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格
摘 要: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驅動力是科技創新,勞動力大軍在嚴格訓練下的創造力與技能水平決定了各國科技的創新力度及企業的競爭力和產品質量。作為創造性人才、創新型人才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主體,高等教育系統面臨觀念、制度的先行變革,以及培養對象的終身化,專業設置面向產業鏈,行業、企業成培養主體等轉型需要。
關鍵詞: 第三次工業革命 高技能人才 高等教育 轉型需要
這兩年,以美國著名趨勢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杰里米·里夫金為代表的學者關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呼聲,在全球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事實上,很多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積極部署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戰略。很多外國媒體認為,作為全球制造中心的中國將是這一場新工業革命的最大受害者。我們無須過多恐慌,重要的是認識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征及第三次工業革命將以什么樣的技術和什么樣的方式重構傳統工業,并深刻地認識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驅動力是科技創新,而勞動力大軍在嚴格訓練下的創造力與技能水平決定了各國科技創新的力度、企業的競爭力和產品的質量,高等教育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亟須的創造性人才、創新型人才及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主體,將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進程中的中心力量。因此,有必要在全球化視野里思考我國高等教育如何應對才能順應潮流、趁勢而上,為我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孕育、發起及參與提供強大的支撐力量。
一、第三次工業革命來襲
杰里米·里夫金認為歷史上數次重大的經濟革命都是在新的通信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之際發生的。以報紙、雜志及書籍等印刷材料為主的信息傳播工具與燃燒煤、碳為主的蒸氣動力技術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得19世紀的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從以馬車為主要代步工具的時代邁入以煤炭為動力的蒸氣鐵路時代。而電信技術(電視、電話、收音機)與燃油內燃機(石油、天然氣、電能等化石能源)的結合產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人們踏入了石油經濟與汽車時代。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帶來什么呢?里夫金認為,新的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已經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創造了許多新的商業形式,但是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本身并沒有造就新的工業革命,只有當互聯網技術和新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結合,才會引起第三次工業革命。
1.第三次工業革命來臨的顛覆性突破點:新能源技術。
新能源形式指能取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生物燃料、海浪、潮汐等),新能源技術設想的狀態是利用新技術將每一棟建筑、每一條道路轉化為微型發電廠,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在家中、辦公室和工廠里生產自己的可再生能源,再在每一棟建筑物及基礎設施中使用氫和其他儲存技術,以存儲間歇式能源,再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大區域的電力網轉化為能源共享網絡,這一共享網絡的工作原理類似于互聯網,成千上萬的建筑能夠就地產出少量能源,這些能源多余的部分既可以被電網回收,又可以直接通過聯網實現大區域共享。將運輸工具轉向插電式及燃料電池動力車,這種電動車需要的電可以通過洲與洲之間共享的電網平臺進行買賣。新能源系統技術的突破:一在于將現有應用于互聯網上的分布式技術和分散式合作技術應用于能源的分布和集中上,二是取決于氫或者其他更強大的能源儲存技術能夠得到突破,三是取決于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用新技術改建現有建筑、公路和電網系統。一旦這三方面的技術得到突破,第三次工業革命將以燎原之勢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2.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發動機:云智慧技術。
“云智慧技術”是以虛擬儀器技術+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軟件制造為支撐的新技術。云智慧儀器是應用大量軟件和嵌入式系統發展人腦工程的各種專家系統、IV 技術與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網絡高性能數采儀、智能傳感器等高端技術融合在一起,形成云智慧測試系統,并使之成為未來智慧機器人的核心。凡是信息量高度密集、需要更多智慧的核心控制關鍵部件,都可用軟件和嵌入式電子芯片制造,統稱為“ 軟件制造”。軟件制造將取代大量傳統的高端硬件制造。其特點是高端制造業的產品越來越小巧、越來越精致,省電省材料,軟件幾乎可以制造“一切”、用于“一切”。信息化、數字化改變了照片、書本、地圖、電影、電視、電報、傳真、唱片、錄音機、錄像機、放像機等,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應用“軟件制造”,現在很多東西都集中到了“手機”之中, 集中到了U 盤之中 ,智能儀表的大量產生將使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電表、水表、燃氣表、溫度表等全部智能化,人們將會改變讀電表、抄電表、讀水表、抄水表等勞動,即從軟件制造儀器到軟件可用于整個制造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
3.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基石:新材料技術。
納米材料、工程塑料、樹脂和碳纖維等合成材料和聚合物正在取代傳統鋼鐵和合金,飛速發展的材料科學使得工程師們即將從分子結構進行設計、建造,優化功能,甚至創造新材料,從而顯著提高質量、減少浪費。原材料的革命性突破對于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4.第三次工業革命最具標志性的生產工具:3D打印技術。
傳統制造技術是“減材制造技術”,3D打印則是“增材制造技術”,它具有制造成本低、生產周期短等明顯優勢,被喻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最具標志性的生產工具。3D打印技術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構造物體的技術。按照傳統制造方法,制造一個普通的物體大約需要七八道工序:繪制草圖、制作泥模、雕刻物體原型、生產出磨具、用壓力將熔化的塑料或金屬注進磨具,再冷卻成型……而3D打印只需在電腦中繪制一個物體三維圖,按下“確定鍵”,一個實實在在的物品就可“打印”出來,這一新的生產方式需要的原材料只有傳統生產方式的十分之一,能源消耗也遠低于傳統工廠式生產,大大降低了成本。如果有一天,3D打印機能夠打印鋼鐵、合金、鈦金或者新材料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納米材料能變得像鋼鐵一樣堅硬),那么3D打印技術將完全改變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經濟學人》指出,3D打印技術將使工廠徹底告別車床、鉆頭、沖壓機、制模機等傳統工具,這種更加靈活、投入更少的生產方式便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到來的標志,傳統制造業將逐漸失去競爭力,數字化、人工智能化制造與新型材料將廣為應用。
從本質來講,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軟件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的新一輪技術和產業革命,它以“制造業數字化”為核心,以科學技術的集成創新為特點。
二、第三次工業革命對勞動力的新需求
當前信息技術、智能技術、以納米為代表的新材料及3D打印等一系列技術變革和科技創新已經使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孕育發展到了一個臨界點,一旦關鍵要素“能源互聯網”技術得到突破,第三次工業革命之火將勢如燎原讓全球工業發展方向發生巨變。
1.未來工業發展將呈現出四個新畫面。
(1)人類如何生產能源:在新時代,數以億計的人們將在自己家里、辦公室里、工廠里利用能源便攜器,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聯網”上與大家分享,就像我們現在在網上發布、分享消息一樣。任何一個能源生產者都能將生產的能源通過一種外部網格式的智能型分布式電力系統與他人分享。
(2)未來的新工廠:未來的工廠不會有積滿灰塵的機器,機器邊上也不會站著滿身油污、穿著工裝褲的工人。工廠里面的機器將非常干凈,而且幾乎都是無人看管的。事實上,日本已經出現了全部由機器人上崗的不需要燈光的全息工廠。大多數工作將不在工廠現場進行,而是在附近的辦公室里面,辦公室里面滿是設計師、工程師、IT專家、物流專家與市場專員和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員。
(3)如何生產產品:人人都可以在網站上購買其他人設計的產品圖樣,也可以把自己的設計上傳到電腦上,利用3D打印機(自己家里的或者是某個工廠)在自己的電腦前用鼠標輕輕一按確定就可以打印出自己想要的物品。
(4)未來的運輸工具:道路上行駛的將都是使用清潔能源的插電式及燃料電池的動力車。
2.三個新方向。
一是更加有效的技術將替代人力。隨著智能技術的進步,更加有效的技術將替代人力,從1995年~2002年,世界20個最大經濟體的制造業崗位減少了3100萬個,然而生產力上升了4.3%,全球工業產值增加了30%。在1982年~2002年間,美國鋼鐵產量從7500萬噸增加到了1.02億噸,工人數量則從28.9萬人下降到了7.4萬人。隨著智能技術代替大規模的人類勞動,制造業生產力普遍迅速提高,即使在最貧窮的國家里,最廉價的勞工也不如替代他們的智能技術廉價、高效。預計到2040年,全球制造業工人數量將從目前的1.63億下降到幾百萬,大部分工作崗位將消失。
二是現有很多工種將消失。對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產生的石油公司、汽車公司、電話公司、能源和電力公司、建筑公司和房地產公司而言,其石油加工、汽車生產、公路修筑、電話鋪設和電力網絡、修建城郊社區等商業行為將面臨巨大改變,要么改變,要么滅亡。正如曾經取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電報公司。音樂和電子書的免費下載和博客的出現給唱片業和出版業這些傳統工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可以想象,綠色能源、3D生產帶來的影響。在農業機械和化學品代替人類勞動發揮作用時,成百萬上千萬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在工廠里從事技術性或非技術性工作。接著,在工廠實現自動化生產后,上百萬的藍領工人換上了襯衫,提高了技能,成了白領隊伍的一部分,供職于快速發展的服務行業。同樣,在智能技術應用于服務行業,大規模取代人力勞動時,勞動大軍又轉移到關愛產業和體驗領域,如醫療保健業、社會工作、娛樂業及旅游業。然而如今,農業、工業、服務業、關愛和體驗業這四大部門都將以精良的高科技人才和尖端的智能技術取代大量的雇用勞動力。
三是將會有很多新興產業。可再生能源的轉變、分散式生產、儲存、分配和交通工具改用插電式電動車和燃料電池作為新經濟系統的五大支柱將創造數以千計的新行業,將帶來數百萬的新企業,即可帶來成億萬計的可持續發展的工作職位。例如,2003年,德國的傳統能源產業(如煤炭、石油、天然氣及鈾燃料)為民眾提供了26萬個就業機會。而2007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為德國提供了24.93萬個就業機會,而此時,可再生能源僅占能源總消耗量的10%。第三次工業革命在清潔能源、綠色建筑、電子通信、微型發電系統、分散式的IT網絡、插電式和生物電池交通工具、可持續化學、納米技術、無碳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等各個領域風起云涌的體系。必將帶來新型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大量出現。
任何一次工業革命都是對勞動力的解放, 與此同時又提高了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勞動力掌握機器操作,第二次工業革命要求勞動力高效率地生產。而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除了某些生產任務因太過精巧而機器人無法操作需轉包給擁有廉價勞動力的國家外,大部分生產工作將由機器人承擔完成。未來工廠對操作者體力的要求越來越低,而對工作群體受教育程度和腦力要求越來越高。人們為機器人編程,21世紀是高科技專業化人才設計監控智能技術系統的時代。需要一批精良的高科技策劃團隊和大量高級技工共同合作。高中和大學都需要開始培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勞動力,課程安排需要將重點轉移到前沿信息、納米技術、生物科技、地球科學、生態學、系統理論及各種職業技能上,知識型員工成為核心競爭資源。可以預見,從事制造行業的勞動力人數將大幅減少, 而剩余勞動力則需要成為機器維護員、軟件設計者, 通過操縱智能軟件、管理機器人完成生產任務。 這種生產方式下, 生產人員需要有很高的知識水平和技能。 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也要求勞動力有良好的設計能力與創意。在嚴格訓練下的創造力和應對變化的能力成了新變革中需要的特質,而這可能正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
三、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培養人才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時,中國正處于封建社會末期,正是最封閉的時候,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誕生,培養的大多是文人,還沒有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意識。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時候,我國正受各國列強的欺壓,為獨立而戰,大學正處于發展的初期,沒有成規模。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中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一是我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有了一定的基礎設施,二是我們擁有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和職業教育規模。尤其近五六十年為了國家建設的需要培養了大量工程科技類人才。據統計, 從2000年至2013年共14年的時間里,我國高校的畢業生總人數達到了5943萬人,培養的各類理工類人才就近3000萬人,為國家經濟發展與建設提供了強大的人力支持。 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的市場化和高等教育發展的計劃化導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協調性較差,現如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脫軌、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崗位脫軌、大學課程內容與工作過程脫軌等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逼近,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工業發展需要的契合度將變得更為重要。“能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卻是應對變化能力最強的”。中國必須全面擁抱第三次工業革命,已有的國民經濟基礎、完善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系統及龐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已經為我們全面參與甚至領跑第三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可能,未來的關鍵將集中反映在“如何培養出適應第三次工業革命需要的創造性人才(創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服務類人才”上。作為創造性人才、創新型人才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主體,高等教育系統面臨觀念、制度的先行變革,以及培養對象的終身化,專業設置面向產業鏈,行業、企業成培養主體等轉型需要。
參考文獻:
[1]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 張體偉(譯).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M].中信出版社,2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13年校高教重點課題《高等教育后大眾化階段首都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2013GJZD02)與北京市屬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項目《我國高等教育后大眾化進程及發展模式研究》(課題編號:SM201411232008)的中期研究成果。
從本質來講,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軟件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的新一輪技術和產業革命,它以“制造業數字化”為核心,以科學技術的集成創新為特點。
二、第三次工業革命對勞動力的新需求
當前信息技術、智能技術、以納米為代表的新材料及3D打印等一系列技術變革和科技創新已經使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孕育發展到了一個臨界點,一旦關鍵要素“能源互聯網”技術得到突破,第三次工業革命之火將勢如燎原讓全球工業發展方向發生巨變。
1.未來工業發展將呈現出四個新畫面。
(1)人類如何生產能源:在新時代,數以億計的人們將在自己家里、辦公室里、工廠里利用能源便攜器,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聯網”上與大家分享,就像我們現在在網上發布、分享消息一樣。任何一個能源生產者都能將生產的能源通過一種外部網格式的智能型分布式電力系統與他人分享。
(2)未來的新工廠:未來的工廠不會有積滿灰塵的機器,機器邊上也不會站著滿身油污、穿著工裝褲的工人。工廠里面的機器將非常干凈,而且幾乎都是無人看管的。事實上,日本已經出現了全部由機器人上崗的不需要燈光的全息工廠。大多數工作將不在工廠現場進行,而是在附近的辦公室里面,辦公室里面滿是設計師、工程師、IT專家、物流專家與市場專員和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員。
(3)如何生產產品:人人都可以在網站上購買其他人設計的產品圖樣,也可以把自己的設計上傳到電腦上,利用3D打印機(自己家里的或者是某個工廠)在自己的電腦前用鼠標輕輕一按確定就可以打印出自己想要的物品。
(4)未來的運輸工具:道路上行駛的將都是使用清潔能源的插電式及燃料電池的動力車。
2.三個新方向。
一是更加有效的技術將替代人力。隨著智能技術的進步,更加有效的技術將替代人力,從1995年~2002年,世界20個最大經濟體的制造業崗位減少了3100萬個,然而生產力上升了4.3%,全球工業產值增加了30%。在1982年~2002年間,美國鋼鐵產量從7500萬噸增加到了1.02億噸,工人數量則從28.9萬人下降到了7.4萬人。隨著智能技術代替大規模的人類勞動,制造業生產力普遍迅速提高,即使在最貧窮的國家里,最廉價的勞工也不如替代他們的智能技術廉價、高效。預計到2040年,全球制造業工人數量將從目前的1.63億下降到幾百萬,大部分工作崗位將消失。
二是現有很多工種將消失。對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產生的石油公司、汽車公司、電話公司、能源和電力公司、建筑公司和房地產公司而言,其石油加工、汽車生產、公路修筑、電話鋪設和電力網絡、修建城郊社區等商業行為將面臨巨大改變,要么改變,要么滅亡。正如曾經取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電報公司。音樂和電子書的免費下載和博客的出現給唱片業和出版業這些傳統工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可以想象,綠色能源、3D生產帶來的影響。在農業機械和化學品代替人類勞動發揮作用時,成百萬上千萬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在工廠里從事技術性或非技術性工作。接著,在工廠實現自動化生產后,上百萬的藍領工人換上了襯衫,提高了技能,成了白領隊伍的一部分,供職于快速發展的服務行業。同樣,在智能技術應用于服務行業,大規模取代人力勞動時,勞動大軍又轉移到關愛產業和體驗領域,如醫療保健業、社會工作、娛樂業及旅游業。然而如今,農業、工業、服務業、關愛和體驗業這四大部門都將以精良的高科技人才和尖端的智能技術取代大量的雇用勞動力。
三是將會有很多新興產業。可再生能源的轉變、分散式生產、儲存、分配和交通工具改用插電式電動車和燃料電池作為新經濟系統的五大支柱將創造數以千計的新行業,將帶來數百萬的新企業,即可帶來成億萬計的可持續發展的工作職位。例如,2003年,德國的傳統能源產業(如煤炭、石油、天然氣及鈾燃料)為民眾提供了26萬個就業機會。而2007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為德國提供了24.93萬個就業機會,而此時,可再生能源僅占能源總消耗量的10%。第三次工業革命在清潔能源、綠色建筑、電子通信、微型發電系統、分散式的IT網絡、插電式和生物電池交通工具、可持續化學、納米技術、無碳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等各個領域風起云涌的體系。必將帶來新型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大量出現。
任何一次工業革命都是對勞動力的解放, 與此同時又提高了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勞動力掌握機器操作,第二次工業革命要求勞動力高效率地生產。而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除了某些生產任務因太過精巧而機器人無法操作需轉包給擁有廉價勞動力的國家外,大部分生產工作將由機器人承擔完成。未來工廠對操作者體力的要求越來越低,而對工作群體受教育程度和腦力要求越來越高。人們為機器人編程,21世紀是高科技專業化人才設計監控智能技術系統的時代。需要一批精良的高科技策劃團隊和大量高級技工共同合作。高中和大學都需要開始培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勞動力,課程安排需要將重點轉移到前沿信息、納米技術、生物科技、地球科學、生態學、系統理論及各種職業技能上,知識型員工成為核心競爭資源。可以預見,從事制造行業的勞動力人數將大幅減少, 而剩余勞動力則需要成為機器維護員、軟件設計者, 通過操縱智能軟件、管理機器人完成生產任務。 這種生產方式下, 生產人員需要有很高的知識水平和技能。 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也要求勞動力有良好的設計能力與創意。在嚴格訓練下的創造力和應對變化的能力成了新變革中需要的特質,而這可能正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
三、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培養人才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時,中國正處于封建社會末期,正是最封閉的時候,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誕生,培養的大多是文人,還沒有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意識。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時候,我國正受各國列強的欺壓,為獨立而戰,大學正處于發展的初期,沒有成規模。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中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一是我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有了一定的基礎設施,二是我們擁有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和職業教育規模。尤其近五六十年為了國家建設的需要培養了大量工程科技類人才。據統計, 從2000年至2013年共14年的時間里,我國高校的畢業生總人數達到了5943萬人,培養的各類理工類人才就近3000萬人,為國家經濟發展與建設提供了強大的人力支持。 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的市場化和高等教育發展的計劃化導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協調性較差,現如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脫軌、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崗位脫軌、大學課程內容與工作過程脫軌等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逼近,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工業發展需要的契合度將變得更為重要。“能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卻是應對變化能力最強的”。中國必須全面擁抱第三次工業革命,已有的國民經濟基礎、完善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系統及龐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已經為我們全面參與甚至領跑第三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可能,未來的關鍵將集中反映在“如何培養出適應第三次工業革命需要的創造性人才(創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服務類人才”上。作為創造性人才、創新型人才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主體,高等教育系統面臨觀念、制度的先行變革,以及培養對象的終身化,專業設置面向產業鏈,行業、企業成培養主體等轉型需要。
參考文獻:
[1]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 張體偉(譯).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M].中信出版社,2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13年校高教重點課題《高等教育后大眾化階段首都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2013GJZD02)與北京市屬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項目《我國高等教育后大眾化進程及發展模式研究》(課題編號:SM201411232008)的中期研究成果。
從本質來講,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軟件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的新一輪技術和產業革命,它以“制造業數字化”為核心,以科學技術的集成創新為特點。
二、第三次工業革命對勞動力的新需求
當前信息技術、智能技術、以納米為代表的新材料及3D打印等一系列技術變革和科技創新已經使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孕育發展到了一個臨界點,一旦關鍵要素“能源互聯網”技術得到突破,第三次工業革命之火將勢如燎原讓全球工業發展方向發生巨變。
1.未來工業發展將呈現出四個新畫面。
(1)人類如何生產能源:在新時代,數以億計的人們將在自己家里、辦公室里、工廠里利用能源便攜器,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聯網”上與大家分享,就像我們現在在網上發布、分享消息一樣。任何一個能源生產者都能將生產的能源通過一種外部網格式的智能型分布式電力系統與他人分享。
(2)未來的新工廠:未來的工廠不會有積滿灰塵的機器,機器邊上也不會站著滿身油污、穿著工裝褲的工人。工廠里面的機器將非常干凈,而且幾乎都是無人看管的。事實上,日本已經出現了全部由機器人上崗的不需要燈光的全息工廠。大多數工作將不在工廠現場進行,而是在附近的辦公室里面,辦公室里面滿是設計師、工程師、IT專家、物流專家與市場專員和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員。
(3)如何生產產品:人人都可以在網站上購買其他人設計的產品圖樣,也可以把自己的設計上傳到電腦上,利用3D打印機(自己家里的或者是某個工廠)在自己的電腦前用鼠標輕輕一按確定就可以打印出自己想要的物品。
(4)未來的運輸工具:道路上行駛的將都是使用清潔能源的插電式及燃料電池的動力車。
2.三個新方向。
一是更加有效的技術將替代人力。隨著智能技術的進步,更加有效的技術將替代人力,從1995年~2002年,世界20個最大經濟體的制造業崗位減少了3100萬個,然而生產力上升了4.3%,全球工業產值增加了30%。在1982年~2002年間,美國鋼鐵產量從7500萬噸增加到了1.02億噸,工人數量則從28.9萬人下降到了7.4萬人。隨著智能技術代替大規模的人類勞動,制造業生產力普遍迅速提高,即使在最貧窮的國家里,最廉價的勞工也不如替代他們的智能技術廉價、高效。預計到2040年,全球制造業工人數量將從目前的1.63億下降到幾百萬,大部分工作崗位將消失。
二是現有很多工種將消失。對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產生的石油公司、汽車公司、電話公司、能源和電力公司、建筑公司和房地產公司而言,其石油加工、汽車生產、公路修筑、電話鋪設和電力網絡、修建城郊社區等商業行為將面臨巨大改變,要么改變,要么滅亡。正如曾經取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電報公司。音樂和電子書的免費下載和博客的出現給唱片業和出版業這些傳統工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可以想象,綠色能源、3D生產帶來的影響。在農業機械和化學品代替人類勞動發揮作用時,成百萬上千萬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在工廠里從事技術性或非技術性工作。接著,在工廠實現自動化生產后,上百萬的藍領工人換上了襯衫,提高了技能,成了白領隊伍的一部分,供職于快速發展的服務行業。同樣,在智能技術應用于服務行業,大規模取代人力勞動時,勞動大軍又轉移到關愛產業和體驗領域,如醫療保健業、社會工作、娛樂業及旅游業。然而如今,農業、工業、服務業、關愛和體驗業這四大部門都將以精良的高科技人才和尖端的智能技術取代大量的雇用勞動力。
三是將會有很多新興產業。可再生能源的轉變、分散式生產、儲存、分配和交通工具改用插電式電動車和燃料電池作為新經濟系統的五大支柱將創造數以千計的新行業,將帶來數百萬的新企業,即可帶來成億萬計的可持續發展的工作職位。例如,2003年,德國的傳統能源產業(如煤炭、石油、天然氣及鈾燃料)為民眾提供了26萬個就業機會。而2007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為德國提供了24.93萬個就業機會,而此時,可再生能源僅占能源總消耗量的10%。第三次工業革命在清潔能源、綠色建筑、電子通信、微型發電系統、分散式的IT網絡、插電式和生物電池交通工具、可持續化學、納米技術、無碳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等各個領域風起云涌的體系。必將帶來新型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大量出現。
任何一次工業革命都是對勞動力的解放, 與此同時又提高了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勞動力掌握機器操作,第二次工業革命要求勞動力高效率地生產。而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除了某些生產任務因太過精巧而機器人無法操作需轉包給擁有廉價勞動力的國家外,大部分生產工作將由機器人承擔完成。未來工廠對操作者體力的要求越來越低,而對工作群體受教育程度和腦力要求越來越高。人們為機器人編程,21世紀是高科技專業化人才設計監控智能技術系統的時代。需要一批精良的高科技策劃團隊和大量高級技工共同合作。高中和大學都需要開始培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勞動力,課程安排需要將重點轉移到前沿信息、納米技術、生物科技、地球科學、生態學、系統理論及各種職業技能上,知識型員工成為核心競爭資源。可以預見,從事制造行業的勞動力人數將大幅減少, 而剩余勞動力則需要成為機器維護員、軟件設計者, 通過操縱智能軟件、管理機器人完成生產任務。 這種生產方式下, 生產人員需要有很高的知識水平和技能。 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也要求勞動力有良好的設計能力與創意。在嚴格訓練下的創造力和應對變化的能力成了新變革中需要的特質,而這可能正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
三、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培養人才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時,中國正處于封建社會末期,正是最封閉的時候,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誕生,培養的大多是文人,還沒有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意識。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時候,我國正受各國列強的欺壓,為獨立而戰,大學正處于發展的初期,沒有成規模。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中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一是我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有了一定的基礎設施,二是我們擁有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和職業教育規模。尤其近五六十年為了國家建設的需要培養了大量工程科技類人才。據統計, 從2000年至2013年共14年的時間里,我國高校的畢業生總人數達到了5943萬人,培養的各類理工類人才就近3000萬人,為國家經濟發展與建設提供了強大的人力支持。 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的市場化和高等教育發展的計劃化導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協調性較差,現如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脫軌、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崗位脫軌、大學課程內容與工作過程脫軌等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逼近,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工業發展需要的契合度將變得更為重要。“能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卻是應對變化能力最強的”。中國必須全面擁抱第三次工業革命,已有的國民經濟基礎、完善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系統及龐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已經為我們全面參與甚至領跑第三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可能,未來的關鍵將集中反映在“如何培養出適應第三次工業革命需要的創造性人才(創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服務類人才”上。作為創造性人才、創新型人才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主體,高等教育系統面臨觀念、制度的先行變革,以及培養對象的終身化,專業設置面向產業鏈,行業、企業成培養主體等轉型需要。
參考文獻:
[1]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 張體偉(譯).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M].中信出版社,2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13年校高教重點課題《高等教育后大眾化階段首都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2013GJZD02)與北京市屬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項目《我國高等教育后大眾化進程及發展模式研究》(課題編號:SM201411232008)的中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