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東
摘要:通過對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2011-2013年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分析,發現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狀況已經趨于完善,但是披露的質量卻不高,主要表現在披露的評價報告內容過于形式化,重大缺陷等關鍵信息太過于敷衍,缺乏會計師事務所鑒證等。因此,加強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監管力度,統一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內容,規范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參照標準等,對于提高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披露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小板;房地產行業;內部控制;評價報告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是公司管理者所關注的重點問題。繼深交所于2007年頒布《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內部審計工作指引》,隨后2008年財政部、審計署、證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五部委共同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2010年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法律法規,共同構建了內部控制制度體系,標志我國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初步形成[1]。
中小板房地產行業作為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內部控制的問題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當前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對于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研究成果較少,比較分散,尚未形成成熟的結論。因此,本文以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是否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質量如何,是否有會計師事務所的鑒證等[2]。希望通過分析,能夠發現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尚存在的問題,給以后中小板房地產公司的內部控制的改善提供適當的參考。
二、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概述
(一)樣本的選取和數據的來源
本文選取的是深交所中小板房地產公司(總共9家),以其2011-2013年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作為研究樣本。關于研究所需的主要數據信息來源于巨潮資訊網、深交所網站等。
(二)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披露情況
通過分析2011-2013年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小板房地產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披露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2011-2013年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都對外發布了自我評價報告,披露了內部控制信息。由此說明,我國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在2010年初步形成,對于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披露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鑒證情況
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出具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應該經過會計師事務所的鑒證,并出具鑒證報告。關于鑒證情況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2011年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被鑒證的有6家,未被鑒證的有3家;2012年被鑒證的有5家,未鑒證的有4家;2013年被鑒證的有6家,未鑒證的有3家。關于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鑒證情況并不理想。
(四)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責任主體確認情況
根據《企業內控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規定,董事會或類似權力機構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全面評價、形成評價結論、出具評價報告[3]。根據對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剖析,關于責任主體的情況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2011年只有5家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明確提出董事會作為內部控制的責任主體;2012年有6家提到董事會作為內部控制的責任主體;2013年有8家提出董事會作為內部控制的責任主體。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逐年確定董事會作為內部控制責任主體的地位。
(五)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的依據
目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法律法規較多,各個公司在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時參照的標準不一。關于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編制依據情況如表4 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企業內部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規較多。以《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作為評價報告編制依據的公司在逐漸增加,但是到2013年能夠清楚的提及以《基本規范》和《評價指引》作為編制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依據的房地產上市公司只有4家,占44.4%,有一部分公司只提到《基本規范》或者《評價指引》,更有甚者只依據《公司法》、《會計法》、《證券法》等法律,還有的公司就沒有具體說明參照哪個標準。
(六)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情況
關于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情況如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2011年有3家公司沒有具體說明內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剩余6家公司也只是簡單說明公司的內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只是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等等,卻沒有具體說明缺陷的認定標準;2012年的情況和2011年近似;2013年有4家公司仍然簡單說明內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然而有5家公司說明內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并且詳細說明了缺陷的認定標準。
三、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存在的不足
通過收集并分析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可以看到全部9家房地產公司在2011-2013年都對外公布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然而,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卻存在以下幾個方面不足。
(一)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缺少外部審計機構的審計
通過對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分析,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沒經過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鑒證報告[2]。這可能是由于部分公司出于成本考慮或者公司管理層考慮到責任問題等導致的。
(二)內部控制責任主體不明確
在評價報告中,內部控制責任主體不明確,有相當一部分公司仍然沒有說明董事會是內部控制的責任主體,在2013年時候有所改善,但還有1家公司沒有確定責任主體。沒有一個確定的責任主體,產生的結果就是內部控制的責權混亂,公司內部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有可能導致內部控制失效。
(三)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內容和參照標準不統一
根據《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中規定,公司應當圍繞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等要素,確定內部控制評價的具體內容,對內部控制設計與運行情況進行全面評價[3]。通過對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2011-2013年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分析,發現公司對外披露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的格式不完全一致,有一些公司并沒有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定,對相關內部控制進行評價,或多或少的缺少某一個要素。例如,對于重大缺陷的披露,到2013年才有5家公司詳細披露了重大缺陷的認定標準,其余4家公司都是簡單說明其不存在重大缺陷。最常見的是簡單說明“公司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存在缺陷”“公司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但是不存在重大缺陷[6]”等等。報告中能夠清楚的提及以《基本規范》和《評價指引》作為編制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不多,有一部分公司只以《基本規范》或者《評價指引》作為其評價標準,更有甚者只依據《公司法》、《會計法》、《證券法》等法律,還有的公司就沒有具體說明參照哪些法律法規。
四、優化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建議
(一)加強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監管
當前對于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的外部監管機構很多,包括財政部、審計署、證監會、證券交易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等。但是對于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鑒證情況,并沒有出具詳細的法律法規;相關法律并未強制會計師事務所對評價報告出具鑒證報告。結果是現在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公司披露的評價報告沒有經過會計師事務所鑒證。因此,應該出具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公司對外披露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必須經過會計師事務所鑒證,具體到鑒證內容、截止時間等等[4]。
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內部對于內部控制的責任主體是董事會。因此,公司應當強調董事會或類似權力機構對內
部控制全面負責,定期對于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分
析、形成評價結論、出具評價報告[3]。
(二)統一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內容
對于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來說,自行設定內部控制報告的內容,這可能為上市公司隱瞞內部控制缺陷提供便利,給外部信息使用者帶來誤導[5]。因此,制定統一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內容,一方面可以讓上市公司發現自身內部控制缺陷,另一方面可以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參考[4]。
(三)規范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參照標準
目前與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公司法》、《證券法》、《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運作指引》等,這些法律法規同時執行,可能會使上市公司在披露內部控制時,參照的標準不一致,導致評價報告的格式不一致。因此,規范統一的內部控制評價標準是公司進行內部控制評價的一個基礎。
五、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板房地產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狀況已經趨于完善,但是披露的質量卻不高,主要表現在披露的評價報告內容過于形式化,重大缺陷等關鍵信
息太過于敷衍,缺乏會計師事務所鑒證等。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加強中小板房地產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監管力度,統一的內部控制報告內容,規范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參照標準,從而提升我國中小板房地產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加強內部控制建設。
參考文獻:
[1] 程子璇,阮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狀況研究-來自我國房地產行業的上市公司數據[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04):134-136.
[2] 李巖.我國中小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河北:河北經貿大學,2011.
[3]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Z].2010.
[4] 張麗麗,葉俊麗.滬深房地產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研究[J].金融與保險,2013,(06):78-81.
[5] 陳俊金.我國中小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問題研究[D].江蘇:揚州大學,2011.
[6] 吳慧.中小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研究-基于《自我評價報告》的綜合評分[D].浙江:浙江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