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玲
摘要:勞動力就業市場“用工難”與“就業難”并存的現象讓人困惑,這種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反映了在市場供求總量基本相當的情況下,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在勞動者難以實現就業的同時,另有企業則難以招到員工。其對策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準確定位,培養責任意識。
關鍵詞:就業;用工;國家政策;企業用工管理;勞動者素質
中圖分類號:F4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259-01
就業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備受關注。以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及就業率為例,近些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2014年高等院校畢業生總數達727萬人,比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2013年再增加28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全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偏低,特別是近兩年的高校畢業生總數在增加,而就業率卻在下降。解決勞動就業市場的供求矛盾,需要多方努力,更得假以時日,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國家政策方面:創新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一)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健全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制度
要把解決就業問題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實施就業有限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通過穩定經濟增長和調整經濟結構增加就業崗位,建立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產業等各項經濟調節政策促進就業,通過稅收優惠、社會保險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勵企業更多吸納就業,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積極幫扶困難群體就業,通過政府投資開發公益性崗位和開展就業援助行動,幫助他們盡快實現再就業。
(二)增加就業的良性互動
在總體布局中要體現“就業優先”。通過健全完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投資政策及收入分配政策,激勵和引導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經濟投入、產業調整和企業發展,努力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在產業結構上,著力發展就業容量彈性最大的第三產業(見表1 二十年來我國三大產業比重對比),繼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培育新型消費產業,引導發展服務于社會管理和發展的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等服務性行業。
在經濟形式上,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支持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同時鼓勵勞動者通過自主企業發展微小型企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崗位的增加。
(三)創新扶持企業的體制機制
創業是就業之源,具有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要完善政府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通過稅費減免為創業者減輕負擔;對創業開業資金缺乏的,給予小額擔保貸款扶持;鼓勵發揮各方資源優勢,為創業者提供場地便利、創業孵化和跟蹤服務。要繼續推進創業示范城市建設,健全評估機制,發揮創業引領作業。要轉變就業觀念,增強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的企業意識,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要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都能力創業的新機制。
二、企業方面:調整招工條件、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絡
(一)調整招工條件,擴大用工范圍,加強校企聯合
當前的企業招工困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指年齡、性別和技能性的用工荒,若能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招工條件,擴大用工范圍,加強校企聯合,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是解決企業招工困難的必由之路。加大招聘力度對年齡和性別作出調整,企業聘請用工顧問,研究技工的培養方向,學校聘請企業管理專家為學生講解實踐技能。校企聯合,優勢互補,才能培訓就業一體化,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實現可用人才培訓及儲存。
(二)提升企業自身管理水平,營造具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
企業要加強自身的管理水平及提高生產技術,科學規劃用工需求,促進企業用工的合理流動,降低培訓工人的成本。要關心職工生活,合理提高物質待遇,改善生活條件以吸引勞動者,積極塑造“以人為本”的組織氣候,只有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和諧、上進、融洽”的氛圍,才能增強勞動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員工在企業工作的穩定性和積極性。
(三)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絡,促進供需有效對接,降低就業成本
要摸清當地適齡人員就業總體狀況,包括本地適齡人員總人數、本地適齡人員的失業數和企業提供的崗位數;要依托互聯網等先進科技手段,在市場服務大廳、城市大屏幕、專門網址、大眾媒體、村民聚居地以及聯網企業及時公布供求信息,信息公布要科學、易懂,要按地區、行業分類,崗位需求和薪酬水平均應公開,這將大大減少人員無序流動,提升適齡人員求職效率和企業招聘效率。
三、勞動者方面:樹立自主擇業、勤奮創業、建立學習進取的觀念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
樹立根據社會需要就業,到基層相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上,到公益性崗位上建功立業的思想,主動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做事業。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勞動者要在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也離不開創新,勞動者必須樹立自主擇業,勤奮創業的觀念,具備創業的天時、地利、人和條件,給自己創造就業機會。
(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勞動者想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得成功,實現自身價值,要在提高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打造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以滿足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要。
(三)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
勞動者身處復雜多變的社會條件下,各種各樣的人與事,充滿各種未知的、潛在的不確定因素,為了讓自己能夠立足于社會,更好地處理復雜的人與事的關系,勞動者必須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
(四)準確定位,培養責任意識
勞動者要準確把握自己的定位,對自身的主觀條件和社會的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和總結,有針對性地確定自已的目標,并明確實現目標的思路和途徑。在工作中做到誠信,做事要持之以恒并勇于承擔自身的責任,對就職的企業負責,對自己負責。
參考文獻:
[1] 王貝貝,王 霆,等.企業勞動用工實務前沿與風險防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
[2] 張小建.民生之本:為實現勞動者充分就業而奮斗[M]. 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7).
[3] 張伯宸,聞古今.企業招工難與求職者就業難并存的深層原因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3(3).
[責任編輯:文 筠]
摘要:勞動力就業市場“用工難”與“就業難”并存的現象讓人困惑,這種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反映了在市場供求總量基本相當的情況下,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在勞動者難以實現就業的同時,另有企業則難以招到員工。其對策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準確定位,培養責任意識。
關鍵詞:就業;用工;國家政策;企業用工管理;勞動者素質
中圖分類號:F4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259-01
就業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備受關注。以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及就業率為例,近些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2014年高等院校畢業生總數達727萬人,比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2013年再增加28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全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偏低,特別是近兩年的高校畢業生總數在增加,而就業率卻在下降。解決勞動就業市場的供求矛盾,需要多方努力,更得假以時日,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國家政策方面:創新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一)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健全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制度
要把解決就業問題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實施就業有限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通過穩定經濟增長和調整經濟結構增加就業崗位,建立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產業等各項經濟調節政策促進就業,通過稅收優惠、社會保險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勵企業更多吸納就業,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積極幫扶困難群體就業,通過政府投資開發公益性崗位和開展就業援助行動,幫助他們盡快實現再就業。
(二)增加就業的良性互動
在總體布局中要體現“就業優先”。通過健全完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投資政策及收入分配政策,激勵和引導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經濟投入、產業調整和企業發展,努力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在產業結構上,著力發展就業容量彈性最大的第三產業(見表1 二十年來我國三大產業比重對比),繼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培育新型消費產業,引導發展服務于社會管理和發展的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等服務性行業。
在經濟形式上,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支持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同時鼓勵勞動者通過自主企業發展微小型企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崗位的增加。
(三)創新扶持企業的體制機制
創業是就業之源,具有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要完善政府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通過稅費減免為創業者減輕負擔;對創業開業資金缺乏的,給予小額擔保貸款扶持;鼓勵發揮各方資源優勢,為創業者提供場地便利、創業孵化和跟蹤服務。要繼續推進創業示范城市建設,健全評估機制,發揮創業引領作業。要轉變就業觀念,增強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的企業意識,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要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都能力創業的新機制。
二、企業方面:調整招工條件、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絡
(一)調整招工條件,擴大用工范圍,加強校企聯合
當前的企業招工困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指年齡、性別和技能性的用工荒,若能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招工條件,擴大用工范圍,加強校企聯合,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是解決企業招工困難的必由之路。加大招聘力度對年齡和性別作出調整,企業聘請用工顧問,研究技工的培養方向,學校聘請企業管理專家為學生講解實踐技能。校企聯合,優勢互補,才能培訓就業一體化,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實現可用人才培訓及儲存。
(二)提升企業自身管理水平,營造具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
企業要加強自身的管理水平及提高生產技術,科學規劃用工需求,促進企業用工的合理流動,降低培訓工人的成本。要關心職工生活,合理提高物質待遇,改善生活條件以吸引勞動者,積極塑造“以人為本”的組織氣候,只有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和諧、上進、融洽”的氛圍,才能增強勞動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員工在企業工作的穩定性和積極性。
(三)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絡,促進供需有效對接,降低就業成本
要摸清當地適齡人員就業總體狀況,包括本地適齡人員總人數、本地適齡人員的失業數和企業提供的崗位數;要依托互聯網等先進科技手段,在市場服務大廳、城市大屏幕、專門網址、大眾媒體、村民聚居地以及聯網企業及時公布供求信息,信息公布要科學、易懂,要按地區、行業分類,崗位需求和薪酬水平均應公開,這將大大減少人員無序流動,提升適齡人員求職效率和企業招聘效率。
三、勞動者方面:樹立自主擇業、勤奮創業、建立學習進取的觀念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
樹立根據社會需要就業,到基層相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上,到公益性崗位上建功立業的思想,主動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做事業。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勞動者要在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也離不開創新,勞動者必須樹立自主擇業,勤奮創業的觀念,具備創業的天時、地利、人和條件,給自己創造就業機會。
(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勞動者想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得成功,實現自身價值,要在提高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打造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以滿足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要。
(三)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
勞動者身處復雜多變的社會條件下,各種各樣的人與事,充滿各種未知的、潛在的不確定因素,為了讓自己能夠立足于社會,更好地處理復雜的人與事的關系,勞動者必須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
(四)準確定位,培養責任意識
勞動者要準確把握自己的定位,對自身的主觀條件和社會的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和總結,有針對性地確定自已的目標,并明確實現目標的思路和途徑。在工作中做到誠信,做事要持之以恒并勇于承擔自身的責任,對就職的企業負責,對自己負責。
參考文獻:
[1] 王貝貝,王 霆,等.企業勞動用工實務前沿與風險防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
[2] 張小建.民生之本:為實現勞動者充分就業而奮斗[M]. 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7).
[3] 張伯宸,聞古今.企業招工難與求職者就業難并存的深層原因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3(3).
[責任編輯:文 筠]
摘要:勞動力就業市場“用工難”與“就業難”并存的現象讓人困惑,這種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反映了在市場供求總量基本相當的情況下,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在勞動者難以實現就業的同時,另有企業則難以招到員工。其對策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準確定位,培養責任意識。
關鍵詞:就業;用工;國家政策;企業用工管理;勞動者素質
中圖分類號:F4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259-01
就業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備受關注。以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及就業率為例,近些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2014年高等院校畢業生總數達727萬人,比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2013年再增加28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全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偏低,特別是近兩年的高校畢業生總數在增加,而就業率卻在下降。解決勞動就業市場的供求矛盾,需要多方努力,更得假以時日,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國家政策方面:創新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一)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健全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制度
要把解決就業問題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實施就業有限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通過穩定經濟增長和調整經濟結構增加就業崗位,建立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產業等各項經濟調節政策促進就業,通過稅收優惠、社會保險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勵企業更多吸納就業,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積極幫扶困難群體就業,通過政府投資開發公益性崗位和開展就業援助行動,幫助他們盡快實現再就業。
(二)增加就業的良性互動
在總體布局中要體現“就業優先”。通過健全完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投資政策及收入分配政策,激勵和引導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經濟投入、產業調整和企業發展,努力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在產業結構上,著力發展就業容量彈性最大的第三產業(見表1 二十年來我國三大產業比重對比),繼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培育新型消費產業,引導發展服務于社會管理和發展的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等服務性行業。
在經濟形式上,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支持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同時鼓勵勞動者通過自主企業發展微小型企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崗位的增加。
(三)創新扶持企業的體制機制
創業是就業之源,具有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要完善政府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通過稅費減免為創業者減輕負擔;對創業開業資金缺乏的,給予小額擔保貸款扶持;鼓勵發揮各方資源優勢,為創業者提供場地便利、創業孵化和跟蹤服務。要繼續推進創業示范城市建設,健全評估機制,發揮創業引領作業。要轉變就業觀念,增強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的企業意識,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要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都能力創業的新機制。
二、企業方面:調整招工條件、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絡
(一)調整招工條件,擴大用工范圍,加強校企聯合
當前的企業招工困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指年齡、性別和技能性的用工荒,若能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招工條件,擴大用工范圍,加強校企聯合,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是解決企業招工困難的必由之路。加大招聘力度對年齡和性別作出調整,企業聘請用工顧問,研究技工的培養方向,學校聘請企業管理專家為學生講解實踐技能。校企聯合,優勢互補,才能培訓就業一體化,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實現可用人才培訓及儲存。
(二)提升企業自身管理水平,營造具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
企業要加強自身的管理水平及提高生產技術,科學規劃用工需求,促進企業用工的合理流動,降低培訓工人的成本。要關心職工生活,合理提高物質待遇,改善生活條件以吸引勞動者,積極塑造“以人為本”的組織氣候,只有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和諧、上進、融洽”的氛圍,才能增強勞動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員工在企業工作的穩定性和積極性。
(三)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絡,促進供需有效對接,降低就業成本
要摸清當地適齡人員就業總體狀況,包括本地適齡人員總人數、本地適齡人員的失業數和企業提供的崗位數;要依托互聯網等先進科技手段,在市場服務大廳、城市大屏幕、專門網址、大眾媒體、村民聚居地以及聯網企業及時公布供求信息,信息公布要科學、易懂,要按地區、行業分類,崗位需求和薪酬水平均應公開,這將大大減少人員無序流動,提升適齡人員求職效率和企業招聘效率。
三、勞動者方面:樹立自主擇業、勤奮創業、建立學習進取的觀念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
樹立根據社會需要就業,到基層相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上,到公益性崗位上建功立業的思想,主動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做事業。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勞動者要在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也離不開創新,勞動者必須樹立自主擇業,勤奮創業的觀念,具備創業的天時、地利、人和條件,給自己創造就業機會。
(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勞動者想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得成功,實現自身價值,要在提高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打造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以滿足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要。
(三)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
勞動者身處復雜多變的社會條件下,各種各樣的人與事,充滿各種未知的、潛在的不確定因素,為了讓自己能夠立足于社會,更好地處理復雜的人與事的關系,勞動者必須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
(四)準確定位,培養責任意識
勞動者要準確把握自己的定位,對自身的主觀條件和社會的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和總結,有針對性地確定自已的目標,并明確實現目標的思路和途徑。在工作中做到誠信,做事要持之以恒并勇于承擔自身的責任,對就職的企業負責,對自己負責。
參考文獻:
[1] 王貝貝,王 霆,等.企業勞動用工實務前沿與風險防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
[2] 張小建.民生之本:為實現勞動者充分就業而奮斗[M]. 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7).
[3] 張伯宸,聞古今.企業招工難與求職者就業難并存的深層原因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3(3).
[責任編輯:文 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