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娜 徐雯雯
【摘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商業銀行的支付、存貸等業務領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互聯網金融滿足小微企業和大眾的金融需求,拓展了金融服務領域,不僅是現有金融體系的一種有利補充,而且作為平行于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模式,是互聯網時代金融脫媒的具體表現。商業銀行應該以此為契機,改變高度依賴利差收入的經營模式,提高中間業務水平,推進與各方戰略伙伴等的深度合作,打造多元協調的收入增長模式,培養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金融脫媒 商業銀行經營 對策中間業務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異軍突起
時下互聯網金融發展如火如荼,互聯網金融的話題炙手可熱。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向傳統金融業務滲透,對現有金融模式產生很大的影響。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不同,不是簡單將業務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而是在金融領域的帶來的支付方式、投融資方式、理財方式的創新和突破。
一是在支付方面,第三方支付平臺作為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的資金“中間平臺”,較好地解決了資金安全和網絡支付問題,并且第三方支付企業還進行預付卡企業、銀行卡收單等業務。截至2013年底,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有250家,2013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53729.8億,同比增長46.8%,整體市場持續高速增長。
二是在網絡融資方面,以阿里小貸為例,憑借電子商務平臺掌握客戶的交易數據,準確掌握了客戶的信用水平和還款能力,風險的控制能力更強。截至2014年3月底,阿里小貸為超過了70萬家電子商務平臺的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提供融資服務,累計投放貸款超過1900億元。同時國內的P2P網貸網站數量近兩年迅速增長。據第一網貸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2月底,全國P2P網貸平臺共626家。
三是在線理財產品銷售方面,余額寶無縫對接天弘基金的增利寶,從而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同時客戶能隨時提取余額寶內的資金用于網上購物、支付寶轉賬等,提高收益的同時兼顧了資金的流動性。截至2014年6月底,余額寶規模為5741.6億人民幣,余額寶的用戶數目已突破一億關口。
互聯網金融服務的領域主要包括支付結算、網絡融資、理財領域等等。
二、互聯網金融是現有金融體系的有利補充
在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小微企業和普通民眾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各種金融交易,市場參與者更為大眾化,互聯網金融創造出的巨大效益更加普惠于普通民眾,是一種更為民主化的金融模式。
(一)互聯網金融提高了金融的普惠程度
互聯網與金融的深度碰撞、現代信息科技與金融的滲透融合已然成為現代金融業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互聯網金融提高了金融的普惠程度,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明顯提高。
1.聯網金融實現信息的有效分享,有效控制信貸風險。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中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資金融通時的信息不對稱,互聯網金融的出現降低了資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互聯網金融的優勢是大數據,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為代表的電商企業依托其掌握的交易數據和信用信息優勢,進行內部的信用評級問題和風險計算。阿里小貸管理層稱,該公司已實現單筆信貸成本2.3元、客戶3分鐘獲貸、不良率低于1%。
2.互聯網金融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服務于實體經濟。近年來,P2P網貸平臺、阿里小額貸款以及電子商務企業的供應鏈金融等新興互聯網金融都不約而同的瞄準中小企業市場。電商信貸模式、P2P網絡貸款模式、眾籌模式等互聯網金融信貸業務作為一種新型的信貸方式,其擴大了信貸對象的范圍,使得許多小型企業可以獲得融資渠道。
3.互聯網金融滿足了碎片化理財需要,拓展金融服務的領域。互聯網金融有效的整合了交易、支付和理財等業務。互聯網金融理財模式是對傳統理財模式的有力補充,有效的提升了理財活動的便捷性。余額寶規定最低的投資額是1元,大大降低了理財產品的門檻,調動大眾的理財積極性。
(二)互聯網金融引發新一輪金融脫媒
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對金融脫媒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互聯網金融高效率開發貼近用戶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模式,對商業銀行的存貸、支付業務領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互聯網金融創新再掀金融脫媒浪潮。
互聯網金融模式通過搭建高效便捷的信息交易平臺不斷弱化金融中介的作用,是一種金融脫媒的行為。最早的金融脫媒現象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大企業紛紛擺脫商業銀行中介,在市場上發行債券、股票和短期商業票據進行融資,銀行面臨著存款的轉移和貸款需求的減少,這可視為第一輪的金融脫媒過程。而互聯網金融的異軍突起,資金供求雙方不再需要銀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機構撮合,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去中介化作用明顯。一些研究者甚至將其上升為平行于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模式,即依靠互聯網擺脫金融中介機構的新模式,它與傳統金融行業形成了相互博弈,相互促進,有益補充了現有的金融體系。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型金融形式,是傳統金融體系的一種有力補充,對服務實體經濟有積極的促進意義。互聯網金融與銀行業應該做到相互滲透融合,共同發展,從而形成更加充分的競爭,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服務于大眾,使小微企業、個體創業者和居民個人等金融弱勢群體普遍受益。
三、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發展的建議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搶奪了銀行客戶資源,顛覆了銀行傳統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給商業銀行帶了挑戰。伴隨著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資金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明顯降低,商業銀行的中介功能逐漸的弱化。但商業銀行本身具有無可匹敵的資金實力,擁有基礎設施完善,物理網點分布廣泛,誠信度高等優勢,商業銀行應該結合自身的優勢,應對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到來的沖擊。
(一)改變傳統理念,提高中間業務水平
互聯網金融出現,將給商業銀行變革的動力,商業銀行需要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創新發展。商業銀行應該強化核心業務的領先優勢,改變高度依賴利差收入的經營模式,加大和擴展中間業務。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品種繁多,通過中間業務的發展,促進商業銀行業務收入結構的多元化,打造多元協調的收入增長模式,帶動存貸款業務的發展,培育核心競爭能力,改善金融服務,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推進與戰略伙伴的深度合作,打造“金融超市”
從余額寶式的基金銷售方式來看,商業銀行在與基金公司的合作僅僅停留在代銷的基礎上,沒有深度發掘可贏利點。商業銀行應該推進綜合經營,通過與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戰略伙伴的深度合作,積極實踐綜合經營,打造“金融超市”。商業銀行應該敏銳的觀察客戶需要,提升客戶體驗,切實給客戶帶來便捷性,拓展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空間,提高盈利水平。
(三)加強與電商和小額貸款公司的合作,達到互利共贏
目前,大企業信貸市場萎縮,商業銀行的貸款結構將發生很大變化。從國際經驗看,最后信貸市場將集中在中小企業和個人零售客戶。中小企業占一國企業的絕大多數,它必然是商業銀行重要的服務對象,并且中小企業客戶和零售客戶有迫切的投融資需求,商業銀行應積極加強與電商和小額貸款公司的合作。將貸款打包出售給小額貸款公司,而由小額貸款公司做零售,達到互利共贏。商業銀行通過與電商平臺的合作,借助電商平臺的大數據資源,雙方各司其職,開拓小微貸款的發展之路。
(四)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提升客戶的體驗
互聯網金融具有參與度更高、透明度更強、操作更便捷使客戶享受到了全新的體驗,傳統商業銀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應重視為客戶提供更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務,來避免客戶的大量流失。商業銀行應該簡化業務操作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提升客戶的體驗,以客戶為中心,開發出更多的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金融產品。充分整合客戶結算、融資、理財等多元需求,為客戶提供一攬子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J].金融實務,2013.5(441).
[3]陶婭娜.互聯網金融發展[J].金融發展評論,2013(11).
[4]陳一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現狀與發展建議[J].金融發展評論,2013(12).
[5]葛兆強.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十論[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基金項目:該文系2013年度天津市社科規劃項目《構建濱海新區新型資本市場體系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TJYY13-024。
作者簡介:孫可娜(1954-),女,漢,天津,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研究;徐雯雯(1989-),女,漢,山東威海,在校研究生,本科,研究方向:金融管理與金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