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暢
摘要:作為大學文化的載體之一,校園話劇體現出藝術審美的顯性特征,同時因其構筑的文化育人場域,在提升當代大學生責任與使命意識、對生命的敬畏感、與人為善的德性、高雅的審美情趣、直面現實的實踐品格等方面發揮著隱性作用。文章在界定高校語境中話劇的基礎上,剖析校園話劇對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機制,并指出可能的強化策略。
關鍵詞:戲劇藝術;藝術教育;校園話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作用
中圖分類號:J80文獻標識碼:A
Impact of Campus Drama upon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I Chang
(School of Marxism,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一、高校語境下話劇的傳統與現狀
中國戲劇主要包括戲曲和話劇。話劇是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歐洲各國通稱戲劇,但與中國固有的傳統戲劇不同,話劇是20世紀從西方引入中國的“舶來品”。 20世紀初到“五四”前,話劇稱“文明新戲”,“五四”以后,主要是引自西方的現實主義戲劇,稱為“新劇”。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戲劇”這個稱謂基本等同于后來的“話劇”。1928年起,經洪深提議,將這種主要運用對話和動作表情來傳情達意的戲劇樣式稱為“話劇”,到如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
中國的話劇始于校園,校園話劇是中國最早的話劇形式,它直接推進了中國現代話劇的誕生。校園話劇的濫觴與演進過程是與中國現代教育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同步的。只不過最初的話劇帶有西方基督教的文化背景,1899年11月上海基督教約翰書院的學生于圣誕節晚會上演出了自己編排的《時事新戲》,這是最早的學生演劇活動。[1]繼教會學校的圣誕節演出活動之后, 天津南開學校在校長張伯苓的主持下開創了每年一度的校慶紀念日演劇活動, 自編自演“新劇”。張伯苓把戲劇原理與教育原理相貫通, 把引導學生參加校園戲劇活動作為培育人才的手段, 在我國首創了把校園戲劇納入整個教育體制這樣一種現代教育方式。
校園話劇是校園戲劇一種重要形式,既是藝術范疇中的戲劇文化組成部分,又屬于文化范疇中的校園文化樣式。
在我國高校語境下,校園話劇的發展與我國近代史的發展也具有邏輯的一致性。1907年中國留日學生組成的“春柳社”在東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部,對我國現代話劇的產生起到了開創性的作用。話劇得到了當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南開大學等大多數大學的積極響應,而話劇在校園的普及和推廣抵制了當時戲劇的商業庸俗化傾向。在上世紀20年代,復旦劇社在選擇優秀改譯劇本及進行社會公演、推行男女合演等舉措,為中國話劇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照。[2]
高校校園話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發揮過積極的宣傳動員作用。抗日戰爭爆發后,共同抗日的多種話劇吸引和教育了廣大學生投筆從戎走上了革命和抗戰的戰場。新中國建立后,絕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學生劇社,校園話劇在宣傳新中國的新人新事和新觀念、教育人民和大學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改革開放后,校園話劇得以恢復和發展,在顯示高校校園文化的品味、增強高校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大學生高雅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高校校園話劇由自生自滅發展到初步建立發展機制的過程,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廣州等地有經常性的校園話劇演出活動。通過全國性的“大學生戲劇節”及各地的大學校園戲劇專場演出,校園話劇不斷得以發展。
在經濟物質利益和光電技術的擠壓下,當今話劇的純粹性越來越稀薄,更多地剩余在了大學校園。話劇整體的不景氣由此和相對活躍的校園話劇活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當前,大多數高校主要依托話劇社團來開展活動,從劇本、舞臺、音樂到演員,全部程序和環節都由大學生們自己策劃和組織。高校話劇社團在其他高校的巡演也構成校園話劇的一種發展方式。盡管對照專業話劇院團所排演的一些劇目是非專業、職業化的,但高校話劇卻因為富有啟發和青春沖擊力而成為當代話劇發展的基礎和希望。
當然,高校話劇的存在也面臨諸多困境。從校園戲劇藝術活動的規律看,高校話劇發展需要學校相關領導和主管部門的重視和多方面硬件的支持,但學校認知偏差、組織乏力、專業指導不足、資金短缺成為影響話劇發展及發揮應有作用的因素,從而不可避免地消減了話劇的質量以及學生的創新積極性。而從校園文化發展的環境看,話劇的發展也出現了因當前社會和網絡低俗文化盛行、大學生審美情趣低俗化而彰顯的媚俗趨勢,導致高雅經典話劇演出逐漸褪色而代之以模仿惡搞的低俗拙劣表演秀。
二、校園話劇的藝術特性及其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園話劇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并體現出藝術審美的顯性特征,以及通過觀眾無意識的心理反應機制來發揮作用的隱性特征。如同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校園話劇從來都具有基于多重藝術特性的綜合作用,不僅是大學生完整人格養成的一種載體,同時對于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人文精神等文化素質提升以及校園文化建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由此具有靈活性和開放性的話劇藝術教育形式的校園話劇構筑了一個文化育人的場域,能夠對參演者與觀演者進行雙向教育,提升其責任與使命意識、對生命的敬畏感、與人為善的德性、高雅的審美情趣、直面現實的實踐品格等,成為學生樂于接受、提升大學文化品位的有效形式。校園話劇的藝術特性及其對當代大學生的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
第一,中國素有“文以載道”的傳統,校園話劇從誕生之時起便承擔了啟蒙開智的政治使命,可謂匡時濟世的藝術形式。
比如在五四時期,蘊含著戰斗精神的話劇成為思想的載體和工具,對于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提倡白話文學、男女同臺演出、傳播民主科學理念、宣傳和配合革命等方面發揮了先鋒作用。當時歐陽予倩就認為戲劇是“思想之影像”,洪深的認識更直截了當,“現代話劇的重要,有價值,就是因為有主義”。而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普羅列塔利亞”戲劇、左翼戲劇、國防戲劇直到抗戰戲劇,也都是被賦予特定歷史階段政治色彩的例證。當代校園話劇里仍然充滿著濃郁政治色彩的先鋒性,比如東南大學極坐標話劇團所排演的話劇《切格瓦拉》,但這種先鋒性更多指向的是一種單純、理想化的高尚價值,對于世俗化、庸俗化的當下反而是一種理想化的超越坐標。當然,回到政治屬性本身,校園話劇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更重要的是通過話劇形式來認知并強化自身對國家、社會和民族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感。endprint
第二,校園話劇能夠使人體認生命的意象,無論是話劇本身所訴諸的生命愿景,還是校園語境所引發的生命張力,相對于現代性體制下的大學本身而放逐的“在大學之外”所在的靈魂之地都映射著生命的內涵。
如同法國生命哲學家柏格森所說的生命綿延理念,在最初脫胎于西方基督教教會學校宗教劇的校園話劇中,基督教文化本身所蘊含的靈魂信仰與生命超越其實仍然滲透其中并綿延至今,這對于富有青春生命力的大學生而言尤其如此。舞臺上充滿青春精神的生命表現和欲望恰恰構成校園話劇最具生命力的表征,也印證著話劇本身與大學生生命形態和生活狀態的對應關系。當然,中國化了校園話劇更加渲染了詩化的生命意象,即追求一種有機的內在的和諧完整而富有意蘊的境界。比如話劇中通常把細節的描寫、真實的物象與人物的命運、戲劇的沖突、意境的烘染等都統攝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之中。這種綿延至今的生命意象使校園話劇顯得像星空一樣崇高而平添一種生命的敬畏感,而這種敬畏感對于當代很多大學生而言恰恰是話劇對人的心靈、人的精神發出的有力呼喚,也是人格養成中所需要填補的真空。
第三,校園話劇通過對白與動作直接刻畫人性本真,也為大學生與人為善的德性養成勾畫軌跡。
戲劇精神與人類的生命取向相一致,也同人的本性趨同?!霸谒械乃囆g門類里,戲劇是離人最近的藝術,它是最便捷、最適當的人文素質教育”[3],話劇因為有情節、有沖突、有人物性格塑造和深厚的歷史人文背景,舞臺上所表現的社會生活以及各種真實的人性表現得光怪陸離、淋漓盡致,以致于表演者與觀看者不知不覺地與角色同喜同悲,進而通過臨場效應產生迥異的道德情感,感知并震撼于人性的善惡,進而直接反映出優秀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傳達著源自社會生活和人生態度,使人既能在非理性的情感上分清,也能在理性的善惡取向上辨明。校園話劇的情節沖突、群體演出以及臺下觀眾的呼應,也集成了人性的沖突,盡管校園話劇的演出不是很專業,但尤其表現出了人性的本真一面。優秀的校園話劇作品可以啟迪和幫助人們對生活采取正確的態度,凈化人們的心靈,與人為善,同時也可能使學生通過角色來對原先不曾涉及的人的內在精神世界進行觀照,通過審美的間離作用進行深刻認識、剖析自我、體驗人生,進而理解人性的本真和人類的生存方式以及人格的要義,自覺內化德性,使學生在發現自我與社會交往中修正甚至是重塑自我人格,這同時也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
第四,“矛盾沖突是戲劇的核心?!盵4]
專業話劇如果以演員的動作與對話為主要表現形式,再加上布景、服裝、化妝、道具、燈光、音響等多種藝術手段,可以極大激發審美欲望。但校園話劇一般缺少專業的藝術表現細節,但通過采取強烈的矛盾沖突的方式亦即在美與丑的矛盾斗爭和行動中使觀演雙方都在對美與崇高的強烈感受中形成審美價值定向,同樣可以獲得社會承認的審美價值發生感情上的同化,通過崇高感發揮感情凈化作用,進而強化與社會發展和諧一致的審美情趣、審美價值與審美能力。
其中,審美能力是在審美操作中培養起來的,校園話劇為學生提供了審美操作過程,“使學生們在參與話劇演出和話劇欣賞中不斷感知和把握話劇的審美形式,理解和想象話劇藝術意境,體驗話劇藝術催發出的藝術情感,久而久之,其整體的審美能力就會完善起來。”[4]當然,校園話劇在戲劇舞臺和戲劇表演都嫌粗簡,從劇本創作到演藝水準都表現出亞文化的、非職業化的“業余”性質,這種藝術美學上的特性同時也凸顯了其質樸性,20世紀西方“質樸戲劇”或“貧困戲劇”的口號,可能最適合形容校園話劇不過了,但正是這種純粹性、質樸性所表現的藝術美學真實表現了大學生自由、率真的精神狀態,尤其在日漸物化、異化的當下世界里,這種獨特的審美情趣便顯得尤為可貴。
第五,校園話劇具有直觀現實性,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實踐品格。
校園話劇的直觀性意指演員的姿態、動作、對話、獨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觀眾的視覺和聽覺,觀眾能直接觀賞到劇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F實性主要體現在話劇基于對時代的敏感所反映的內容大多是源自現實、反映現實而又超越現實,表現出現實主義的美學特性。校園話劇是學校業余文化活動中最具社會性的藝術形式,話劇的創作與演出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實踐,比如大學生在舞臺上的角色體驗就包含著一種社會性的集體意識與集體創造,可謂付諸舞臺的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而言同樣能夠實現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并提高社會價值的認同感,進而發揮提升實踐品格、增強集體意識的作用。
三、高校強化校園話劇對人才培養作用的可能策略
高校校園話劇對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及校園文化建設發揮著獨特、確切的作用。在當前現實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校園話劇的作用應從頂層設計、內容邊界、形式創新等方面系統考量可能的策略。
第一,高校應重視并完善強化校園話劇作用的頂層設計。從高校領導到管理機構,從話劇社團到參與師生,高校要基于一定高度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話劇的育人作用以文化素質教育的方式納入人才培養之中。完善組織協調、制度約束、運行機制、評價標準、保障體系,形成長效發展機制。
第二,在內容邊界上,一方面根據學校相關規定摒棄媚俗甚至是惡俗的話劇選題及具體內容,增強內涵,凸顯人文性和藝術性的雙重特性;另一方面主動選擇合乎時代發展、反映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宏觀與微觀主題。比如可將“民族復興”的歷史題材與“中國夢”的當代藍圖相結合,描繪所在高校的具體夢想故事。此外最好在反映學校、學生生活的主題中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發展觀等內容。
第三,在形式創新上,既要符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順應網絡化等社會發展規律,又要遵從校園話劇本身的藝術規律。比如根據戲劇符號學的觀點,戲劇演出的接受是一個編碼解碼的過程,只有按照受眾接近性的原則,使演出者和觀眾處在相同的編碼解碼系統中,才能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比如可以通過開設戲劇必修課提高大學生的話劇審美品位,可以嘗試利用新媒體傳播話劇的演出信息以及視頻資料等,盡可能放大話劇在人才培養中的邊界效應。(責任編輯:賈明哲)
參考文獻:
[1]楊紅.論20世紀20年代校園話劇的譜系圖[J].前沿,2010,(12):127.
[2]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54.
[3]桂迎.校園戲劇[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8.
[4]雒社揚、楊戈.戲劇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2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