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財經大學 王瑛
農村專業合作社及其績效問題的文獻綜述——基于政治關系與社會資本視角分析
浙江財經大學 王瑛
摘 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及其發展前景研究,探討與農村專業合作社績效掛鉤的相關因素以及政治關系作為一種社會資本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影響和作用。首先,從不同角度分析影響農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因素并說明提高農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必要性;其次,結合迄今為止政治關系和社會資本的研究概況,分析政治關系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影響。綜合文獻研究結果,可以得出,在實施新農村戰略建設中,政治關系是一種社會資本,有利于提高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
關鍵詞:政治關系 社會資本 農村專業合作社 績效
實施新農村戰略建設以來,農村專業合作社也成為一種重要的農村經濟形式得到迅猛發展,并且由于其特殊性和新穎性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相對于歐美國家而言,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社不僅起步晚,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特殊的情況,在此種大背景下,對影響農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相關因素進行研究和進一步的探討十分必要,此舉不論是對當下還是長遠的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將從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著手分析,結合國外先進經驗和研究,將重點放在探尋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影響因素上,總結規律,用良好的理論基礎來推進農村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這些研究對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最早在160多年前,國外就已經出現了“農村合作社”一詞。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農村合作社也在此期間經歷了種種考驗和改變,從而成為一種經濟形式一直存在著,正是這種長期的磨礪和變化,使農村合作社不斷強化完善和適應社會,為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做出獨特的貢獻,令其不可或缺,并逐漸推廣開來,也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其他國家的農村合作社經濟蓬勃發展。
關于農村合作社的理論,國外學者們走在研究前沿,并提出了眾多觀點和理論。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合作社——羅虛代爾公平先鋒社于1844年在英國成立。作為世界合作社的一面旗幟,使合作社從理想主義轉向合作主義,為后來農村合作社的發展樹立了典范。
國外學者對合作問題的研究開始于19世紀20年代前后,但真正提出并對農村合作社經濟進行系統的、有規模的深入研究是在20世紀40年代。但也有較早的相關理論出現。如學者代薩皮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農業應該根據農產品種類的不同分別至上而下地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社,然后引導社員加入,并聘請專家進行事務處理,最后通過達成契約的途徑將合作社的權利進行集中性控制。此觀點也被稱為“合法壟斷”學說。隨著合法壟斷學說的提出,其他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斯諾,他認為:市場之間競爭的平衡可以通過合作社的模式來平衡,經濟效益也能因此而擴大。
20世紀40年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是Emelianoff和Enke。1942年Emelianoff的專著《合作經濟理論發表》,將經典廠商理論應用于合作組織,并對合作社的本質進行了界定:合作社就是以社員為委托的代理機構。Enke于三年后發表《消費合作社和經濟效率》一文,其中也和Emelianoff一樣,用了經典廠商理論,將合作社類比為一種廠商,一套有效的組織合作方法隨之出現,合作組織開始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更是推動了農村合作經濟理論的全面發展。
此后,Phillips對Emelianoff的合作社本質定義更進一步地做出了深化和延伸,提出:“在合作社中社員所起到的決策作用就是使他們的邊際成本等于合作社的邊際收益。”這一觀點。克勞德·維尼繼承了前面學者們的合作社思想,經歷長期的對比和分析,最后得出結論,資本雖然在合作社的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但只有人的聯合所產生的作用遠大于資本單方面的作用,并以理論為前提條件,通過總結提出了著名的“社會經濟”理論。
目前,國外農村合作社的理論和成功經驗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借鑒和進一步思考,并在很大程度上推進我國合作社理論的創新性發展。但各國具體國情存在很大差異,而且各個國家各個階段的農村合作社也都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之中,農村合作社經濟組織理論的研究也要隨著變化和發展。
相較于國外,目前我國關于農村合作社經濟組織的理論研究還是相對落后。我國的農村合作經濟理論研究開始于20世紀中期,也就是建國后。作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理論的研究指導思想,馬、列、恩思想貫穿分析研究的始終。且我國理論界真正開始重視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理論研究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這時農民專業協會等新的農村合作社才在我國部分地區建立起來。
縱觀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社的發展進程,20世紀90年代后是一個農村經濟合作社發展的大跨步也是前進的瓶頸時期。各地農村合作組織在改革開放后逐漸建立與壯大,又在90年代市場經濟要求不斷發展的催促下,曾一度出現與市場經濟發展不匹配的情況。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農戶分散經營模式開始受到市場經濟風險的大力沖擊,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逐漸凸顯,情況也日益復雜。作為一個農民人口占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三農問題始終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政府進行政策上的宏觀調控外,我國農村合作社相關的理論工作者都希望能夠通過分析研究當前的農村合作社經濟提出理論和建議,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應對現階段農村合作社管理不到位、組織化程度低和績效低的問題。
要想提出正確的理論以指導現實,就要對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夏英于《中國農村專業協會:發展狀況與組織機制》一文中指出:只有通過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和內在弊端實施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為合作社今后的不斷深化發展形成強有力的理論指導。
學者張曉山經過對農村合作社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后提出,通過激勵和財政支持等途徑可以幫助農民維持一個較低的交易費用和擴大其交易的數量,從而有效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中的議價競爭能力,既能不斷增加農民收益,也能推動農村合作社的成立與發展。
當前我國農村合作社發展遇到的問題除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催促和市場經濟風險對其的沖擊外,國際背景、政府行為和政策也對其有很大影響。尤其是我國入世以來,全球化背景下產業規模化、國際化等趨勢對中國農業的影響與日俱增。這就要求政府更要關注“三農”問題,為農村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其在市場經濟和入世挑戰中仍能迎難而上。當前,中國經濟保持著快速發展的趨勢,但與此同時,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明顯落后于城市,并且存在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國家對農業投入明顯不足,農村發展資金緊缺。此外,國家法律供給不足,導致農民合作社的運行處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一方面,眾多農村缺少的社會資源仍掌握在政府手中,如技術、信息、農產品流通主要渠道等,而另一方面,相關法律法規仍存在著缺失,政府缺少這方面的指導就造成了其不能科學有效地對農村合作社進行管理,城市經濟組織和研究機構也缺少途徑走進農村,這一系列問題都將導致農村經濟合作社的發展困境。
組織作為一種經過精心設計以達到某種特定目標的社會群體,自人類有意識以來便得以形成,并經過千萬年的演變不斷進化。同理,想要農村經濟得到長遠和諧的發展,就必須強調和依靠合作的力量以達到目的。因此加強農民合作,發展農村合作社是提高農村發展效率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道路。作為一個組織形式存在的農村合作社,除了擁有組織成員這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外,其他組織運行所要求的條件也必不可少,包括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社會網絡(適當的社會資本,包括宏觀社會資本和微觀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理論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者是法國學者布爾迪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及符號資本的相互轉換是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重點,行動者通過社會資本獲取經濟資源,同時也試圖提高自己的文化資本和其他資本來與制度化的機構建立密切的聯系。1998年,學者Portes 提出:社會資本是一種潛在的現實的資源的集合體,擁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識和認可的關系與這些資源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一個群體中成員的身份與這種資源關系密切。林南(2005)把社會資本界定為“在具有期望回報的社會關系中進行投資”,他認為,社會關系是一種社會資源,更是一種社會資本,因為市場的不理想,所以人際關系成為一種可利用的資源,也就是說市場信息不能為所有人共有,而只能為相對應的一部分人所具有。
中國社會一直被看作是一個強調人際和社會網絡的社會,相關理論和文章都層出不窮,如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中就以“差序格局”這一概念對人情化的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農村做出了具體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關系不僅是一種資源,而且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資源,它與其他資源相連接,并且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調用其他資源化為己用。此外,關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打破舊的關系網絡,就會相應地產生新的關系網絡。
Choi等認為,由于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良好的價格體系和完善的法律系統等因素的缺乏,從定價和法律執行的角度來看,交易成本將因此出現十分昂貴的情況。這就意味著人際關系網絡作為自身經營戰略的一部分存在于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經濟組織里。這也表明政治關系在經濟組織中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擁有良好的社會資本會使人的社會工作和生活相對更加順利。作為一個組織或地區特征的社會資本,能夠通過推動和協調人們的行動來提高社會效率,并能夠提高投資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收益。當前,我國農村合作社專業化合作程度不夠,既缺乏健全而規范的內部運營機制,又缺乏外部公共物品等因素的支持,在一個長期發展層面上看還是十分脆弱。
其次,在農村合作社發展中政府的地位和定義模糊,具體表現在作為經濟組織的農村合作社和作為行政機構的政府進行互動的關系仍舊存在不平衡,良好的互動關系也沒有成功地建立,這就導致了政府強硬控制或干涉、或者不聞不問兩種極端的出現。倘若政府能夠在合作社發展過程中為其創造必要的條件,如在財政、信貸、稅收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更有利于農村合作社的發展。
此外,農村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資金、技術(核心產品和技術)緊缺問題,再加上無明確的法律法規保障、支持和規范,使農村合作社經濟實力薄弱,缺乏市場競爭力和持續發展力。而政府掌握著主要的社會資源,在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都可以給農村合作社提供有效的幫助和科學的指導,以推動農村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
由此可以得出,正因為農業在中國的特殊地位和天然的弱質性,本身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政治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本,同時也是一種“非正式制度”,在政府對農村合作組織的法律保護薄弱、金融體系落后的情況下,起到了一定的替代和彌補作用,使農村合作社無法在體制內、市場化的途徑獲得經濟等資源的情況下,獲得額外的支持和資源,使其能夠繼續發展并在績效上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美〕保羅.黑曾著,周連云,王義校譯.美國新一代合作社及其新型業務[J].中國供銷合作經濟,2000(12).
[2]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M].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7.
[3] 陳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立法芻議[J].理論與改革.2003 (3).
[4] 丁為民.西方合作社的制度分析[M].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8.
[5] 杜吟棠.合作社:農業中的現代企業制度[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6] 管愛國,符純華.現代世界合作社經濟[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7] 郭紅東等.浙江省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發展的完善與創新研究[Z].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2003. [8] 河北省委農工部.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出現新特點[J].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2002(5).
[9] 黃祖輝,徐旭初,馮冠勝.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對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現狀的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2003(3).
[10] 邊燕杰,邱海.維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
[11] 羅黨論,唐清泉.政治關系、社會資本與政策資源獲取:來自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世界經濟,2009(7).
[12] 潘越,戴亦一.社會資本、政治關系與公司投資決策[J].經濟研究,2009(11).
[13] 戴亦一,張俊生.社會資本與企業債務融資[J].中國工業經濟,2009(8).
[14] 杜興強,雷宇,郭劍花.政治聯系、政治聯系方式與民營上市公司的會計穩健性[J].中國工業經濟,2009(7).
[15] 馮天麗,井潤田.制度環境與私營企業家政治聯系意愿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9(8).
[16] 胡旭陽.民營企業家的政治身份與民營企業的融資便利[J].管理世界,2006(5).
[17] 李懋,柳銀軍.所有制類型對我國企業借貸成本的影響及民營企業的應對措施[J].管理評論,2009(9).
[18] 李長健,江曉華.唐歡慶我國農村合作社與政府關系的法律研究——以農村合作社發展模式為視角[J].邯鄲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
[19] 王震江.中國農村新型合作社發展中的政府作用[D].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04.
[20] 孫錚,劉風委,李增強.市場化程度、政府干預與企業債務期限結構一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05(5).
[21] 唐建新,盧劍龍,余明桂.銀行關系、政治聯系與民營上市公司貸款一來自中國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評論,2011(3).
中圖分類號:F3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5(c)-053-03