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舒婷 高偉
摘 ? ?要: 在數字化時代到來的今天,動畫技術不斷發展,我國順應時代發展需要,不斷突破創新,從二維動畫到三維動畫,在不同領域都得到認可。為了使動畫產業在未來走得更遠,我國從教學角度出發,開設了動畫專業的相關課程,旨在培養更多優秀的動畫人才。然而中國動畫往往忽視動畫中的藝術成分,只注重技術的培養。本文通過分析三維動畫教學的特點,深入了解現階段中國動畫教學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中國傳統文化在三維動畫制作中的作用,充分證明中國傳統文化與三維動畫教學相結合在技術運用和藝術表現上的可行性。
關鍵詞: 三維動畫 ? ?中國傳統文化 ? ?教學應用
一、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流傳至今,有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動畫作為現代技術的產物,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近年來許多影片,如《桃花源記》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傳統藝術形式與電腦技術完美結合的體現”[1]。而國外動畫行業利用中國傳統故事及人物制作出了《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影片,在國內外都深受好評。因此,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動畫創作相結合,是中國動畫今后發展的新方向。
中國動畫的發展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戲曲、繪畫、剪紙等民間文化,是在中國特有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在未來,中國動畫的發展,不但需要藝術理論的創新及動畫技術的運用,更需要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以使中國動畫產業取得更好的發展。而在當今動畫教學中,更需要在提高動畫技術的同時,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動畫教學相融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作品。
為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在三維動畫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與探究,本文以皮影藝術在動畫創作中的體現為例,進一步說明傳統文化在動畫創作中的積極作用及傳統文化在三維動畫教學中的滲透。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動畫中的體現
動畫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從不同國家、地區的動畫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現風格,體現著不同的文化特征。
當代動畫是技術發展的產物,動畫中的人物造型獨特、情節新穎,在其中加入傳統文化成分,可以使其更具民族氣息,內容更豐富。
(一)動畫作品中的人物造型。
在動畫人物的創作中,國內大多數作者都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水墨畫、皮影、京劇、剪紙等表現手法,對動畫人物進行了設計。我國皮影人物各具特色,通過專業人員的演繹活靈活現,以皮影故事為背景的動畫電影更是電影動畫的先驅[2]。
在中國第一部動畫彩色長片《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在造型上充分吸取民間傳統造型特點,孫悟空的五官、動作給人古靈精怪的感覺,而玉皇大帝眉毛彎彎配上狹長的鳳眼,則看上去慈眉善目。動畫片《哪吒鬧海》里的人物造型則吸取了中國門神畫的精髓,用簡約的線條配上民間常用的青、綠、紅、白等色彩,展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物形象[3]。
除了利用傳統皮影藝術外,我國還結合水墨畫、剪紙、木偶、蜜餞年畫、壁畫等藝術形式,創作了大量動畫作品,如《小蝌蚪找媽媽》、《豬八戒吃西瓜》、《花木蘭》等。
(二)動畫作品中的故事情節。
在內容來源、故事情節上,中國動畫大部分取材于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神話傳說等優秀的古代傳統文化。例如,我國第一部由萬氏兄弟創作的經典動畫片《鐵扇公主》取材于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生動形象,滿足兒童的需求。美國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動畫電影《花木蘭》則改編自中國傳統民間故事《木蘭替父從軍》,將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向孩子傳達兒女要孝順父母的思想觀念,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當然還包括近幾年上映的《功夫熊貓》,讓“功夫”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在這部動畫片中從“小人物”最終成為“大英雄”,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4]。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三維動畫中的體現。
三維動畫是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興技術。利用三維動畫軟件在計算機中建立一個虛擬的世界,設計師在這個虛擬三維世界中按照要表現的對象的形狀尺寸建立模型及場景,通過計算機技術達到真實的動畫效果。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民族文化影響深遠而廣泛。中國三維動畫的發展當然離不開傳統文化,在三維動畫創作中,可以將中國不同種類的傳統文化以不同形式呈現在三維動畫中。
目前,三維動畫影片《夏》、《秋竹》以中國水墨畫為基礎,利用三維動畫中的渲染、貼圖等技術,模擬水墨風格,使動畫中的人物更輕靈、栩栩如生,整體畫面流暢自然[5]。
好萊塢夢工廠打造的三維動畫片《功夫熊貓》,片中有大量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與表現。視覺上,《功夫熊貓》背景以濃郁的中國水墨畫風格呈現,畫面清新自然,片中重要場景“玉皇宮”與“和平谷”代表中國宮殿建筑與山水風光兩種景觀。山清水秀的和平谷,有點類似武當山,因為那里同樣住著一群武林高手,而其場景設計則參考了中國麗江的山谷和桂林的山水,整個畫面既傳統又唯美。
片中筷子、青釉瓷碗、卷軸、搟面杖、面板、中國綢緞縫制的衣服,還有鞭炮和天空盛開的禮花、療傷時使用的針灸,以及諸多中國特色食物,如餃子、包子、饅頭和阿寶家傳的“秘制湯面”等細節無一不體現華夏風味。將中國元素及中國文化潛移默化地應用于影片中,充分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世界性。
三維動畫現在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動畫形式,將傳統文化與三維動畫結合,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氣息,將中國優秀文化與現代人的興趣愛好相結合,推陳出新,制作出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動畫,讓中國特色動畫走向國際舞臺,是未來動畫的發展方向[6]。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三維動畫教學中的應用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其獨特的價值,如何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動畫中,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目的、有條理地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所學的動畫技術,融合中國民族文化元素,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三維動畫作品[7]。
(一)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地帶領學生認識和熟悉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
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在教授學生如何創造動畫角色時,可以引導學生選取中國皮影、書法、剪紙、水墨畫等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動畫創作。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熟悉不同種類的傳統文化的特點,積累創作素材,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又賦予民族文化新的時代特征和生命力。
(二)培養學生鑒賞能力,開闊視野。
民族文化的發展不是完全照搬繼承,而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推陳出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觀賞內外的優秀動畫作品,再分析、討論、吸取其中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部分,加入自己的創作,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各地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了解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特色,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展現給學生真正的民族文化,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創作出有特色的動畫形象。
(三)引導學生在創作中應用傳統文化元素。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遼闊的土地給動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支持。在歷史長河中,有無數的歷史人物值得我們研究,作為創作的基礎,再結合現代先進的動畫技術,可以使動畫人物更豐滿。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有其獨特的民間傳統與文化特色,我們要善于發現,去各地學校、旅行時,用發現的眼睛觀察周圍的事物,結合各民族的歌舞、繪畫、戲曲等文化,這樣才能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動畫。
在教學過程中,強化藝術與技術相結合,鼓勵學生將所看所學與動畫創作相結合,大膽實踐,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獨立創作水平。
四、結語
隨著科技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給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新的機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被搬上熒幕,利用二維動畫、平面設計、三維技術等,使傳統文化通過動畫形式呈現出來,人物形象生動、動作流暢、表情豐富,這些特點在動畫片《桃花源記》、《大鬧天宮》中都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些動畫之所以受到歡迎甚至獲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將中國民族特征與現代動畫制作技術相結合,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民族文化特點。
三維動畫教學應充分利用學校內的計算機教室、網絡信息中心及實習基地,構建完善的動畫教學體系。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中提高和鍛煉自己,學以致用[8]。
傳統文化在三維動畫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只有深入研究和探討傳統文化的特點及意義,才能將其更好地滲透到動畫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領悟,更好地發揚民族文化,將中國傳統藝術融入動畫創作中,創作出具有生命力和民族性的動畫作品。
參考文獻:
[1]陳靜文,王家民.拼貼技法在動畫片《桃花源記》中的運用和拓展[J].電影評介,2011,(22).
[2]王蒙.論三維技術在傳統皮影戲領域的技術創新[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3.
[3]張宏.中國動畫電影鼻祖萬氏兄弟和《大鬧天宮》[J].電影藝術,2005,(6).
[4]王魏.從《花木蘭》到《功夫熊貓》試析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J].電影評介,2008,(19).
[5]劉曉東.動畫教學中滲透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4,(5).
[6]劉賢梅,黃靜,劉曉明.三維動畫技術與三維虛擬技術的研究[J].計算機仿真,2004,(9).
[7]程婭.談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1,(8).
[8]程婭.關于三維動畫教學中傳統文化元素應用的探究[J].三江高教,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