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蓮萍
摘 要:本文考察了近代以來日本語文教育的歷史變遷。日本在明治時期就逐步完成了國民教育制度的建設,從明治時期至今,自始至終都在不斷地進行教育改革,以適應時代的變化。也正因此,日本在明治維新后能夠迅速地從一個遠遠落后于歐美的封建國家,一躍而成為世界經濟軍事強國。二戰后也迅速經濟復蘇,重新躋身于世界經濟強國之林。
從語文教育的歷史變遷中也可以看出,無論是中日甲午戰爭時期,還是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日本的語文教育都充滿了皇國民思想的培育,并且延續了一個時期。語文教育也成為了政治教育的一個工具。近年,日本力圖成為國際政治大國的傾向日益明朗,在媒體輿論順從這種傾向之后,語文教育方面也難以不受影響。平成三十年(2018)將進行第九次教育課程的改訂,其動向今后也值得我們關注。
關鍵詞:近代;日本語文教育;歷史變遷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經過一系列改革和積極建設,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走完了歐美國家歷時一二百年才走完的近代化路程,從一個落后的封建割據的國家一躍而成為亞洲強國,并且躋身于世界經濟發達國家之林。
日本在短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明治政府以無比的魄力,實行了各項大膽的改革措施。首先,廢除封建制度,從政治上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廢藩置縣,這就消滅了封建割據勢力;廢除封建等級制,取消武士特權,這就打碎了人為的社會障礙,實現了人盡其才的目標;實行土地改革與地稅改革,這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其次,實行“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三大政策,從而有力地把日本推上資本主義發展和富強的道路。
以上一系列改革和措施固然是日本明治維新后迅速實現近代化的重要原因,但是其中作為“文明開化”的重要內容的教育改革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視。可以說,教育改革是明治政府改革的關鍵。對日本說來,教育是“立國之本”。而語文教育作為一切學科的基礎,作為培養人文精神的基地,作為一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的傳承手段,更成為重中之重。本文通過探討日本近代語文教育的歷史變遷,能夠更深刻地了解教育改革在日本近代化中的作用,從而以他山之石攻玉。
1 明治時期(1968-1912)
1.1 制度史和教科書史
(1)學制的公布
明治5年(1872)公布了“學制”。公告的開頭,首先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明確了功利主義的教育理念,并確立了打破封建時代的身份制度、男女不平等之舊習,實行國民教育的基本方向。總共109章的“學制”公告中,明確規定建立小學校和中學校,以及小學校和中學校的學科設置。
(2)教育令的時代
明治12年(1879)廢除了“學制”,公布了“教育令”(翌年修訂)。在“教育令”中,小學校分為初等科(3年)、中等科(3年)、高等科(2年),學科則包含了“讀書”“習字”。關于學科,在“小學校教則綱領”(明治14年)中指出,設立“讀書”學科,學習閱讀和作文。教科書則采用的是文部省編的“讀法入門”、若林虎三郎編的“小學讀本”、金港堂編的“小學讀本”。
(3)學校令的時代
明治19年(1886)公布了“小學校令”、“中學校令”。小學校分為尋常(4年)和高等(4年),義務教育的年限則是4年。教科書則從認可制變成了檢定制,教科書必須經過文部大臣的檢定。小學校關于語文的學科包含“讀書”“作文”“習字”。文部省發行了“讀書入門”“尋常小學讀本”“高等小學讀本”。
(4)教育敕語發布的時代
明治22年(1889)發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翌年發布了“教育敕令”,同年修訂了小學校令。次年發布了“小學校教則大綱”。指出“讀書”和“作文”應使用日常生活所用的口語,培養正確表達思想的能力以及啟發智力、培養道德。同時明確指出“語文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
(5)國語科的成立
明治33年(1900)修訂了小學校令。在“小學校施行規則”中,將迄今為止“讀書與作文”和“習字”統一起來,設立了“國語科”。在此之前,中學原有的“和漢文”已經改為“國語及漢文”。經過中日甲午戰爭之后,日本國民的國家意識高漲,在這個浪潮下,小學教育中首次設立了“國語”教科。
(6)從檢定教科書到國定教科書
檢定教科書,在明治20年代有“新日本讀本”“帝國讀本”等等,在明治30年代有金港堂的“尋常國語讀本”“帝國國語讀本”,富山房的“尋常國語讀本”“帝國國語讀本”等等。但是,到了明治35年(1902),發生了教科書采用方面的送賄受賄事件(教科書疑獄事件)后,明治36年(1903)4月,“小學校令”被改訂,小學教科書轉為由國家制定。次年的明治37年(1904)4月,第一期國定讀本“尋常小學讀本”開始使用。這個讀本從發音和字形的區別開始,語言學的傾向強烈。
明治40年(1907)3月,“小學校令”再次改訂,尋常小學校的學習年限,也就是義務教育年限,從迄今為止的4年改為6年。與此同時,教科書也被改訂,明治43年(1910)4月開始使用第二期國定讀本。這套讀本采用了很多童話、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文學教材以及國民教材,培養國民道德的教育意圖非常明顯。
1.2 教育思潮史
明治時期,也是各種教育思潮非常活躍的時期。
(1)開發主義的教育
明治初年,知識的注入、暗記方式的教授法占據主流。在那個時代,教育觀或者說在教育實踐的近代化進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實物教授法和開發教授法。
(2)黑爾巴魯托派教授法
明治20年代以后,學校教育被要求進行國家主義的國民教育、道德教育。黑爾巴魯托派教授法的代表E·哈斯克納菲特教授受聘于東京大學,目的就是期待他將日本的教育從英法美式的教育轉入以培養人格為教育目的的國家主義的德國式教育。但實際上,黑爾巴魯托派教授法,更多的是將“預備、提示、比較、總括、應用”的五段教授法,引入教育現場。
(3)統合主義
明治30年代中期以后,黑爾巴魯托派的五段教授法的形式性模仿的弊端被指出。樋口勘次郎在“統合主義新教授法”中,批評五段教授法并不應該適用于所有的教學,主張重視學生的自主性活動,根據教材的性質活用教學法,作文更要實行自由發表主義。樋口的主張,成為大正時期的兒童中心主義或者說是自發活動主義教育的誘導劑。
2 大正時期(1912-1926)
大正時期,一方面工業生產擴大,進入了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行列,一方面發生了時稱“大正民主主義運動”的一系列的民主改革運動,生活、文化方面快速地進入了近代化。但是,大正末期資本主義危機深刻化,勞動者和農民的生活極度貧困,社會主義思想開始擴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界一方面不斷吸收歐美的新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推進了以兒童為中心或者說是學習者本位的自由主義教育。大正時期,學校教育從制度史來說,在明治時期已經基本確立,從思潮史來說,則出現了各種各樣富有個性的主張,在大正民主主義運動的背景下,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習者的教育得到提倡。
大正7年(1918),第三期國定教科書“尋常小學國語讀本”發行使用。這個讀本是在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育思潮的指導下編撰而成,編入了兒童的日常生活、地方的生活情態,甚至目光投向了海外,采用了關于海外的人物、地理的教材。
同年,鈴木三重吉創刊發行了“紅鳥”雜志。這本兒童雜志登載了當時活躍在第一線或者著名作家的童話、童謠等等。“紅鳥”雜志的發行,雖然不屬于學校教育的一環,但是對于童心主義或者說兒童中心主義的兒童文化運動的全國推廣起了重大的影響。
由于兒童中心主義的西洋教育思想的影響,大正的新教育,展開了追求兒童的自主性、主體性學習的各種嘗試。大正6年(1917)澤柳政太郎創設的成城小學校是其中的代表。澤柳提出了“學級王國”的口號,高舉“個性尊重”“親近大自然”等教育方針。木下竹次,大正9年(1920)在奈良女高師負附屬小學校提倡“合科教學”,成為日本的綜合主義教育的先驅。最能反映大正時期的自由主義教育的現狀的,就是“八大教育主張”。這指的是八個大教育家的教育理論,但都是站在自由主義的立場上,主張以兒童中心的教育。
3 昭和前期(1926-1945)
大正時期的自由主義教育,概觀起來,一個是重視自主性學習,還有一個是重視綜合性學習,其根本都是兒童中心主義教育觀。昭和前期,一方面繼續繼承了大正時期的教育思潮,一方面針對昭和16年(1941)的太平洋戰爭,開始展開皇國民教育或者說是軍國主義教育。
在始于大正末年的教育要關注社會現實的運動的背景下,“綴方生活”(作文生活)“北方教育”得以創刊,這都是立足于作為生活者的兒童觀,通過寫作深化對生活現實的認識為目標。也就是說,比起文章的寫作技巧,重點放在關注地域的生活現狀,通過作文來面對和解決,培養作為一個生活者的兒童。昭和初年,這樣的生活主義的教育思想,在全國各地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開展、交流和深化。特別是當時處于世界性的不景氣的狂風暴雨中,生活的貧困給兒童造成了重大的負擔。在生活主義的作文中,寫作是培養能夠直面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的生活者的手段。這種作文的實踐、研究,是由關注兒童、學生的生活現實的青年教師推動,是日本首次來自于教育現場的教育運動。但是,昭和8年(1933),長野縣的貧民教育運動被作為“教員赤化事件”被彈壓,國家對教育的統治加強,活動不得不終止。
昭和8年(1933),第四期國定教科書出版發行。教科書注重句型的語感和構造,一方面考慮到兒童的心理發育,一方面重視文學性。這期教科書,作為教科書在其他方面也是具有劃時代性的意義。但是,到了高年級,皇國民教科書的色彩越來越濃烈。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的昭和16年(1941)3月,廢除了明治33年(1900)以來的“小學校令”,公布了“國民學校令”,在法令上明確提出了“皇國之路”,并且出版發行了第五期國定教科書。這期教科書,包含了國語讀本、語言訓練和教師用書,在語言教育方面非常完備、引人注目。但內容上充滿了國家主義、軍國主義的教材,徹底推行以忠君愛國為支柱的皇國民教育。
4 昭和后期(1945-1989)
昭和20年(1945)8月15日,日本戰敗,接受聯合國的波士頓宣言。此后,從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到具體的學習指導方式,全盤否定了立足于國家主義、軍國主義的皇國民教育,取而代之的是開始了以民主主義、和平主義為理念的新教育。戰后第一年,用的是“涂墨教科書”。戰后第二年,昭和21年(1946),文部省發行了“新教育方針”,明確提出戰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為了建設和平的文化國家、立足于民主主義原理、尊重個人的人權、實行適合個性的教育,與此同時,培養熱愛和平、熱愛文化的人才。
以這個“新教育方針”為開端,同年11月,制定了“日本國憲法”。昭和22年(1947)3月,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4月則實行了六·三·三·四的新學制,義務教育期間擴大到中學,小學6年、中學3年,共計9年。
國語科學習指導的目標,是培養兒童和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熟練地掌握各種環境下語言的使用。這就是經驗主義教育觀的體現的國語科的目標。戰后第一次的國語科“學習指導要領”中,作為參考,列示了以單元為中心的語言活動的框架,作為經驗主義的新的教學法,提示了生活性的單元學習。
戰后的新教育的代表--單元學習,由于學力低下的批判,以昭和26年(1951)為界快速地消失了身影。
以經驗主義為支柱的戰后的新教育,戰后十年發生了巨大的方向轉換。象征這個轉換的是昭和31年(1956),由文部省組織實施,對全國的小學、初中、高中所有學生為對象的第一次學力調查。并且導致了昭和33年(1958)的學習指導要領的改訂。特別是戰后第三次的學習指導要領,刪除了“試案”這一文字,直接以文部省告示的形式公布,明確地將教育內容以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戰后十年,社會開始要求對學生實行道德教育。作為呼應,學習指導要領中,將道德教育以教科的形式確立下來,一學年35個學時,內容是培養學生“作為一個日本國民的自覺性,熱愛自己的國家……”。與此同時,為了呼應教育界對提高基礎學力的要求,增加了課時數,系統性地明確了國語能力的要求。首次設定了小學學習的漢字(881字)。也就是說,戰后十年,由經驗主義的國語教育轉換成了能力主義、系統主義的國語教育。
伴隨著昭和40年代(1970)前后的高度經濟成長,情報化社會的到來,理科教育受到重視,并且要求培養學生的情報處理能力。在進行第四次學習指導要領的改訂中,強烈要求教科內容的精選和再建構。昭和50年代(1980)伴隨著國際化社會的發展,價值觀的多樣化,升學率不斷上升,幾乎所有的兒童、學生都參加補習班。小學生的自殺、中學生的問題行為或者學校內暴力都成為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時代的動蕩中,昭和52年(1977)年改定的第五次學習指導要領,著力提出基礎和基本的重視。特別是國語科,以“語言教育”為口號強烈要求改變戰后的言語活動主義教育。但另一方面,為了適應價值觀多元化社會的情報生產力、或者說是柔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開發了被稱為“新單元學習”的情報再構成、再生產型的單元學習。
5 平成的國語教育----教育課程史
平成的國語教育,從各種意義上來說都是“變化的時代”。進入平成時代以后,學習指導要領每10年改訂一次,非常敏感地反映了時代的動向,每次改定的視點都發生了變化。
(1)生存能力和新的學歷觀----第六次教育課程(平成元年(1989))
昭和50年代(1980)后期,學生欺凌事件不斷發生,荒蕪的教室成為社會問題。與此同時,強烈要求對應于國際化、情報化的教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成元年(1989)的第六次學習指導要領,特別強調了“培育豐富的心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重視基礎基本”“尊重個性”等。
(2)減負教育和知識的綜合化----第七次教育課程(平成十年(1998))
21世紀被稱為“知識的綜合化”時代,強烈要求對應于國際化、情報化的教育。與此同時,兒童、學生的問題行為進一步嚴峻,學校教育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性和能夠自我學習、自我思考的這種生存能力,一方面又追求減負教育,要重新審視教育課程。
第七次教育課程的改訂,把兒童和學生的生活性、主體性的學習活動作為學校教育的基軸,把能力主義、系統主義作為基盤,把綜合主義、活動主義作為展開的支柱,目標是形成新的教育框架,在教育課程史上展示了極大的方向轉換。但是,這種可能性,尚未通過實踐得到充分的開拓和檢證,就因為對基礎學歷的低下的批判以及培養適應時代變化的能力的教育要求,不到十年的時間,就被要求重新修正
(3)影響全教科的語文能力----第八次教育課程(平成二十年(2008))
概括地說,第八次教育課程是將語文能力視為所有的教科學習中都需要的能力,不僅是獲得基礎和基本的能力,還要培養通過實際應用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國語科重視傳統語言文化的學習指導,這一點是對戰后教育的修正。進入平成時代以來,“生存能力”不斷地成為主題,“基礎·基本”“自主學習、自主思考”成為關鍵詞,追求主體性學習和問題解決性學習,但事實上卻難以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對減負教育的修正的趨勢越來越強。
6 結語
如上所述,日本在明治時期就逐步完成了國民教育制度的建設,從明治時期至今,自始至終都在不斷地進行教育改革,以適應時代的變化。也正因此,日本在明治維新后能夠迅速地從一個遠遠落后于歐美的封建國家,一躍而成為世界經濟軍事強國。二戰后也迅速經濟復蘇,重新躋身于世界經濟強國之林。因此日本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和吸取。
日本發展教育的經驗中值得我們吸取的有三點:(1)通過雷厲風行的普及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我國大力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目的就是迅速地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以便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把國民經濟搞上去,提高國民素質是一個重要環節。我們應當借鑒日本的經驗,在推行普及教育時,應把提高國民素質作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2)肯花錢辦教育,增加教育投資。據統計,明治初年文部省的教育投資高于其他各省,1873年和1879年教育經費分別為143萬日元和139萬日元,而這個時期政府財政相當拮據。日本重視基礎教育,在教育經費的使用上,每年都以義務教育為重點,從50年代起到現在,義務教育經費所占的比重均為60%左右。公共教育經費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1888年為1.8%,1900年為2.1%,1910年為2.3%。教育費用在國家和地方行政費用中的比率,在整個明治時代,一直占10%左右。在地方財政支出中,教育費從1880年至1910年平均占23%左右,說明了明治政府不遺余力地發展教育事業。(3)提高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為吸引優秀青年報考師范學校.明治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師待遇。1896年3月,國家頒布《小學教員年功加薪國庫補助法》,使小學教員的生活待遇得到法律上的保障。這一法令規定,凡有5年教齡的小學教員,本薪一律加15%,以后每5年加薪10%,最多加到35%為限。1899年政府又決定,正式教師任教15年以上,60歲以后可以得到終身養老金。還明確規定教師的社會地位與“一般官吏同”。這些措施在穩定教師隊伍,保證教師質量,形成尊師重教風氣,促進教育發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從語文教育的歷史變遷中也可以看出,無論是中日甲午戰爭時期,還是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日本的語文教育都充滿了皇國民思想的培養,并且延續了一個時期。語文教育也成為了政治教育的一個工具。近年,日本力圖成為國際政治大國的傾向日益明朗,在媒體輿論順從這種傾向之后,語文教育方面也難以不受影響。平成三十年(2018)將進行第九次教育課程的改訂,其動向今后也值得我們關注。
參考文獻
[1]川島幸希.國語教科書の闇[M].日本:新潮社.2013
[2]小森陽一.大人のための國語教科書[M].日本:角川書店.2009
[3]石原千秋.國語教科書の中の日本[M].日本:筑摩書房.2009
[4]佐藤泉.國語教科書の戦後史[M].日本:勁草書房.2006
[5]石原千秋.國語教科書の思想[M].日本:筑摩書房.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