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朝華
摘 要:歷史是一個不需要很高思維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維的嚴謹。路就在腳下,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把握了學習的方法,要過的就不會是令人害怕的獨木橋,而是暢通無阻的大橋了。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后,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絡,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關鍵詞:輔助 預習 以人為本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a)-0251-01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后,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絡,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那么,如何做才能學好歷史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實歷史不是那么枯燥無味的學科,它不僅能豐富知識,更能學會以史為鑒。幫助解決在現實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其次可以將歷史融入現實。比如在看電視、小說,或者在關注網絡的同時自然而然的將它們與歷史相結合,這樣能培養探尋歷史真相的能力,提高知識水平。在看到電視小說一類對某個喜愛人物的表現的同時,可以去看書上網了解這個人真實的存在,同時了解與其相關的事件人物。自己親自查詢而來的知識會記得特別牢。再次要以課本為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死記硬背,可以采取通讀課本的方法,對整本書有個大體的印象概念。然后可以嘗試著根據歷史年表來梳理歷史上發生的大事。對于小的知識點就要細心留意,刻意記憶。同時也可以在做題的過程中多翻書查資料,不要偷懶。
第一部是預習。可以借助參考資料先把重點畫出來,初史每課都有一定的結構,所以要把結構給理清。不能盲目的看書,那樣達不到效果,有時間建議你多看看百家講壇之類的頻道。多豐富歷史知識,如果之前的歷史成績也不是很好,希望你可以把之前學的按照時間的先后理順。標出重要的事件來,最好備一個筆記本,以便加強印象!第一,要通讀全文,做個大概的了解,知道這篇課文講得是什么,心里要有數。第二,把一些重點段落(歷史意義和條約款項),還有一些時間年代都用筆劃起來.這些東西都要背下去的。第三,結合課外的輔導材料對全文做個加強的訓練。預習時要注意看教材每章開頭的引言,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書面語言的概括和提煉能力。課前把教材看一遍,用鉛筆把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只是輕輕劃出來,看看是不是跟老師總結的重點一樣,可以加深記憶。
第二步上課認真聽課、思考、筆記根據預習的情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注意理解那些地方與老師的講解不一樣,還有那些地方沒有預習到,預習時存在的問題老師是否講了答案,如果講到了要立刻記錄下來。老師講完后,要詳細回憶一遍老師講的所有內容,想一想,還發現了哪些新問題。如果有,還要在課后向老師提問,獲得答案。最先開始,教師現在的一些事件入手,來引出所講的內容。因為作為學生,對現在發生的一切比歷史上發生的理解得更透徹,更容易接受。舉個例子來說,講新航路開辟時,可以先從美洲西印度群島入手,然后提出類似“為什么美洲與印度相距千里,為何稱這些群島為‘西印度群島?”這樣帶著疑問學,就有興趣聽下去了。其次,歷史這一學科范圍也很廣。無論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文化與歷史總是分不開的。可以從現在的文化入手,來引出歷史。如“法國每年7月14日都會舉行一些盛大的活動,這與什么有關?”從此引出法國大革命。氣氛活躍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想想看,為什么現在許多孩子不喜歡看名著而喜歡看電視、看漫畫?這就是因為電視、漫畫相對文字比較活躍。因此,可以設計一些活潑的歷史課件、開展一些歷史主題活動等。
第三步課后復習、鞏固。首先,再讀一遍課文,再看一遍預習提綱,根據課堂上教師的講解,修改提綱。然后,完成課后作業,做作業時,不要照書抄,要盡量根據自己的記憶寫出答案,確實寫不出來,再看看書,記一記,然后寫出來。作業不能拖,要及時完成。還要書寫工整、條理清晰。最后過三天,要把學過的內容再快速讀一遍,以便及時鞏固。對于歷史科的復習,由于個人情況不同,側重點也會有差異。個人認為考前應注重練習上的基礎知識,因為35題選擇題占據半壁江山,而選擇題往往是一些基礎知識。對于材料題,是需要靠平時積累的,如老師要求我們做練習,就算真的不想做,也應該把材料閱讀后,對照一下答案,對材料有一個大概印象,因為材料題往往會涉及到我們沒有接觸過或書本沒有詳細說明的問題,做材料題可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事件由時地人三項元素構成。明白了上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自能對重要史事了如指掌。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方面。總之,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歷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事件的經過只須記重大事件。
第四步閱讀課外書籍或做課外練習,擴充知識面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書籍或做課外資料上的一些練習題,這不僅可以擴充知識面,而且所學的知識更不會忘記。歷史和其它科目一樣,只要平日課前預習、上課留心聽講、課后溫習,堅持整理筆記,把重點記熟;多讀、多思、多寫、多做試題;考試前重溫重點;考試時冷靜選題和作答——能夠做到上述各點,自可獲得好成績。
精心設計,適時適度開展歷史活動。適時適度開展歷史活動,不僅能調動學生積極性,還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時,我就設計了一個實戰模擬的活動:了解了戰國時期兩次主要的戰爭,下面我們模擬一下桂陵之戰的情景。(多媒體顯示《戰國時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形式圖》)公元前354年,魏伐趙,圍魏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請同學們分成小組設計出多種救趙方案,介紹方案特點,評價優劣。這個活動的設計,學生非常喜歡,個個都似乎成為了運籌帷幄的大將軍,指點江山,也成就了課堂的高潮。歷史活動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歷史故事會、撰寫歷史小論文、歷史手抄報、歷史知識競賽、歷史再現等。但每一堂課活動不宜過多,精心設計,達到活動的目的即可,否則就會脫離主題,違背教學的初衷。
總之,歷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學生對歷史的不重視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中學歷史老師要努力讓學生愛上歷史課,并找到有效學習歷史的方法,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歷史成績,為社會培養時代需要的有理想、有見解、有個性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黎玉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學法指導[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6):232-233.
[2] 熊冰玉,楊海燕.讓史料說話—史料教學與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J]. 學理論,2011(12):306-307.
[3] 馬曉牧.歷史學習中的細節指導[J].新課程導學,2011(4):55,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