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波
(浙江省屬國有企業監事服務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0)
產融結合及實施路徑研究
陳兆波
(浙江省屬國有企業監事服務中心,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產融結合是有效配置社會資源、促進企業集團快速做大做強的必要途徑。本文比較分析了中外企業集團產融結合的有關實踐經驗并從中得到啟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企業集團產融結合可選擇的實施路徑和具體實施方式,以期對企業集團產融結合有所裨益。
關鍵詞:產融結合;實施路徑;企業集團;實施方式
一、前言
產融結合在我國已有近三十年的發展歷史,近年來產融結合在我國大型企業集團內又掀起新一輪熱潮,大部分大型多元化集團均已進入金融領域。關于產融結合業界和學術界尚無統一定義,普遍的理解是指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相互融合、滲透,或金融企業與工商企業間通過業務合作或股權融合的形式互動結合。產融結合旨在降低企業集團融資成本,優化企業融資結構。據有關數據統計,逾八成世界500強企業都已成功地將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進行了融合,可見產融結合是最有效配置社會資源的客觀要求,對此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歷程可予以佐證,我國企業集團發展的經驗也表明產融結合是實現企業跨躍式發展控制的必要途徑。
從微觀層面上說,產融結合提升了社會有限資源的配置效率,加快了產業資本的周轉速度,從宏觀層面來看,產融結合有利于顯現政府金融政策的實施效果,產融結合已成為促進企業做大做強的大勢所趨。國資委研究中心也提出產融結合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要途徑,國有企業需要積極研究產融結合的最優實施路徑,可見產融結合的政策環境已日趨成熟。結合我國產融結合實踐操作經驗來看,國內產融結合的發展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金融控股公司,發展階段較多的分布在財務公司對參股公司的資金服務和管理上,其產融結合的理念有待于進一步強化,實踐操作手段需要持續細化,風險控制能力亟待加強。總之,國內產融結合管理水平尚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
二、中外企業集團產融結合的比較分析
我國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出現企業集團雛形,而美、日等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即已形成。美國有以GE集團為代表、日本有以三菱集團為代表的企業產融結合成功實例,我國則有以山東魯能集團、青島海爾集團為代表的國內企業產融結合的成功實例,相較而言,中、日、美三國在產融結合實施模式方面存在以下區別:美國有以洛克菲勒為代表的企業以工業資本起家而后通過持有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股權方式形成財團,有以摩根集團為代表的企業以銀行資本起家而后通過持有工商企業股權方式形成財團,經歷20世紀30年代的金融危機后后者模式被法律所禁止。可見,美國式的產融結合是指工商企業集團單向持有金融機構股權的方式,或者商業銀行通過銀行持股公司等方式間接實現控制工商企業的股權。日本則是通過交叉持有企業和銀行間股權來實現產融結合。我國與美國情況類似,除光大集團、中信集團外,產融結合一般情況下還是單向的由產而融,法律規定銀行不得參與工商經營,以產業資本起家的企業集團可通過持有銀行等金融機構股權的方式實現產融結合。
三、中外企業集團產融結合實踐經驗的啟示
通過比較中、美、日三國產融結合的成功實例可以看出,盡管各國不同的法律環境、經濟基礎導致其企業集團實施產融結合的路徑有所不同,但各國企業集團發展產融結合的總體趨勢是一致的,具體來說:一是產融結合是企業集團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金融資本有利于企業集團規模放大效應的形成,其獨有的高收益性和高風險性特征給企業集團帶來了競爭優勢,可以有效促進企業集團產業資本利潤率的提升;二是以產業資本為主體的企業集團實施產融結合有利于健全企業自身金融體系,吸收充足的外部金融資源,延伸企業集團價值鏈,降低市場交易費用,產生協同效應和規模經濟,對于提升企業集團的國際競爭力從而提升國家競爭力而言意義十分重大,是實現企業集團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途徑,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相互融合是未來世界產融結合的主流發展趨勢;三是制度是影響產融結合發展的關鍵,要為企業集團產融結合構建寬松的制度環境,給予優勢企業集團必要的政策支持,持續推進金融管理體制與企業改革,大力扶持已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工商企業實現產融結合,促進國家 “走出去”戰略的順利實現。
四、我國企業集團產融結合實施路徑的選擇
從中外企業集團產融結合的成功實踐經驗中不難看出我國企業集團走產融結合道路的必要性,而企業集團成功實現產融結合的關鍵在于實施路徑的選擇,在推進產融結合實踐操作中應當將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多元化和專業化、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關系的處理上升到戰略高度。一般來說,企業集團實施產融結合的路徑有以下幾種:
(一)成立集團內部財務公司
我國扶持大型企業集團做大做強、實施大集團戰略的配套政策產物之一就是構建財務公司,盡管財務公司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不長,但卻受到了眾多企業集團的青睞,這是由于財務公司能夠大大減少金融市場交易成本,增加集團市場競爭優勢。具體來說財務公司具有以下優勢:①擴張性強,可吸引外部戰略投資者投資;②具備集團融資租賃業務和產品消費信貸業務,有效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升;③較強的直接融資能力,能夠切實滿足企業集團的融資及資金管理需求;④立足存、貸款等基本業務,密切聯系商業銀行和企業集團二者,創新結算方式,成功打造了企業集團內部結算網絡;⑤有權從事債券承銷、財務顧問等投資銀行業務,并能夠開展集團單位、金融機構等股權投資工作。財務公司的職能日益擴大和完善,有力地促進企業集團的發展。
(二)持有基金業股份
基金一般包含風險投資、產業投資和證券投資三種基金形式,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獨立核算并設定了專門用途的資金,為企業集團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企業集團通過持有基金業股份可有效提升其資金使用效益,具體體現為:①企業集團可間接發起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作為集團閑置資金的安全運作工具,并利用其專業理財功能獲取相對安全且高于銀行利息的收益;②可充分運用風險投資理念發起設立風險投資基金,選擇扶持一些具有發展潛力且缺乏資金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待這些科技企業成熟后可選擇長期持有其股權使高新技術成為企業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或者也可以選擇退出風險基金獲取穩定的投資回報;③企業集團可直接發起設立風險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集中社會閑置資金滿足項目開發資金需求,參股基金業股份可促進企業集團“資源外取”戰略的順利實現。
(三)持有證券行業股份
從目前證券業監管情況看來可以通過并購或發起設立方式參與持有證券行業股份,參股證券業是實施產融結合的一個相對易行的路徑。通過參股證券公司既可獲取豐厚回報也可利用證券業的主體功能來促進企業金融資本的全面發展。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證券公司在促進企業集團產融結合方面具有以下優勢:①引導社會閑置資本流向優勢產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協助企業集團實施兼并收購從而促進其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順利實現;②協助企業集團進行直接融資,是連接資金供求雙方的紐帶;③參與證券市場交易獲取大量利潤,為企業集團提供了新的資本積累途徑,彌補了當前企業集團功能的不足。
(四)持有銀行業股份
從國外產融結合的實踐情況看來,產融結合就是銀行與工商企業的相互結合,集團企業可以考慮通過各種途徑持有銀行股份,以進一步健全其金融體系。商業銀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成為各國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調節經濟、支付中介、金融服務、信用中介和信用創造五大功能,企業集團參與持有銀行業股份可充分利用其以下功能:一是將資金信貸關系內部化以減少交易成本和提升企業運營效益。鑒于財務費用在企業集團中占比較大,通過參股銀行股份將財務費用轉變為商業銀行的利潤進而轉化為集團自身的利潤就可有效減少企業財務費用支出;二是利用商業銀行吸收社會閑散資金和發放貸款的功能有利于促進集團企業“資源外取”戰略實現的同時,為企業集團的生產經營、建設開發投資等全面提供信貸服務;三是為構建以商業銀行為核心以證券、保險、租賃、基金等為主體的金融產業綜合平臺打下基礎,有利于充分發揮金融業務的協同效應;四是利用商業銀行巨大的籌資能力來促進企業收入的增長和資產規模的擴大,有利于塑造企業集團良好的社會形象,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五是鑒于銀行資本利潤率遠超產業資本利潤率,參股銀行業可明顯加速企業集團的資本累積過程。
五、我國企業集團產融結合可選擇的實現方式
作為一個高度壟斷并備受青睞的朝陽產業,金融業受到眾多大型企業集團的青睞,在實現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有效融合的道路上尚存在諸多難題,尤其對以產業為主的企業集團而言,其以何種方式進入金融領域實現產融結合是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結合國內外產融結合實踐經驗來看,企業集團實現產融結合可選擇以下三種方式:
1、兼并收購方式。該種方式可使企業集團快速獲取目標公司所擁有的某些專有權利,部分大型集團成長的過程中都可見大規模兼并收購的影子,如GE公司、海爾集團、東方集團、華能集團等都是通過兼并收購的方式快速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更加快捷地進入到金融領域,省去了諸多審批程序。兼并收購還使得企業集團可直接利用目標企業現有的優秀管理人員、業務人才及市場份額等優勢條件,避免因管理經驗和人才的缺乏導致產融結合戰略的失敗。該種方式成本相對較低,有助于企業集團“資源外取”戰略的順利實現。
2、發起組建方式。這在我國是一種實現產融結合的最基本方式,在政府許可范圍內可通過發起方式組建財務公司、證券公司、租賃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等,在極度嚴格的審批條件下還可申請設立控股或全資銀行,并通過控股證券公司或信托公司間接發起設立基金公司。該種方式門檻較高,監管較嚴,但可以將具有互補資源的合作伙伴聯合起來,形成共贏局面,有利于順利實現企業集團戰略目標。
3、股權劃撥方式。應適當賦予大型企業集團一些金融功能以全面促進其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有效融合,統籌安排并協調推進股權劃撥方式在促進企業集團產融結合方面的應用。考慮將一定規模的金融機構直接以股權劃撥的方式劃至部分大型企業集團名下,通過該方式使企業集團快速進入金融領域,健全企業集團的金融體系,在企業集團增加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利于促進企業改革和金融改革的發展,形成產業與金融融合的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1] 林非園.問道產業金融——中國財務公司功能及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2] 王麗霞.產融結合的意義及未來發展研究[J].金融經濟,2012,22(04):12-13.
[3] 趙昌文,朱鴻鳴.央企產融結合技術分析[J].上海國資,2013(0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