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可強
摘 要:小學體育教學中對于學生抗挫能力的培養問題已經成為當前體育課程改革中的熱點,本文簡要列舉了小學體育教學中抗挫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分析了存在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關鍵詞:小學體育;抗挫能力;培養
1 抗挫力含義
趙坤明在其文中提到過:“挫折承受力指的是個體遭遇挫折時免于行為失常的能力,它是個人維護心理健康的一道防線。”李海洲,邊和平也曾在他們的著作《挫折教育論》中闡述:“所謂挫折承受力是指個體遭受挫折情境時能否經得起打擊和壓力,有無擺脫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與行為失常的一種耐受能力。亦即個體適應挫折、抵抗挫折和應付挫折的一種能力。”
2 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抗挫力存在的問題
1、抗挫力培養的理論指導缺乏
雖然近年來,很多的體育工作者已經認識到對學生進行抗挫力培養應該從小抓起,很多小學體育老師也意識到利用體育教學的特點對小學生進行抗挫力培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可是小學體育教學培養小學生抗挫力的相關理論卻很少,相關的抗挫力培養方面的知識也散見于一些雜志和期刊中,系統的介紹利用小學體育教學培養學生抗挫力的理論資料缺乏。即使有一些相關的理論文章,也沒有系統的、針對性的結合小學體育課程內容和學科特點進行論述,可參考性和可操作性不強。
2、抗挫力培養的實踐指導缺乏
由于小學體育課程目標以及學校的學期體育教學計劃中都沒有明確提出要在體育教學中對小學生進行挫折培養,所以在體育教研活動中,很少針對性地涉及體育教學培養小學生抗挫力方面的內容。因此,很多小學體育老師們在體育教學中沒有系統的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沒有緊密聯系各個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學生抗挫力的培養,導致體育老師們在設計具體的培養小學生抗挫力方案時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針對性。當前的體育教研活動中關注教學組織,關注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的多,關注學生的意志力培養的內容也屢見不鮮,但關注學生的抗挫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把抗挫力作為研究主題的實踐活動并不多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3、抗挫力培養的內容本身零碎分散
現在的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并沒有將體育教學培養學生抗挫力納入課程體系,所以大部分體育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并沒有刻意的將小學生的抗挫力培養納入課堂教學目標,只是在一些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項目練習時會對學生進行一些挫折教育,沒有仔細的將教學的內容進行選擇性的重組。這些導致小學體育教學對學生抗挫力培養的內容本身零碎分散,不成體系。
4、抗挫力培養的方法簡單
筆者認為小學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抗挫力培養必須與小學生身心發展相適應。某些小學體育教師雖然也在自己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抗挫力培養,但是其方法內容比較死板,對待不同年級、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方法卻不變。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體條件和心理成熟度都不一樣,即使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性格、能力方面也是有差異的。所以,每個小學生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樣的。那么,利用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抗挫力培養就必須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對于不同挫折承受能力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這樣才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3 小學體育教學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學校領導和教師對體育教學培養學生抗挫力不夠重視
現階段,更多是將小學生抗挫力的培養歸入主學科的德育當中。學校領導對于小學體育教學培養學生抗挫力的功效缺乏信心。認為體育學科主要的是對小學生體能、技能的培養,對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仍然處于次要的地位。加之體育教學大綱沒有明確要求體育教師利用小學體育教學培養學生抗挫力,所以學校的管理層對于小學體育教學培養學生抗挫力仍然不夠重視。另外,雖然很多小學體育教師認識到了當前小學生抗挫力的低下,認識到了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抗挫力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他們對小學體育教學培養小學生抗挫力的可行性或培養效果產生懷疑。
誠然,培養小學生的抗挫力不是單一學科的孤軍奮戰,而是應該諸育并舉,在學生的生活環境中營造情感場,對學生的知、情、意、行產生持久的影響,以此形成其抵抗挫折的堅強意志力。但同時,只認識到某一學科的“勢單力薄”,從而推卸對小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責任的做法也是一種消極的表現,是應該堅決予以抵制的。
2、教師對體育教學培養學生抗挫力的理解存在誤差
當前,部分體育教師認為利用小學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抗挫力培養的活動,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讓小學生吃點苦,讓他們感受困難,磨練意志。如利用體育課讓學生多跑幾圈,喊幾句口號,強迫膽小的同學去練習跳高或跳山羊。他們的原則就是小學生怕什么就練什么,什么薄弱就練什么,缺少對小學生挫折感形成的原因分析,對于小學生抗挫力培養的內涵缺少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有時甚至導致部分小學生的挫折感加強,效果很差。
3、抗挫力培養過于強調體能和技能評價
現在的小學體育教學的評價在注重動作技術的評價的同時,尤其關注學生的態度和心理方面的表現。所以結合小學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抗挫力培養,就要注意學生評價的多元化,要注意評價的及時性、過程性、激勵性和發展性。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小學生抗挫力培養的效果。但在小學體育老師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如實際操作的復雜性、工作量的增加等等導致最終的結果還是側重于體育技能評價。對于小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態度、情感方面的評價還存在著形式化、簡單化的缺點,使得小學生對于責任感、自信心、意志等方面的自我認識和自我發展受到限制。
4、體育教學忽視小學生應對挫折的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
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中提到“要求學生在掌握有關知識、技能的同時,強調學生應在運動實踐中體驗心理感受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使情感、意志方面的學習目標由隱性變為顯性,由原則性要求變為可以觀測的行為表征。”這就要求我們更加的注重小學生情感、態度方面的評價。而我們的體育工作者都知道,評價作為一項教學活動,它既是檢驗我們教學情況,改進教學方法的主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積極的自我評價對于提高小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都有很大促進作用。同學之間的評價較之教師的評價更及時,更具親和力,更能得到同學的認可。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的評價往往流于形式,體育教師們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教師對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引導不夠,加之可供學生進行主體評價的時間和方式的缺乏,導致偶爾出現的幾句學生的自我評價或學生間的評價顯得那么蒼白無力。
近年來,社會對于小學生承受、克服挫折能力的欠缺或低弱,普遍感到不滿。現在的小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相對都比較優越,平時缺乏鍛煉,在困難面前,很少表現出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精神風貌和勇敢頑強、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而且一遇不順,挫折反應極為強烈。這方面有些問題如不及時疏導和加強針對性教育,將會產生不良影響。如何使小學生正確面對學習、生活等方面遇到的挫折,需要學校教育及時予以指導或引導。
參考文獻
[1]王澤,宋彥龍.《小學體育課堂的挫折教育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5.02
[2]王美芳.《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抗挫能力的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