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娟?于淼
摘 要:大學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產生于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其實施方式和實施范圍也有所不同,但是在性質、內容和產生動機方面都有著共同的基礎,探討二者的關系就是要看他們核心的方面,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都在實踐著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集中于學生人格的培養,促進社會文化的反思與認同和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關鍵詞:通識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全面發展
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在高校被大力提倡,但不少高校將二者相混淆甚至等同,為了貫徹國家關于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要求,很多高校將通識教育選修課直接命名為文化素質教育通選課。那么,通識教育到底是不是等同于文化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關系?筆者認為,思考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探討二者的異同,進而在這個基礎上理清它們的關系。
一、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通識教育概念提出于十九世紀的美國,是在實用知識增加的情況下,為了平衡傳統的自由教育和進步主義者要求教育適應學生個性、改革高等教育而提出的選修制的矛盾而提出的。一般認為,它是“傳統自由教育、英國博雅教育與美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1]通識教育的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被我國學者引入并提倡,到目前為止,我國大學的通識教育也主要是以美國一些著名大學為藍本的,如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就是以哈佛大學為藍本的。[2]
素質教育概念在我國最初是針對中小學的應試教育提出的,在1995年9月召開的全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協作組會議上,時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的周遠清在講話中首次提出“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我們這幾年面向21 世紀教學改革的重要思考, 也是一個重要的探索”。[3]各高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序幕由此揭開。之后1998 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對文化素質教育基本內涵進行了界定:“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我們現在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4]
二、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之異同比較
(一)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的相異之處
首先,提出的時代和背景不同。通識教育產生于19世紀的美國,文化素質教育則是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
其次,實施的對象和范圍不同。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主要針對的是大學本科階段,而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各個教育階段。
再次,實踐途徑不同。通識教育的實施方式主要是課程,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除課堂教學外,還有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等。
(二)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的相同之處
首先,就產生原因而言,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都是基于對一定時期科學主義、功利主義至上和過分狹窄的專業教育而提出的,旨在改善這種局面。
其次,就內容而言,最初強調的主要都是實施人文教育,強調要重視人文教育、發揮人文教育的作用,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是從加強文史哲類的知識教育入手的,通識教育之初及其后來的發展也體現了對人文知識的優先考慮。二者都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精神和素養,發展學生的情感和能力。
再次,就其性質而言,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都是一種非功利的教育,兩者都是對人的內涵和精神的探究和關注,思索的是人的基本價值和如何實現人的價值,都是非功利的、非職業的。
三、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的關系:本質的一致性
通過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的異同可以看出,兩者雖然在產生的時代背景、實施方式、實施對象和范圍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們在性質、內容和動機方面都有著共同的基礎,二者作為教育理念和實踐其本質在于培養人才,核心都在于探討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培養人的哪些方面,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社會價值。
(一)都致力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通識教育強調培養完整的人(又稱全人) ,即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5]以通識教育課程為主要實施方式,要求學生通過融會貫通的學習方式,形成較寬厚、扎實的專業基礎以及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綜合和全面地了解人類知識的總體狀況,認識和了解當代社會的重要課題,能夠獨立思考,具有善于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有效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文化素質教育旨在通過包括課程在內的一系列的活動如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等的實施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人文素質與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使學生成為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相統一、知識和能力相統一發展、全面發展和健全人格相統一的富有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人。通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兩者的教育目標都是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具備一個人所應該具備的一切基本素養和能力。
(二)都集中于培養學生完整人格
人格是人基于一定的生理基礎并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自我意識內在品質和外在行為的總和。[6]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更在于完整人格的養成。通識教育對于人格的培養,強調要培養具有優美情感,有效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人的文化素質的養成和提升, 具體地說,就是將人類長期形成和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和能力,一切有益于人和社會發展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審美趣味以及行為方式等文化和文明的成果,通過恰當的方式內化為個人的精神成分,并使它們成為個人和社會進一步成長發育、發展創新的基礎和動力。[7]由此可以看出不論是通識教育還是文化素質教育都集中于學生人格的塑造。
(三)促進社會文化的反思與認同和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教育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教育又反過來促進文化的發展。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都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其中必然涉及到文化的成分。通識教育實踐中專門有關于本土文化和其他國家、社會的文化教育,而且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形成文化的反思與認同,構建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文化素質教育更是關注于文化,在課程開設和校園文化活動中都體現著這樣一種思想,這些文化教育與文化活動必然帶來文化的反思,促進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四、探討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關系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兩者針對的是狹智教育而非科學教育
雖然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都提倡人文教育,但它們針對的主要是狹智教育而非科學教育,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中從來都不乏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文化素質教育內涵也明確指出要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另外,科學技術中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例如科學研究中實事求是的、團結協作和勇于創新等精神,就不僅僅屬于自然科學,這些精神同樣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等所要求的,即它們是普遍的人文精神。
(二)兩者已跳出單純文理知識糾葛的局面
時至今日,無論是通識教育還是文化素質教育都已經跳出了單純對學生文理知識糾葛的局面,所開設的課程已經不僅僅限于對理工科學生進行人文知識的補充,文科學生進行理工科知識的補充,二者在課程設置和實施中都將學科知識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方式的訓練、學生情感的發展結合起來,而且更重視后者,著重于學生能力、情感、體驗等多方面的發展,學生人格的塑造。
參考文獻:
[1]龐海芍.通識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現代大學教育,2007(1):98
[2]北京大學教務部.北京大學本科生課程手冊(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Z].2013.1:1
[3]周遠清.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6 (1)
[4]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Z].1998.2
[5]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5
[6]張會杰,張樹永.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及其特點[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3(2):81-87
[7]李德順,張麗清.關于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幾點理論思考.現代教育科學,2007,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