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流素質培養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實施路徑進行探討,指出跨文化交流素質的培養是漸進的過程,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的前提條件。高職院校應該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素質。
關鍵詞:高職英語;跨文化交流素質;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242-02
引言
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和本科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規律有其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指導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而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要求的提法為:本課程在加強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兩者對比不難看出,大學英語對跨文化交際(cross cultural communicaitons)的要求明確清晰,而高職高專英語在這方面的要求則是模糊簡略。根據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總體要求,以培養“實用為主,以夠用為度”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離不開高素質的培養,因此高職高專英語的跨文化交流素質的培養亟待引起重視。
一、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跨文化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一)國家走出去戰略的迫切需求
中國加入WTO之后,跨國人流物流的交流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性的語言(全世界有三億人把英語視作第一語言),已經成為國際交流的通行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原有的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英語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在英語語言環境下的日常交流需求。更為緊迫的是,隨著我國部分強勢產業(例如高鐵以及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向國外技術輸出的步伐加快,國家急需精通專業知識,并且熟悉所在國文化背景,擅長人際溝通的一線高技能人才。新形勢下,如何突破原有教學大綱的條條框框,大膽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穿插跨文化素質培養,成為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學生受教育平等權和可持續發展的強烈要求
高職高專和普通本科高校的人才只有培養類型的差別,沒有高低之分。高職高專的學生大多來自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相對有限,要想獲得諸如出國游學這樣的跨文化交流機會少之又少。在大學階段,在作為必修課的高職英語課程當中獲得大量的國外文化風俗的體驗,對于這些學生來說十分必要。高職高專中有部分學有余力的同學急切希望提高自己的學歷層次。國家最近出臺政策鼓勵高職在本科層次辦學: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高等學校時,鼓勵其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那么學生在面臨升學(例如考研)和進入本科高職院校學習的機遇的時候,如果在英語跨文化交際素質方面有所欠缺勢必影響到今后的學習。
(三)學生健全人格和人文素質的基本要求
目前高職院校片面追求“一次性就業率”,部分院校有壓縮基礎課課時的現象,這種“重就業,輕素質”的短時行為對人才培養的全面性和長效性造成了嚴重損害。大學期間正是人格和素質養成的關鍵時期,課堂教學又是素質培養的主渠道。跨文化交際素質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完整的人格,從而為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世紀高技能人才夯實基礎。
二、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跨文化素質培養的可行性
跨文化素質的培養有助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習得離不開在異國的實地人文環境和情感體驗。如何銜接課堂和實境地,如何將真實和虛擬的語言環境相結合,這是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重大挑戰。英語課堂教學和課后語言實踐是跨文化交際素質的生成環境,也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前提條件。現就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當中的跨文化素質培養的可行性做如下分析。
(一)作為文化和思維載體的語言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的范本
大學英語的教學不應該延續中學英語的語法翻譯教學法,而應該重視文化差異的教學。我們常常聽到很多中國人在國外遭遇 cultural shock (文化沖突)的例子。之所以中國學生在國外求學、生活、工作遭遇諸多不便,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英語教學不重視跨文化交際素質培養。素質在英文中準確的翻譯是lifes qualifications ,顧名思義就是生活的資質,也就是說跨文化交際應該成為一種內化資質。這樣的素質教育不應該停留在口號階段,而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內心。這種資質的養成是可以通過語言教學和實踐實現的。比如在單詞教學的時候就可以穿插文化教學,而且可以深化中學階段的單詞教學。在講“red”這個單詞的時候,可以舉英國翻譯大家大衛霍克斯翻譯我國文化瑰寶小說《紅樓夢》時候做的“技術處理”怡紅公子賈寶玉被老先生翻譯成greenboy ,原來“red”這個單詞除了表示紅色的意思以外還有“色情暴力”的文化心理學含義,因此老先生的處理不但不是筆誤反而是妙筆。再可以進一步舉張藝謀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被翻譯成《Raise the Red Latterns》,在國外觀眾中引起的不快來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英語作為外語教學需要創造浸入式的語言環境
文化素質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中國,英語被定義為外語(foreign language),而不是像在某些國家那樣被官方定義為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語言資源相對稀缺,要想取得較好教學效果,有必要在語言教學的同時,以“浸潤”的方式進行文化素質培養能夠“清楚地認識英語的結構和本質,能夠預言,解釋,改正和消除母語對英語學習可能產生的錯誤,極大地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1]。
三、英語跨文化交際素質的培養路徑
(一)在英語教學當中有意識地利用發散思維,擴充文化知識
比如在講Christianity(基督教)這個單詞的時候就必須補充與宗教文化相關的知識,要進一步指出基督教的分支有Protestant(新教),Catholic(天主教)和Orthodox(東正教)。再如向學生解釋如何翻譯“對牛彈琴”這一帶有中國文化典故的成語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翻譯,一般來說他們會在如何翻譯琴這個字的時候出現困惑,因為如果翻譯成piano(西洋樂器鋼琴)無疑十分可笑。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規避翻譯難點,指出在西方文化經典圣經(Holy Bible)里面有一句現成的表達與之對應:“dont 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 (不要在豬玀面前拋撒珍珠)。這樣既化解了翻譯難點又擴充了文化知識。
(二)不放棄任何比較的機會
比較是語言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跨文化交際素質的重要路徑之一。通過比較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既掌握了語言知識又獲得了母語文化和外語文化的雙重體驗。 比如,中國人說一女子常用“沉魚落雁 閉月羞花”來形容,這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如墮云里霧里。而英國人的表達則十分幽默又大膽:she will break many hearts (她會使許多男人的心兒碎),這對于在文化心理上以含蓄著稱的中國人來說恐怕也是難以接受。以上的例子是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進行比較,還可以從語言習慣本身進行比較,比如說,“味同嚼蠟”西方習慣說as dry as sawdust ( 味同嚼木屑),也就是說語言習慣本身也體現了某種文化或思維上的差異。因此通過實例,讓學生掌握不同文化環境下的語言表達,并且牢記于心,形成自動反應。
(三)利用MOCC這樣全新概念的教學系統進行跨文化交際素質的培養
慕課實際上是一個遠程教育開發系統,通過流媒體技術實現對相關視頻的網上播放,用戶不需要下載客戶端,只需要網頁即可觀看視頻[2]。由于慕課課程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較高,要求學生課前“聽課”準備大量資料,這就為跨文化素質的培養提供了前提可能。教師完全可以預設文化方面的相關問題,交由學生課前準備。然后利用短小精悍的“微視頻”,對文化知識點充分講解的同時讓學生進行相關的角色扮演,或者設置“闖關游戲”這樣的互動游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慕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徹底摒棄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也就是說在慕課環境下的英語教學實際上是創造了一個“語言-文化習得”場域。在這個場域中,老師扮演編導的角色,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可以完成虛擬的跨文化交際,實現情感、信息、價值觀的碰撞和交換,并且利用互聯網技術接入實際場景,及時矯正,以期達到最佳效果。
(四)利用第二課堂來進行跨文化交際素質的培養
英語第二課堂是對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第二課堂的形式多樣:英文影視欣賞和英語角等。在實施英語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有針對性。比如在英文影視欣賞活動中,既要提供時興英劇或者美劇這樣最鮮活的語言文化資料,又要提供像《亂世佳人》這樣的經典影像,在國別的選擇上也要兼顧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樣的英聯邦國家。英文影視欣賞應該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平臺,而不是簡單的觀影活動。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大量的背景資料準備工作,在課后可以進行模擬表演這些活動來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風俗的認知。配有外教的英語角活動是十分寶貴的跨文化交際和體驗。英語角活動應該提前做好計劃,有意識地提供一些跨文化交際的話題,比如春節和圣誕節的比較。要與外教提前做好交流工作,并且可以安排外教結合自身生活經歷來闡釋相關文化知識點。
四、結語
英語跨文化交際是項艱巨的任務,有人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應該視為“外語教學的高級目標”[3],跨文化交際的艱巨性要求在實際教學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素質,從最細微的地方做起,逐步養成,最終內化,使得學生在實際場景中能夠應付自如,避免不必要的誤會,達成個人甚至是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目的,有利于學生自身發展,更有利于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cultural softpower)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程曉莉.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思考[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12(5):105-107.
[2]楊倩.“慕課(MOOC)”時代高校外語教師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8):39-40.
[3]張紅鈴.跨文化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93.
收稿日期:2014-10-22
作者簡介:張強(1981-),男,江蘇南通人,助教,從事英語教學與翻譯研究。
(責任編輯: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