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明峰
摘要:本文在對國外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業務的主要發展模式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對兩種主要業務模式的優勢和不足進行對比分析,并研究提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投資銀行業務可供借鑒的發展思路和實現路徑。
關鍵詞: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業務;發展模式
一、國外成熟的投資銀行業務模式
發達國家成功的經營模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美國為代表,銀行可以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等其他非傳統銀行業務,其決策和風險管理均以控股公司為核心,各個金融機構之間獨立存在;二是全能型銀行,主要以德國為代表,銀行可以經營證券、保險等各種金融業務。
(一)美國金融控股模式
美國聯邦法律規定,商業銀行不允許直接從事投資銀行業務,但是可以通過控股公司的形式,即通過各個相互獨立的子公司來從事其他金融業務。雖然美國聯邦法律規定銀行本身或與其有直接投資關系的子公司不能經營證券業務,但是銀行控股公司另外設立的子公司,則可在法律限定的范圍內從事證券業務。
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美國金融業遭受重創進入蕭條時期,無數銀行兼并倒閉。為了應對這場危機,進而拯救美國金融,格拉斯和斯蒂格爾共同起草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這一法案的誕生,既是現代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分離的標志,又代表了純粹意義上的現代投資銀行的產生,同時也為其他國家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管理提供了借鑒。
從混業經營轉為分業經營后,美國金融業取得長足發展,美國也修改了相關的限制性法案。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于證券市場快速發展,美聯儲開始逐步放寬對銀行持股公司的業務限制。美國參議院與眾議院于1999年11月4日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從此混業經營模式重新登上美國金融業舞臺。隨后美國金融監管當局也相應放松了限制,銀行持股公司混業經營范圍不斷擴大。
由于美國混業經營的主要形式是金融持股公司,這就決定了其主要特點:一是金融機構內部分業經營原則仍然存在。雖然總公司實行混業經營模式,而其下屬金融子公司卻實施分業經營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儲戶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證券投機活動,減少道德風險。二是從事不同金融業務的子公司都是獨立的法人,從而可以更好控制子公司之間的風險轉移。三是在經營不同金融業務的子公司之間設置了“防火墻”,以防轉移資金導致風險。為了防止子公司之間的非法合伙交易,保證銀行穩健經營,美聯儲實施了許多措施來限制子公司之間的投資、融資、情報交流和業務合作,這些措施不僅有利于防止不公正交易的發生,也有助于防范風險轉移。四是針對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機構,金融監管當局對其提出了更高要求。凡是實行混業經營的金融機構,其儲蓄部門資本充足率必須保持在10%以上,若不能達到這一要求,金融機構將不能繼續從事混業經營。
(二)德國全能銀行模式
采取全能銀行模式的有德國、瑞士、荷蘭、盧森堡、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的商業銀行可依法從事包括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交易各種金融工具和外匯、承銷債券和股票經紀、投資管理和保險在內的廣泛的金融服務。全能銀行的典型代表是德國,其法律政策對銀行從事多種業務限制很少。
20世紀50年代,德國工業化膨脹使得長期資金的需求加大,這引發了德國全能銀行制度的產生。由于德國工商業的資金長期依賴于銀行,同時德國政府對銀行提供全面金融業務大力支持,所以德國銀行不再只經營傳統金融業務,而把業務范圍擴大到各種新興業務上,如證券、債券、保險業務等,并且迅速發展。因此,德國的銀行制度也被譽為非常成功的全能銀行制度。
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之所以實行全能銀行制度,有其存在的客觀必要。首先,全能銀行制度以企業與銀行之間密切的關系為基礎。20世紀70年代后,德國很多大型企業進行收購和兼并,使得銀行不但控制了企業巨額的貨幣資金,也直接掌握著企業的生產資金。于是,這些生產性的企業逐漸形成了以大銀行為中心的財團,其中以德意志銀行財團為代表。其次,全能銀行制度的形成以商業銀行業務范圍擴展為內在要求。由于金融管制逐漸放松,銀行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銀行必須在發展傳統業務的同時,努力拓展其他業務以增加盈利,從而提高競爭力。第三,歐洲大陸國家的金融法并沒有限制銀行從事證券業務,也沒有明確規定銀行業與證券業之間的分離,因此在寬松的法律環境下,商業銀行便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占領資本市場。
二、兩種主要業務模式的比較分析
以德國為代表的全能銀行模式相對其他模式有許多優勢。首先,控制力比較強,相互支持的可靠性較高。商業銀行自身可從事各類金融業務,各個部門沒有獨立的權利但聯系緊密,有利于信息等系統資源的綜合利用,從而實現范圍經濟。其次,全能銀行模式的成本低效率高。銀行以自己的賬戶從事投資銀行業務,有利于降低其經營成本,提高效率。最后,全能銀行模式還有利于金融創新。商業銀行由于擁有綜合經營權,可以更加有效地開展交叉業務,對多功能的金融產品進行創新,從而提高競爭力。
但是全能銀行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對管理水平要求高。在全能銀行內,各種業務經常很難區分,證券和保險業務風險處于金融安全體系的保障范圍內,容易發生利益沖突。二是經營風險較大。作為一個獨立的法人,全能銀行必須對其各部門承擔全部責任,這使銀行暴露于投行業務的風險之下,增加金融風險。
同樣的,以美國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也具有其獨有的特點。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優勢首先體現在獨立性上,商業銀行通過子公司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其子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具有獨立決策的能力。其次,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風險,由于不同的金融業務分別由不同的子公司經營,所以風險傳遞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風險,這不僅有利于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還能方便監管當局的監管。最后,金融控股公司還能促進業務上的優勢互補,各子公司分業經營,可以發揮其投資主體的積極性,通過利用其主營業務的特長,增加盈利。
劣勢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利益沖突。當各子公司的主營業務發生利益沖突時,其合作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必然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市場風險增加;二是母公司的投資較大。在建立新的子公司時,母公司要在資本、專業人才和管理經驗上進行巨大投資,一般商業銀行可能難以承擔,同時子公司的新業務要符合母公司的利益要求,不一定得到獨立和全面的發展。
三、對我國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啟示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德國的全能銀行模式有完善的金融監管體制和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撐,其金融機構也有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相比而言,我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業務正處在發展階段,金融市場和金融監管體系還不夠成熟,因此全能銀行模式并不太適應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我國商業銀行在分業經營的基礎上,可以借鑒美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循序漸進的改革發展。首先,目前我國金融機構普遍存在業務結構比較單一、人才培養機制不夠完善、資產結構較為簡單等問題,若是在混業經營的情況下,它們僅依靠自身能力成立子公司存在很大困難,但若是以兼并、收購控股的方式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間接進入投資銀行領域經營投行業務則是比較簡單而有效的途徑。其次,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比較適合我國現行的分業監管體制。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各個子公司依然是實行分業經營,統一歸總部管理,有利于我國現有的監管體制最大程度的發揮作用,還可以更有效的控制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此外,我國金融體系目前還不夠強健,制度設計既要重視安全性,又要具有前瞻性,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合理運用,將成為金融安全和金融開放之間的一個重要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