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峰+潘娣
摘 要 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宗旨是在課程設置上能夠充分體現人文與科學兩種文化在思想精髓上的融合,培養既有深厚人文精神又兼具現代科學精神的大學生。本文從高校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和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出發,分析了本科階段通識教育選修課的特點,并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為例,研究了本科階段通選課體系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于本科階段通選課課程體系建設的想法。
關鍵詞 通識教育 通選課 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高校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譯名。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通識教育與高等教育聯系起來后,對它的研究和討論越發深入?,F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始于1945 年美國哈佛大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的報告,是針對當時大學的學術分科過于專門化、知識被嚴重割裂等問題而提出來的。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專業性教育部分,與專業教育一起構成高等教育。通識教育面向所有大學生,并將受教育者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旨在培養能夠有效地思考,能夠清晰地與別人溝通思想,能夠認識普遍性價值的復合型人才。其內涵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通識教育要培養現代社會中的合格“公民”和“人”; 第二,通識教育要增強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使其具備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結構;第三,通識教育要進行基本能力的訓練,使學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結構和較強的能力素質。
2 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性
通識教育實施的主渠道是課程。①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是高校實施通識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高校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能夠讓學生在主修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跳出專業范圍,突破學科阻隔,了解其他學科的基本知識、思維方法和研究手段等內容,有利于開闊視野、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拓展專業知識、開啟思維之門。②二是能夠讓通識課程的任課老師從學生的感受出發,主動去了解其他專業的學科性質,不斷總結和完善教學方式,進而提升自身能力。三是通識課程的開設推動了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與貫通,為綜合交叉學科的發展進行了智力儲備。
3 本科階段通識教育選修課的特點
3.1 通選課具有相對靈活性
我國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分為公共必修課和通選課。公共必修課包括英語、計算機、體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等課程,主要受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與評價,這部分的課程體系已相對完善和固定。而通選課一般由高校根據本校實際情況自主設置,高校擁有相對充分的發揮空間,可以體現自身特色和教育取向,是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立的關鍵。
3.2 通選課具有明顯趨同性
本科階段的課程基本遵循《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進行設置。學科專業目錄除規定了 249 種專業外,還對每一種專業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其中就包含關于各專業的主干課程。比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地質工程專業,遵循專業目錄,其設置的專業主干課為結構力學、彈塑性力學基礎、土力學、巖體力學、水文地質學基礎、工程地質學基礎、巖土鉆掘工藝學、工程地質勘察等;還規定了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測量教學實習(1周)、地質認識與教學實習(6周)等。同樣的通選課的課程設置同樣受制于專業目錄——絕大多數高校沒有開設專業目錄以外的課程,③即使學生有需求,老師上不了,院系也無法承擔教學任務,導致了我國高校之間的通選課差異小,很難形成特色。
4 本科階段通選課體系的現狀
4.1 部分“985”工程大學通選課課程體系的基本情況
根據武書連等所著的2010中國大學評價及高校官網資料,對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中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廈門大學、重慶大學、蘭州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湖南大學等33所“985”工程高校的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研究(大學名稱以科研得分排序),其中,以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7所大學為代表的開設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高校,占21.2%;其次大連理工大學、重慶大學等4所大學開展素質教育,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復旦大學復旦學院等4所大學開設通識學院,兩種類型均占12.1%;第三是成立基礎學(課)部的高校,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四川大學等3所,占9.1%;最后是開設公共基礎課的高校,如天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2所,占6.1%。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13所大學,以公共必修加通選課的實施開展通識教育,占比最大,為39.4%。從上述數據上看,通選課是目前高校通識教育開展的最主要形式。
4.2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通選課的建立情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一致,采用公共必修加通選課的模式。為進一步拓寬基礎、強化素質、建立通識的跨學科基礎的教學體系,啟發學生思想,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出臺了通選課課程管理辦法。管理辦法規定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人文與藝術等課程類型及開課人數、學時、學分,并規定了通選課的考核和評定辦法。管理辦法特別強調:教師應避免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積極開展啟發式、研討式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使學習成為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過程,努力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12-2013學年度共開設通選課283門,占所有課程的5.5%,通選課學分累計為374分,為該學年學分總數的2.5%,滿足35760人次的選課需求。其中包括地球趣語、油氣地球化學分析前沿、應用地球物理導論、地震與地震災害、行星科學概論、油氣開采與集輸、地殼運動及地殼形變、數字地球技術與應用等依托現有專業優勢開設的通選課課程,更有根據野外工作經驗開設的野外生存體驗課和根據長期地質工作經驗開設的玉石及玉器賞析。endprint
5 關于本科階段通選課課程體系建設的想法
5.1 確立建設原則
通選課課程體系的建設要強調價值導向性,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和學識的培育,使學生具備跨學科的視角探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選課的建設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引導學生了解學科發展史、思想史和學科智慧;二是培養學生的思辨力和批判精神;三是加強學生對學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趨勢、新信息的認識;四是促進不同學科間交叉滲透;五是使學生自覺遵守人類社會形成的基本價值和規范;六是使學生在最基本的學科領域掌握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路和方法;七是啟迪智慧、拓展視野、有利用學生心智的健康發展。
5.2 調整教學計劃
作為選課的主要依據,教學計劃中規定的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相比,在本科教育中所占比例較小,同時,要求學生完成的公共必修課又占據了相當比例的學分(約 40~50 學分)。④因此,建議調整教學計劃,在課程設置上進一步改革。第一,在本科教學中,增加通識課程在畢業總學分中所占的比重;第二,在通識課程內部,通過將公共必修課中適合通選課要求的課程吸納到通選課體系中等多種途徑,適當減少公共必修課的數量,加強跨學科、探究性、綜合性等通選課的比重;第三,開展高校專業設置與調整管理新機制改革試點,增強高校專業建設自我規劃、自主管理、自我發展的責任和權利,加快完善學校專業調整與動態優化機制,允許高校根據自身的力量來自主設計新的通選課課程,為發展具有特色的通選課課程體系提供平臺。
5.3 完善課程內容
高等學校必須由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轉向“整體化、綜合化”的知識教育,創立跨學科的交叉和邊緣學科通選課課程,在文科和理科中篩選出靈活性較強的內容,可以進行文理融合,形成理工結合的新課程,以此來適應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綜合化發展要求,進而構建通識教育的立交橋。⑤高??梢酝ㄟ^開設少而精的高品質通選課,提升通識教育的教學效果,逐步改善通識教育課程“雜、亂、差”的地位和形象,使有限的通選課學分能夠真正地發揮作用。
6 簡短的研究結論
高校改革和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創新人才。高校辦得好壞,不在規模大小,關鍵是要辦出特色,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和風格。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對學科布局、專業設置、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實踐證明,不管什么樣的學科和專業都可以通過通識教育的實施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通識教育的范圍已經擴大到了大學教育的全體。當前,通選課課程體系的建設要明確目標和步驟,進一步體現基礎性、綜合性、多樣化的課程特點,不斷提升和完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通訊作者:潘娣
注釋
① 蔣宗珍.高校通識教育選修課程設置的現狀及改革[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8(2):86-88.
② 熊治平.關于高校開設通識選修課的幾點認識[J].中國大學教學,2009(4):41-42.
③ 孫鑫.本科階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以“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為例[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④ 焦煒.我國高等教育通識課程設置與實施的問題及對策——以蘭州大學為例[J].當代教育科學,2012(3):18-19,56.
⑤ 張亞群.大學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的特殊形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21-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