潛在課程,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指學校通過非正式課程的方式將動機、態度等價值性內容傳遞給學生,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無意識地獲得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
隱性校園文化。校園精神、校風、教風、學風、管風等,學校文化的主流價值觀體現在教師教育、教學與管理和學生學習、生活的自覺行為中,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潛在地傳遞和強化價值理念和大學精神。
隱性社會文化。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社會風氣、群體風氣所反映的道德觀念、價值體系、生活態度、社會心理、時代精神等,影響和改變著社會民眾的思想和行動。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形態主要側重于對學生的情、意、信等非智力因素的開發,使學生在不經意間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堅定信念。其特征主要有如下幾點:
潛隱性。精神形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將教育目的、內容以隱蔽的方式附于各種載體中,通過各種暗示、熏陶、感染、體驗等心理活動巧妙地向教育對象進行施教,讓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
滲透性。精神形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時空的限制,將教育內容滲透到各種教育活動中,以多樣化、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使教育對象隨時隨地接受教育,高校大學生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接收到教育信息。
實踐性。精神形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總是寓于各種社會實踐過程,通過多個角度、不同側面全方位釋放教育能量,通過各種具體的日常實踐引導大學生自主自發學習與領悟教育思想。
愉悅性。精神形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美化教育環境,以生動、活潑、靈活的活動形式吸引教育對象的注意力,寓教于樂,讓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接受教育內容、感知教育精神,提高道德素質。
持久性。精神形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體現在大學生身上是持久的,大學生所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心理品質和行為方式是持久穩定的,甚至能持續影響其一生。
二、藝術院校中精神形態隱性教育的可能與必要
藝術院校中藝術文化教育的現實及藝術類大學生的特性為實施精神形態隱性教育提供了可能性與必要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優秀的文化藝術對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藝術教育中蘊藏著大量的精神形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資源,文化藝術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文化藝術是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載體,歷代文化藝術的主流都體現相應時代的核心價值觀。魯迅先生說過,“美術可以輔翼。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立足以淵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我們在強調藝術教育的審美功能的同時,也應重視其輔德、益智功能,充分挖掘蘊含在其中的精神形態隱性教育資源。文化教育中高雅的藝術作品、能動的藝術實踐、愉悅的藝術鑒賞、開放的藝術氛圍、文化的藝術再現等,這些注重審美情趣的藝術教育使藝術院校大學生無時無刻生活在充滿藝術氣息與人文精神的學習環境中,長時間的熏陶和感染使他們無意識地自覺接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另外,藝術教育中感性、形象的教育方式講究潛隱性、趣味性、愉悅性和情感性等特點,而這與精神形態隱性教育有渾然天成的先天優勢。
藝術院校中精神形態隱性資源在現實中未能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及藝術類大學生的個性特點要求藝術院校加強精神形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現實環境下藝術教育在建立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教化功能未能完全顯現,在專業教育過程中藝術院校往往容易忽略藝術倫理及藝術職業道德教育,片面追求創作上的多樣化而忽略對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先進的藝術文化傳播在藝術院校還有待加強,專業優勢沒能得以充分發揮,未能完全構建健康的審美習慣體系,藝術精神文化功能也就未能完全展現。此外,在藝術院校的專業教育中存在片面強調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塑造的現象,從而顯得更加重視“成才教育”而忽略“成人教育”。專業教師在張揚藝術文化的學識魅力的同時容易忽略自身形象與素養對藝術類大學生精神文化的感染與滲透。
藝術院校大學生的特點決定了精神形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可行性與實效性。其一,思想政治淡漠化,注重自我需求。受“為藝術而藝術”、“藝術超越政治”等觀念的影響,藝術院校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對思想政治教育消極應付的態度,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觀念,認為思想政治相關理論課程是“多余的必需”,價值取向趨于務實,注重自我需求的滿足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其二,生活態度感性化,講求開放自由。藝術院校大學生表現出對社會發展的復雜性與艱巨性缺乏清醒的認識與辯證的思考能力,他們更加注重主體的自我感受,不喜歡教條式的灌輸和死板的教學模式,更喜歡在對社會現實的思考中選擇真知,更自然把自己擺進去思考,強調真實體驗。其三,個性特征多樣化,強調自我風格。藝術院校大學生喜歡張揚個性,刻意標新立異,努力塑造自身的個性風格。他們的特點表現為強調自我,言談舉止追求個性,其目的就在于突出自我風格,努力體現自身的創造性。
大學生道德自覺的養成離不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是保證道德認知的主渠道;但是更重要的是通過道德參與和道德實踐生成自我的道德自覺意識。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發揮先進藝術教育的精神文化功能,同時迎合藝術類大學生的“口味”定制健康營養、易于吸收的文化餐飲。
三、精神形態隱性教育方法的運用
基于藝術院校藝術文化教育的現實及藝術類大學生本身的特性,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采取隱性教育模式,重點運用精神形態的隱性教育方法,培養正確的藝術觀和價值觀,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1.尊重學生的特殊性,保證教育的針對性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樹立教育、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統籌兼顧的思想政治教育觀,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特殊性,保證教育的針對性,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地對藝術院校大學生進行素質與能力教育。藝術院校大學生渴望自由,更渴望得到尊重。特別是隨著知識的積累和人格的成長,對個性的理解與思想的尊重更成為藝術院校大學生的需要。在精神形態隱性教育的實施工作中應該努力做到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的思想和觀點,保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尊重學生的個性表現,有的放矢又游刃有余,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上,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正如柏拉圖所說:“只有當學生自覺自愿地受教育時,才有可能達到目的?!睂τ谒囆g院校大學生來說,他們更樂于接受在與師者雙向良性互動的過程中根據社會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自覺進行自然認識、自覺評價、自主選擇、自我激勵、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從而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
2.發揮藝術文化的育人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美國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曾經指出,道德是教育的最終和最高目標。藝術教育對于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為,藝術教育具有“輔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啟真、以美導善的作用。藝術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激發對美的熱愛與追求,進而內化為一種美的意識,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華,達到完善和諧的境界。藝術文化富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藝術教育過程中,藝術院校應高度重視藝術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的發揮,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同時注重提高教師的內在素養,張揚理論本身的理性魅力的同時注意提升人格魅力。正如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大學教師在講授任何學科時都不應忘記滲透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大學生“必須把崇高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貫穿于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運用中”。藝術院校應積極創設審美、創造美的條件和氛圍,幫助學生向著健康、先進、超前的文化方向發展,引導學生進行美的自我修養,提高審美水平和審美能力以培養高水平的文化精神。
3.凝練大學精神,營造大學取向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場,而是學習、生活和精神養成的場所。”大學精神影響著校園人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品格行為等的養成,真、善、美是藝術院校永恒的追求。作為精神形態隱性教育載體的網絡媒體和校園文化,為精神形態隱性教育方法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充分而可貴的條件,使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程度更強、傳播速度更快捷、傳播范圍更廣泛。藝術院校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在各種網絡媒介和校園文化活動中,占領網絡平臺,加強網絡環境下對藝術院校大學生的輿論引導和價值定位,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演繹成藝術院校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多媒體形式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凝練大學精神,營造大學取向,建設豐富的校園文化,拓寬文化滲透途徑,豐富隱性教育載體,創新教育方式,達到內容和形式、科技與人文的有機融合,使精神形態隱性教育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讓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對教育信息進行自覺接收、擇取、整合、內化及外化行為,增強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4.注重團隊精神的培養,構建良性氛圍
團隊精神是校園文化人之間互相溝通、交流與合作,為實現團隊整體目標而奮斗的精神。藝術院校注重大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有利于約束特立獨行的學生之行為,陶冶個性張揚的學生之情操,培養風格各異的學生之集體意識,有利于充分調動和挖掘每一位藝術類大學生的發展潛能,促使學生之間相互協作,有利于形成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精心構建健康的育人精神文化環境,促進藝術院校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增強大學生對多元信息的認知與判斷能力,因勢利導,正面宣揚優良校風、學風,弘揚正氣,及時糾正不良思想,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朝積極向上、健康的方向發展,促進藝術院校大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優秀的道德品質、健康的心理人格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構建良性氛圍。
綜上所述,精神形態隱性教育方法在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現實可能性與必要性,隱性教育方法的精神性形態注重挖掘學生在意志與情感方面的發展潛能,激發學生的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精神追求,把每個個體得到全面發展作為工作的目標和歸宿,將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和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注重突出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貼近學生心理,貼近學生成長與發展需求。精神形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價值得到有效發揮。
參考文獻
[1] 魯迅.擬播布美術意見書(教育部)編纂處月刊[J].1922(12).
[2][4] 李輝.論高校德育“回歸人”的可能與實現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21-24.
[3] 伊麗莎白·勞論斯.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